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機關黨建 > 黨建資訊

請黨放心,美麗中國 奮鬥有我——生態環境部青年理論學習成果報告會彙報摘登

2024-05-04

2024-05-04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4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首屆青年理論學習成果報告會,14名青年代表用“青言青語”彙報理論學習和崗位建功的成果與感悟,展現生態環保青年對黨忠誠、奮發有為的青春風采,發出“請黨放心,美麗中國 奮鬥有我”的青春宣言。
暢遊“文山詞海” 書寫精彩華章
辦公廳  張寶
  我是來自辦公廳研究室的張寶,工作中主要是和文稿打交道,也就是大家常説的“寫材料的”。今天我彙報的題目是:暢遊“文山詞海”,書寫精彩華章。
  2023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為組織深入學習貫徹大會精神,我們起草印發了《關於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的通知》,並總結、提煉上報了學習貫徹情況,獲得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讓我們深受激勵和鼓舞。
  在研究室工作,面對“文山詞海”,雖然枯燥,但也特別磨練人、培養人,每當起草一篇高品質的文稿,都特別有成就感。下面,我向大家彙報分享一些文字工作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必須強學習、講政治。文稿起草是“以文輔政”,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充分體現在文字中,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我自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基本功,努力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同時,堅持“身在兵位、胸懷帥謀”,“身臨其境”從領導的高度和視野謀篇佈局、遣詞用句,力求既有高度深度,又有溫度力度,不斷提高服務支撐決策水準。
  其次,要多積累、常儲備。文稿起草不是憑空想像,沒有足夠多的積累,就難以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初到研究室工作時,因為缺少積累儲備,寫東西比較慢、內容也比較澀,後來提醒自己加強學習,注意收集素材,認真做好讀書筆記,不斷增加“肚子裏的墨水”。現在,我會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擺在手邊、隨時翻閱,養成了瀏覽人民網“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閱讀《人民日報》、求是等報刊的習慣,及時跟蹤中央最新精神和表述用語,還會經常通過部公文系統了解各司局重點業務工作開展情況,努力做好文稿寫作的“糧草儲備”。在出差調研中,也會留心了解地方的好經驗、好做法,收集案例素材,以求文章更有滋味、講話更接地氣。
  三是勤練習、多實踐。文有章法而無定法,只有多寫多練,才能寫出好文章,從“小筆頭”成長為“大筆桿”。近五年來,研究室平均每年起草核改的領導講話、報告等各類文稿超過500件,正是通過高強度的實戰實踐,讓我們保持頭腦隨時充電、思考始終“線上”,在學思踐悟中不斷提升。寫文章數易其稿是常事,電腦中保存的2024年廳局長會領導講話過程稿有20多版,只有秉持工匠精神,在追求精品中一次次“摸高蹦遠”,才能不斷提高昇華。文字工作加班加點、點燈熬油是常態,還時常會有緊急情況,仍記得南迦巴瓦峰下頂著高原反應通宵改稿的情景,國二招賓館的燈光下、出差途中的中巴車上都留下了奮筆疾書的記憶,但這種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礪更顯珍貴。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我們,奮鬥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作為新時代的生態環境青年鐵軍,我將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奉獻犧牲,用青春的汗水、精彩的文字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中書寫人生精彩華章。
踐行依法治污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法規與標準司  張乃月
  我是法規與標準司的張乃月。5年前,我站在幾乎同樣的舞臺,肚子裏還有個寶寶,説著在法規司綜合處工作近10年的體會,當時的題目是“時刻準備著,我是一塊磚,組織哪需要就往哪搬”。很自豪,今天我可以非常確定地説,我兌現了這個諾言。
  休完産假後,我服從司裏的工作安排,開始了環境法治工作的新征程。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是我們生態環境法治工作最根本的宗旨。作為一個環保老人、法治新人,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法治工作中落實好這個要求。
  一次次的立法工作,讓我逐漸找到了答案。在配合最高法修改關於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時,作為上位法的刑法將環評、環境監測等仲介機構造假納入刑事處罰範疇。當時碳市場開放不久,碳排放仲介機構數據造假剛剛出現,未被刑法明確列入。從構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的角度出發,按照部領導指示要求,我和同事們反覆研究,向最高法説明環境仲介組織性質的類似性,對數據造假行為實施嚴懲的必要性,最終獲得支援。那一刻,我感受到,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是環境法治工作的“靈魂”。
