手機版

山東省東營市:碧海藍天重相見 渤海綜治成效顯

2020-11-25

2020-11-2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鷺飛翔。(圖片由東營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金秋時節,旅雁南飛。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一群大雁正在歇息,場面十分壯觀。
  黃河在東營流入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內海——渤海。鏡頭切換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受工業開發、陸源污染、漁業透支等影響,水域污染、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海洋區域,生物多樣性頗受挑戰。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環渤海治理的政策與條例,沿岸城市全力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紛紛投入到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來,生態環境得到了改觀。
  近日,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在生態環境部例行發佈會上表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開局良好,今年前三個季度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提升,渤海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當然,這離不開環渤海城市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以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著稱、黃河入海口的所在城市——東營。
  踐行環保,
  守護港區碧海藍天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在東營中心漁港港池,微風拂面,海水的鹹味撲面而來,記者走近漁港,清晰地看到水中的水母和小魚自由穿梭。
  魯河漁62220漁船船長扈新廣説:“這幾年通過增殖放流、休漁期管理以及安全環保一系列措施,水質更清了,我們的漁獲物也明顯增多了,大夥兒特別高興。”魯河漁62226船長寧尚尚也表示認同:“中心漁港的水面漂浮物沒有了,水體乾淨了,鳥兒也飛回來了,漁港面貌煥然一新,我們都願意守護這樣的碧海藍天。”
  東營中心漁港管理站站長李連波告訴記者,停靠在岸的漁船都是免費停放的,甚至漁港還會有一些補貼發放給漁民,幫助和鼓勵大家創造營收。“尤其是今年疫情特殊情況下,我們投入了更多資金,希望能夠切切實實地幫助漁民儘快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
  據了解,為解決企業疫情期間面臨的“進料難”“銷售難”和“用人難”等難題,漁港還邀請專家教授為200余戶養殖戶提供線上技術指導服務,發送養殖技術和疫情防控知識100余條,並幫助企業開闢了水産品進出綠色通道,通過網路銷售對蝦1.5萬公斤,企業自銷1萬公斤,給企業解了燃眉之急。
  “百姓的營收與海洋環境的清潔密切相關。海洋乾淨了,垃圾少了、污染少了,海洋生物才能更乾淨、更繁茂。”李連波介紹道,東營建立了“海上環衛”工作機制,組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垃圾清理隊伍,購置垃圾打撈船2艘,累計清理海洋垃圾1200噸。
  綠色發展,
  積極修復海洋生態
  互花米草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具有極強的耐鹽、耐淹和繁殖能力,生命力極其旺盛,會引發入侵灘塗、威脅本土植物及水鳥生存、降低濕地生態功能等問題。1990年前後,互花米草作為護坡植物被引種到東營孤東採油區五號樁附近。2012年之後,互花米草進入爆發期,今年其分佈面積約為7157公頃,達到2010年的10.8倍。
  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幹部耿沛華介紹,為有效清除互花米草,逐漸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及灘塗貝類等本地物種,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平衡與安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積極實施互花米草治理實驗項目,對大面積實驗區進行人機結合等多種圍淹方式,對分佈較散、植株較低區域採用人工挖除,同時,對項目區內互花米草同步進行調查分析、實驗治理、監測評估、維護鞏固,對其生長和分佈情況進行全面、詳細的掌握。
  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東營市先後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四河故道生態恢復試驗項目一期工程、黃河口及大汶流管理站濕地修復一期工程等10項重點工程,總投資7.5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正在加快構建“河—陸—灘—海”連通體系,促進生態系統健康。
  隨後,記者參觀了挑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濱海濕地修復項目。據東營市生態環境局河口區分局黨組書記、局長崔樹峰介紹,隨著濕地建設和海岸線生態修復的推進,黃河口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珍稀鳥類群集,長島海域斑海豹、大葉藻等海洋生物明顯增多,渤海海域生物多樣性正在逐步恢復。
  陸海統籌,
  強化污染源頭治理
  污染治理,源頭管控是關鍵,陸源污染是造成渤海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為實現“清潔渤海、健康渤海、安全渤海”的戰略目標,東營市堅持陸海統籌、以海定陸,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確保渤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綜合治理見實效。
  為此,東營市加強入海排污口整治,對生態環境部反饋的1202個入海排污口全部進行了溯源排查,對259個排污口進行採樣監測,對212個排污口進行了封堵、取締。另外,東營市率先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對2506個排污口進行分類整治,並對符合排污條件的3955家排污單位發放許可證,對1807家涉危、涉重、涉廢企業完成應急預案備案。
  值得注意的是,東營市是我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的崛起地,石油資源十分豐富。為加強溢油風險管控,圍繞防範海上石油平臺、油氣管線等風險,東營市修訂了《東營市海上溢油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出臺《東營市推進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工作方案(2019-2020年)》,並推進東營市海上溢油應急平臺建設,預計今年底前完成。
  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進河表示,海洋風險應急能力的建設對於環境保護同樣重要。東營市整合優化海上應急救援力量和救援資源,打造了“一中心四基地”(海上應急救援中心、中石化勝利油田應急救援基地、中海油渤海油田應急救援基地,黃河口應急救援基地,廣利港應急救援基地)的海上應急救援體系,圓滿完成南韓籍液化氣船泄漏險情處置和救援工作。
  系統謀劃,
  統籌推進攻堅工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資本,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早在2018年11月,生態環境部就聯合有關部委印發《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3%左右。據悉,今年二季度,山東渤海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已達76%,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8%,超過攻堅設定的年目標值。
  多年來,山東東營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學謀劃制定規劃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
  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衝刺階段的關鍵節點,東營市正在穩步推進攻堅戰任務,據了解,項目中涉及的28項重點任務,已有21項達到考核要求,其餘7項正按計劃推進。
  東營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建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今年1—8月,國控河流黃河入海斷面水質和3條國控入海河流均達到國家考核目標。前三季度,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均達到考核要求,分別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4個百分點、31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今年,東營先後兩次在全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調度會上做典型發言,得到大家的認可。在進入綜合治理衝刺階段的關鍵節點,涉海部門將繼續統籌推進,共同開展海洋生態的修復與治理工作,防範海洋風險,打造碧海藍天、生態優美的宜居環境。”丁建民説。
  (刁靜嚴)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