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⑥​ )丨 綠色發展 蘇州高品質發展的助推劑 ​

2020-05-28

2020-05-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編者按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加強典型宣傳,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引導作用,近期,我們推出“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系列文章,展示江蘇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保護的生動實踐。

  在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中,蘇州人把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當作一幅發展“雙面繡”來操作,實現了“經濟強”和“環境美”的和諧統一。城市CBD繁華似錦,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工業區生機勃勃,一派現代都市美景;古城小橋流水,岸邊遊人如織,聽那河上石橋靜靜訴説昨天故事,仿佛一幅靈動的水墨畫。這幅精彩“雙面繡”的背後,是蘇州在生態文明上的一貫堅守與砥礪前行。保護好、經營好這方水土,走綠色發展之路,是蘇州站在“兩個百年”的大歷史交匯點上,衝刺全面小康建設“最後一公里”的核心要義。

  水是蘇州的靈魂,更是蘇州的命脈。353個50畝以上湖泊、2萬多條河道以及佔全市總面積36.6%的水域面積,讓蘇州成為當之無愧的“東方水城”。綠色發展,在蘇州的水生態保護上充分體現。

“騰籠換鳥”佈局新産業

  在張家港,一個年産值超過200億元,主要發展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産業的新型産業園正在緊張建設中。園區所在的位置,原本是當地人人皆知的東沙化工園,始建於1993年,曾是當地納稅大戶,但産業層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隱患大。經不懈努力,張家港市下決心全面完成了東沙化工園關停和污染治理,一口氣騰出了3000畝土地,重新規劃打造生産、生態協調發展的新園區。

蘇州太湖風景。蘇州市積極引導太湖沿岸發展綠色種養殖業和生態觀光旅遊業等,打造一條綠色農業、生態觀光、休閒旅遊的環湖産業帶。

  “鐵黃沙”是常熟境內的一塊長江灘地,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這裡一度被認為擁有建造深水港的天然優勢。為此,當地政府曾計劃將“鐵黃沙”打造成現代化物流基地。然而,隨著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提出,“鐵黃沙”的命運再度迎來了轉折,經過近幾年的生態修復,這裡已經華麗變身成為一個生態綠洲,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7000多畝,島內既有長江魚類繁衍洄遊的通道,也有人工隔離的候鳥保護區。鐵黃沙整治工程的實施,保障了長江深水航道的通航穩定,鐵黃沙生態島和萬畝螺螄灣蘆葦濕地連點成片,成為長江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經濟”貫穿新發展

  太湖,蘇州的母親湖。蘇州市吳中區的東山鎮是太湖中的一個半島,擁有太湖岸線60公里,承擔著保護太湖生態的重任。地處生態敏感區域、戴著“緊箍咒”的東山鎮破舊立新,堅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陸續開展了1900多畝太湖西茭咀灘塗整治,1.58萬畝太湖圍網拆除,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退養改造等項目,發展起了綠色農産品和綠色旅遊經濟,綠水青山引得遊客紛至遝來。2019年,東山鎮全年吸引遊客38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9.63億元,農民純收入突破4萬元。在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年,東山鎮獲評“全國商旅文産業發展示範鎮”。

  如今的環太湖地區,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建設正有序推進。2019年12月,《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正式對外發佈,包括東西山在內的285平方公里的水域、陸域範圍內,探索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提高生態涵養、環境品質、綠色發展、群眾生活品質等指標的比重,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力爭打造成國家綠色經濟示範區。

蘇州工業園區夜景。蘇州市歷來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實現了“經濟強”和“環境美”的和諧統一。

  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蘇州的“雙面繡”越“繡”越精彩。

  來源: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