  作為一個生態環保法律人,既要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又要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如何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我們的生態環保工作呢?這是我常常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是我們對排污單位監管的核心制度,大家對排污許可證記載事項有很高的期望。在修訂《排污許可管理辦法》時,我牢記總書記關於“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就是要依法設定權力、規範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的要求,本著“法無規定不可為”,和環評司的同事一起,嚴格依據上位法律法規確定排污許可證記載事項。在辦法通過部務會的那一刻,我認識到,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我們工作最重要的結合點,應該就是“依法治污”。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有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如何規範執行好呢?這是我常常思考的第三個問題。
  《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是生態環境領域行政處罰的專門規章,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也關乎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權威。修訂這個辦法時,正值疫情居家辦公期間,在感染新冠的情況下,我和執法局的同事視頻開會,逐條研究推敲,對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新情況、新問題予以回應,對重大案件集體討論作出細化規定等,辦法出臺後獲得廣泛關注和好評。那一刻,我清晰認識到,依法治污關鍵還是要落實到合法合規的行動上。
  近期我們正配合立法機關,開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這關係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長遠和大局,也是對立法工作的一次“大考”。時間緊,任務重,我將和各位同事一起,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推動出臺一部符合管理實際、有實踐基礎、可操作性強的生態環境法典,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還是五年前的那句話,生態環境工作需要我做什麼,我就認真學習什麼。做好能力儲備,組織有需要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在實踐中品味理論學習“滋味兒”
行政體制與人事司  王闊闊
  我是來自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幹部二處的王闊闊,很榮幸可以在部首屆青年理論學習報告會上作現場報告。我報告的主題是“在實踐中品味理論學習‘滋味兒’”,主要是向各位領導彙報一下參加工作以來關於理論學習的思考和感悟。
  我是學環保專業的一名理工生,上學的時候動手能力比較強,但不擅長舞文弄墨。2018年剛走出校園、來部裏工作的時候,學理論的方式是“跟著學”,很機械。因為學習不系統、知識點碎片化,看不明白、學不進去,回想起,頗有一番“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苦澀”滋味兒。又因為積累不夠、思考較少,在起草文稿時經常“臨時抱佛腳”搜尋素材,往往急抓現用“不趕趟”,寫的材料“上不了臺面”,抓耳撓腮,也感到一種“酸澀”滋味兒。那時候對理論學習的概念是模糊的,相信很多青年幹部有過相似的經歷。
  2021年,我到幹部二處工作,光榮地成為一名組工幹部。在兩年多的人事工作中,我逐漸懂得理論學習有一個關鍵要領,那就是實踐。就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對組織部門提出“講政治、重公道、業務精、作風好”的要求。那麼在人事司,我們是怎麼學習領會這12個字,怎麼落實的呢?
  黨中央的精神、部黨組的決策部署,人事司第一時間傳達學習,我們牢牢把握“黨管幹部”原則,在幹部考察中堅持政治素質首問、從嚴把好幹部政治關等等。我們把“講政治”作為組工幹部的第一標準,體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為管幹部的幹部,我們深知公道正派、任人唯賢是贏得幹部群眾信任的根本,我們堅持新時代好幹部標準,甘為人梯、甘當伯樂,只為業謀“才”,不為人謀“官”,敞開大門傾聽幹部心聲,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幹部之家”。我們把“重公道”視為組工幹部的“生命線”,
  人事工作政策性、專業性強,我們必須熟記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團各種人事管理政策規定,多方諮詢請教,為的是吃準吃透政策精神,在落實過程中更貼合我部實際,更符合幹部切實利益。我們弘揚“安專迷”精神,把“業務精”作為一貫追求。
  還有,“作風好”是對我們的基本要求。人們常説,組織部門是“金字招牌”,這是榮譽更是鞭策。在人事司,“5+2”“白加黑”是常態,在4樓人事司辦公區域總可以看到不滅的燈。“特種兵”式出差更是家常便飯,為了不耽誤上會,一個考察組可以一天跑兩個城市考察幹部,記錄上萬字的談話內容,完成大量必經程式,經部黨組會審議後,大家才能看到貼出的一紙公示。我們注重研究式工作,在大量調研請示工作的基礎上,建立政策和機制,制定工作手冊,下足繡花功夫,做到“精準、具體、可操作”。因為大家難以看到背後的我們,所以感覺人事司神秘。
  “講政治、重公道、業務精、作風好”這12個字看一眼就能記住,但在2年來人事司領導同事的言傳身教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才真切感受到這12個字的分量。青年幹部往往更側重於理論學習本身,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在2年基層學習鍛鍊期間,接觸的許多環保幹部,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像我們有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長期的一線環保工作,就是他們理解理論最好的“溫床”。“實踐出真知”,大家不妨更多在本職工作中去尋找靈感,茅塞頓開的時候,理論學習也就有了“甜味兒”“香味兒”,“滋味兒”就更濃了。
  我們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美麗中國,從時間上來看,青年幹部的舞臺寬廣,大有可為,要把握歷史機遇,在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中挖掘出理論中的強大力量,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彰顯青春擔當。
讓理論學習在幫扶地區開出綠色發展之花
科技與財務司  卿任鵬
  我是來自科技與財務司綜合處的卿任鵬。非常榮幸能夠代表處裏調研報告組青年幹部,在此跟大家交流和分享理論學習、實踐的一點心得體會。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題是“讓理論學習在幫扶地區開出綠色發展之花”。
  我在處裏主要從事定點幫扶工作。我部幫扶工作始於1992年幫扶河北省圍場縣,2002年增加隆化縣,2021年增加西藏定結縣,2023年又增加青海省達日縣。“窮親戚”變多了,幫扶的任務和責任也更重了。在部內外各方的大力支援下,幫扶地區順利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整體邁入了全面小康,但距離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仍然道阻且長。
  這幾個縣都擁有較好的生態資源優勢。近年來,我們在司黨支部的引領和指導下,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邊深入思考、一邊探索實踐、一邊總結提升,努力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幫扶地區綠色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以圍場縣廟子溝村為例,廟子溝村是我部幫扶的原深度貧困村,緊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資源優勢非常突出。但由於資金、技術、理念的缺乏,使得當地群眾“守著綠水青山受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為幫助廟子溝村振興發展,努力將當地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我們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與部系統幫扶單位、當地幹部群眾共同研究確定,從發展生態旅遊破題,依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區位優勢,圍繞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建設特色鄉村民宿、培育村民內生動力等方面,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幫助廟子溝村逐步解決“靠什麼發展”“怎麼發展”“誰來發展”“如何持續”等問題,取得了積極成效。如今的廟子溝村,以“太空艙”為特色的民宿産業不斷發展壯大,並與石家莊市塔元莊村建立了“候鳥式”康養合作模式,鄉村綠色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同時,我們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在幫扶地區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先後&&組織開展“生態環保扶貧示範村”“生態宜居美麗村鎮試點”建設等,從解決當地農村“臟、亂、差”問題,到建設山青水綠、村美人和的美麗鄉村;從幫助先心病兒童免費治療,到開展中小學生勵志獎學金評選,提升人本關懷;從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到推動高鐵文旅宣傳和優質農産品産銷對接,助力幫扶地區全面發展和整體提升;等等。
  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我們在攻堅一線中挑燈戰鬥,多少段崎嶇不平的山路,我們在溝溝岔岔中奔赴鄉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幫扶地區綠色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突破,探索形成了“點綠成金、添綠增金、守綠換金、借綠生金”和“生態塑美、産業富美、文化興美、人才助美、制度促美”等富有生態環境特色的經驗模式。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給予了高度認可,我部幫扶工作連續4年獲得最高“好”等次,相關經驗材料在旗幟網等宣傳推廣。孫金龍書記、黃潤秋部長也專門作出批示,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鼓勵我們總結完善優化,力爭取得更好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在新時代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青年幹部有廣闊的舞臺去奮鬥、展示和成就自己。這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榮光。我們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不斷強化理論武裝,苦練本領、增長才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歷史進程中不斷建功立業。
紮根基層 砥礪奮進 在廣闊天地綻放青春光彩
水生態環境司,援疆幹部  洪宇寧
  我是來自水生態環境司流域三處的洪宇寧。九個月前有幸經組織選派,參加第十一批援疆工作,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擔任區委常委、副區長。從中央國家機關到基層一線,讓我從政策設計的參與者轉變為執行者,在實踐中探索跑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在這裡,我分享三點感受。
  一是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問題導向,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湖的最後一道關口,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排污口監督管理改革工作。我有幸成為改革文件起草者,在堅持嚴管的同時也發現,雖然不少排污口應當取締,但有的是自然保護地原住居民的日常排水通道,還有的承擔著城市排澇功能,如果簡單“一堵了之”,將導致積水內澇,損害群眾切身利益,背離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初衷。所以,我們在改革文件中, 將依法行政、實事求是和維護群眾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對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排污口,要求避免整治“一刀切”,對確有困難的單位,允許設置過渡期,讓整治工作有態度、有力度、更有溫度,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按照相同思路,我們還優化了排放標準,讓污水廠“喝啤酒”,也就是允許啤酒等行業與污水廠協商,在不影響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將可生化性較好的工業廢水排入污水廠。標準發佈後,企業降成本,污水廠增收入,排水達標更穩定,青島啤酒等企業嘗到了甜頭,還給部裏發來了感謝信。
  二是運用系統思維,堅持創新驅動,找準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發力點。帶著組織的重托和領導同事的關懷,我來到了米東區。這裡債務風險等級達到紅色,穩增長任務很重;同時空氣品質長期在全市“吊車尾”,治污壓力同樣很大。當地黨委政府對援疆幹部高看一眼、厚愛三分,讓我分管保護和發展兩方面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認真領悟總書記關於“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理論真諦,深入一線調研,發現燃煤源貢獻了全市冬季PM2.5的51.9%,破題的關鍵在煤。想明白了就幹,我們重點推進農村“煤改氣”“煤改電”和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績效升級改造,2023年PM2.5、PM10降幅從上年的全市倒數第三升為正數第三,特別是12月份降幅居七區一縣首位;同時全力發展新能源産業,建設全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居全市第二。我們的探索還得到了肯定,米東區化工工業園入選全國首批、全疆唯一的産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
  三是增進民族和睦,堅持團結奮鬥,當好推動政策落實的發動機。米東區是三十多個民族的共同家園,只有各族同志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難,結出高品質發展的碩果。比如這裡有個哈薩克民族鄉,地廣人稀,基層力量薄弱,生態環境保護壓力特別大,但是各族同志團結奮鬥,回族區長帶著我取締私挖盜採,維吾爾族副區長和我清理非法堆煤場,哈薩克族鄉長領我調查礦山破壞,蒙古族小夥跟我調查取證,有力遏制了生態破壞,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力量可見一斑。再給大家報個喜,去年我們米東區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們這一代環保青年,在總書記指引下,在最好的年華,領悟最強大的真理力量,投身最崇高的事業,奏響最華彩的樂章,何其幸運,無上光榮。我相信,只要我們沿著總書記指出的人間正道走下去,一定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更大輝煌!
發揮環評管理新效能 守牢綠水青山“第一關”
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  魏翔
  我是來自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魏翔。我彙報的題目是發揮環評管理新效能,守牢綠水青山“第一關”。環評這個詞被大家所熟悉,一方面是因為他有最廣泛、最徹底的資訊公開制度,另一方面是他位於開發建設最前端,是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關”。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環評管理也展現出新的效能。下面,我向大家簡要彙報3點體會。
  第一是要心懷國之大者,站穩人民立場。京雄鐵路是雄安新區首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支撐和引領國家戰略的重要幹線,大家如果坐過這趟火車,會發現在固安東站和霸州北站之間有一個奇特的“隧道”,它並不穿越山體、河道,而是修建在橋上,這就是國際首例高鐵橋梁全封閉聲屏障。我們在審查京雄鐵路環評文件時發現,高鐵將從霸州市北落店村正中穿過,時速350公里的火車噪聲,將對周邊上百戶居民生活休息造成困擾。一邊是國家重大戰略,另一邊是群眾切身利益,怎麼辦呢?答案就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經過反覆比選論證,我們創新提出在橋樑上建設全封閉聲屏障的措施。項目建成運營後,周邊居民總體滿意。該項目多次受到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採訪,成功入選我國噪聲污染防治年度十大新聞,成為京雄鐵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
  第二是要嚴格環境準入,守牢環保底線。在審批黃河上游某水電工程中,我們發現在已有小水電阻斷河流的情況下,新電站建設將進一步阻斷河流連通性,並加重對上下游魚類遷移的不利影響。經過多次溝通,最終我們提出以新帶老拆除了上游小水電措施要求,拆除後,黃河上游1000余公里河段實現了連通,為上下游魚類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在江蘇省某石化項目中,針對當地大氣環境品質不達標的問題,我們提出一系列上大壓小的措施要求,倒逼當地關停150多家小化工企業、拆除100多臺小鍋爐,實現區域SO2 、NOX、氨氮等污染物大幅削減,在採取這一系列措施後,項目所在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PM2.5濃度由項目建成前的4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24微克/立方米。這些建設項目在我們的推動、鬥爭下,有的建成了行業標桿,有的項目還列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典型案例。
  第三是服務經濟大局,支撐高品質發展。2022年,為穩住經濟大盤,做好要素保障工作,我們成立了專門的要素保障專班。作為專班一員,我在做好重大規劃和項目審查審批、能源保障等常規任務的同時,還承擔了推進基金項目調度、環評支援政策出臺等新任務,可以説是時間緊、任務重,我和同事們經常工作到深夜,有的同志甚至睡在單位。在司裏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當年,我們僅用了一個多月便出臺了《關於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創新提出了“打捆”審批、壓茬審批等一系列提高環評審批效能的舉措,並依託環評審批“三本台賬”機制,為重大項目提供從環評編制到審批的全過程保障;當年,我們一共完成了80個重大項目的環評審批,涉及總投資1.44萬億元,數量同比增長122%,較好完成了當年的保障任務。
  環評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密切,是生態環境部門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重要制度抓手。身為新時代的環評工作者,我們要把握時代機遇,勇於擔當,敢於挑戰,不斷發揮環評新效能,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一個遲到了五年的回答
華北監督站  金道來
  我是來自華北監督站的金道來。5年前,距離我的家鄉30公里的浙江溫州三澳村傳出要建設核電站的消息。剛進入華北監督站工作不久的我,被多次問起“核電到底安不安全?”。問這個問題的人,有我的同學、鄰居鄉親還有我的父親。這是一個看似容易回答,卻很難解釋的問題,彼時完成核安全初任培訓的我嘗試從技術、理論方面去回答他們的疑問,但因工程經驗匱乏,實在無力應對他們不斷冒出來的“萬一”。無法説服他們的沮喪、學藝不精的羞愧,時至今日仍難以忘懷。後來,我把這份窘迫埋在心裏,像憋著一口氣,塌下心來在學習與實踐中尋找答案。
  隨著理論學習的深入、工作經驗的增長,我意識到比起核電運作的原理,老百姓更注重安全這個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健全監管體系,完善監管機制,提升監管能力,確保萬無一失。”核事故慘痛的教訓、福島核事故後我國核電機組核準數量的明顯下降、多國推進的“去核能化”、輿論引起的搶鹽風波、核污水排海的群情激奮,核安全問題影響之深遠、涉及之廣泛,全部濃縮到了這一句“萬無一失、絕無一失”當中。
  核電到底安不安全?老百姓希望得到的不是簡單的回答,而是我們為了保障安全做了什麼努力,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更進一步講,只有在長期保障核安全的情況下,才能讓人民群眾認可核電是安全的。
  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的10週年,也是核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的第10個年頭。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要求監管部門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依法從嚴做好監督工作,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絕無一失,這是使命、是責任,也是對核能發展最大的支援。
  現如今我可以篤定地對他們説,核電是安全的。我們堅持文化引領,通過培育核安全文化養成利於安全的思維方式。汶川地震時,高通量堆操縱班組在所有人緊急撤離的情況下,堅守崗位操作反應堆安全停閉,這群逆行者把核設施安全置於自身之上的職業操守,彰顯著核安全文化對安全的敬畏態度。為了進一步培育業內製造企業的核安全文化,我們一方面督促實行“黑名單”“防造假”等制度,逐步杜絕踩紅線的行為;另一方面推動將核安全文化固化到體制中,引導從業人員建立不想違規的價值觀念,在全行業形成守護核安全、敬畏核安全的良好氛圍。
  現如今我可以肯定地對他們説,核電是安全的。我們堅持系統思維,通過總體謀劃在産業鏈中補強管理弱項。在我國核電項目建設模式中,工程總承包單位發揮著資源調配、進度管理、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職能,是産業鏈中的關鍵樞紐,對核安全設備品質具有全局性影響,為此我們不斷強化對其的監管,期望實現抓住一個問題、帶動一片整改的效果,通過“以點帶面”的監督機制,促進各級單位主體責任的落實,構建了更加嚴密的設備品質防線。
  現如今我可以堅定地對他們説,核電是安全的。我們堅持問題導向,通過風險指引在全行業中消除品質隱患。進口設備多是技術要求高、製造難度大的關鍵設備,如何有效防範進口設備品質風險、加強境外活動監督是我們始終面臨的難題,為此我們從總承包單位著手,以對境內採購單位的檢查作為境外現場監督的補充,發現並消除了多起核安全設備品質問題或安全隱患,實現了核安全監管對進口核安全設備的有效覆蓋。
  最後我想説,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我發現,我遇到的各種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早已在各種講話、論述中給出了答案,每每將這些理論結合到工作實踐中,我總會因為思想得到了印證而感到雀躍,因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感到振奮。我相信,只要朝著總書記指出的路一直走下去,不懼風雨、勇挑重任,一定能通過保障核安全,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核”力。
感悟理論力量 堅定前行方向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袁溪
  我是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袁溪,主要承擔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技術支撐工作,很榮幸能參加今天的報告會,我彙報的題目是“感悟理論力量 堅定前行方向”。
  貧困,是困擾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的頑疾。自2018年起,我開始參與部定點扶貧工作,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面對開局即衝刺、首戰即決戰的緊迫形勢,我夜以繼日地投入了緊張的工作,然而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生態環境保護如何促進鄉村發展?這時,領導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今年剛開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你仔細研究看看。一語驚醒夢中人!在這次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字字鏗鏘、句句千鈞,為定點扶貧工作指明瞭前行的方向。生態保護修復、農産品有機認證、産業孵化、聯農帶農……一項項舉措落地實施,幫扶地區如期脫貧摘帽,我們團隊被評為部定點扶貧先進集體、個人獲得通報表揚。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更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要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久久為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些年,我多次深入脫貧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等一線調研幫扶,見證了一個個鄉村從“臟亂窮”到“綠美富”的蛻變。河北省隆化縣,一名從事保潔員公益崗的村民談起這些年村裏的變化時,眼裏瞬間有了光,頗有感觸地説:“以前出門到處都是臭水溝和垃圾,‘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一點也不假,現在村裏環境好了,還能在家門口就業,感謝黨的政策!”甘肅省上尹家村,一名曬得黝黑、精神矍鑠的駐村幹部向我展示了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記和精心打造的菌菇大棚,動情地説:“老鄉把我當自己人,我把自己當村裏人,決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要努力讓大家過得更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鄉村振興,美的是鄉村,富的是鄉親,聚的是人心。至此,我明白了我為之奮鬥事業的意義。基於大量實踐,我參與編制政策文件20余份、形成報告50余篇,總結凝練出“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的“四綠四金”“兩山”轉化路徑模式,闡明鄉村生態與産業協同振興機制,構建指標體系量化評價了協同振興成效,用“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從“八個堅持”到“十個堅持”,再到“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係”“六項重大任務”和“一項重大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顯現出歷久彌新的實踐推動力。每每看見乾淨整齊的村居、蓬勃發展的村企、幹勁十足的村民,我都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時代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更加認識到理論學習絕不僅僅是簡單翻翻書本,更需要通過思考來理解、通過腳步來感悟、通過實踐來深化、通過總結來提煉,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如今在工作中,我的手頭總是放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總能從那樸實有力的文字中得到啟發、找到方向、堅定信心,接下來我將用實際行動和青春汗水書寫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答卷,為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當好民生福祉“守護者”——讓青春在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環境發展中心  張雅京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日中心的張雅京。我彙報的題目是《當好民生福祉“守護者”——讓青春在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作為一名環保老兵,從事業務工作12年,兼任團幹部5年來,我對理論和業務關係的認識也逐漸深化。這些年,從參與政策起草制定到奔赴一線開展科技技術幫扶的親身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只有學深悟透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將理論學習成果轉化應用到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以及推動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的實踐中,才能更好履行時代賦予我們生態環保鐵軍的使命和擔當,當好人民福祉和國家利益的“守護人”。
  近十年,黨中央越來越重視生態環保工作,生態環保青年肩上的擔子和責任也越來越重,5+2,白+黑成為常態。記得建團100週年,正值中心團青工作繁忙之際,同一時間,又趕上地方污染防治攻堅戰技術幫扶工作的關鍵階段,夜間加班時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左手手指怎麼也使不出力氣打字,情況緊急,抱著有難不怕難,要做就做好的態度,我堅持用右手把工作任務保質保量完成,為的就是對得起每份信任,工作做好,絕不掉地上。有青年同志問我有沒有工學矛盾的問題。通過這些年我的理論學習實踐探索,和一次次的政治歷練,現在我可以很自信地跟大家説,付出汗水終將收穫理論學習的甘甜。
  一、“五味俱全”讓青年理論學習有滋味、有溫度
  帶著這份初心和對生態環保事業的熱愛,我們聯合部系統兄弟單位與中國氣象局等12名青年幹部,開展了“提升城市氣候治理能力 助力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根在基層”調研。我們通過“四步”學習法,明確目標,確定形式,篩選資料,預留時間來提高學習質效,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學,享受“醇味”,增強青年理論學習“毅力”。通過打好集體學、帶動學、系統學、網路學、實踐學、交流學“六學”聯動的組合拳,接受學習帶來的挑戰,走出“理論遠”“理論難”的認識誤區,融入“鮮味”,增強青年理論學習“動力”。以黨建為引領,及時響應中央部署,將綠水青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理念相融合,與調研地生態環保青年開展主題聯學,深學細悟碰撞思想火花,注入“黨味”,增強青年理論學習“創力”。通過青年宣講、“接力微分享”等特色品牌和新媒體、青年理論學習專欄等載體建設,分享理論學習轉化實踐成果的喜悅,共用“甜味”,增強青年理論學習的“活力”。以有力支撐、有為諮詢、有效服務,作為理論學習成果的實踐檢驗目標,付出辛勤和汗水,引人“回味”,增強青年理論學習的“耐力”。
  二、下足“繡花”功夫推動理論與實踐雙向發力上“新”、走“心”
  在調研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採用了“首尾集中、中間發散”的方式。行前,集中做好“六個注重”,注重“書本調研”“網路調研”與“文件調研”,注重方案制定、重點分配和系統培訓,提升調研能力和專業知識儲備。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倡導開放式、發散式思維,撲下身子、當好“小學生”,在與老百姓促膝談心之中,沉澱思想、靶向發力。調研後,集中將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戰勝困難的實際成效。記得行前培訓會上的一位老教授講到“很高興看到青年同志們能夠想在前、做在前,黨的事業後繼有人”。
  三、實幹擔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奮鬥足跡
  調研團親眼看到了現代版“愚公移山”,石崮寨老支書家門口峭山種樹探索“兩山”轉化的故事,“靠山吃山”每年為當地老百姓帶來近2000萬的經濟收入。看到了華山湖因生態治理由2017年的逢雨必澇,到有效應對2023年“杜蘇芮”的巨大轉變,以及蘊含著基層工作智慧的水環境監管“水立方”圖冊。調研團關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政策建議,獲得部領導的肯定批示;關於碳監測建議,為碳市場履約管理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用技術所長幫扶基層打通新舊動能轉換難點、堵點。一名基層幹部説“調研團的青年同志為我們帶來了一陣清風,實實在在為我們解決問題,祖國未來可期。”在理論與實踐的交互作用中,我不僅深刻感悟思想偉力,自覺加強政治歷練,也淬煉了專業能力,昇華了人生境界。
  作為一名生態環保青年幹部,我們生逢其時,有責任、也有底氣完成好黨和國家、時代賦予的重任,我將不懈努力學在深處、謀在新處、幹在實處,以實幹實績,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奉獻無悔青春!
以青春的力量 築牢國家安全防線
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張澤宇
  我是來自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張澤宇,一名核安全工程師。我今天彙報的主題是“以青春的力量,築牢國家安全防線”。
  核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之一,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是中央國安委首批建立的、統籌國家安全中涉核相關工作的跨部委工作機制,生態環境部是第一&&單位,核安全中心是全面技術支援單位。
  作為一名青年核安全工程師,我有幸參與了諸多與核安全、國家安全相關的重要工作,這讓我的理論深度與思想高度都有了充分提升。2024年4月15日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週年紀念日,也是核安全觀提出的第十年。三年前的4·15,《國家核安全知識百問》正式發佈。我有幸參與《百問》編制工作,它也是我參與的第一項有關國家核安全工作的任務。通過《百問》,我接觸到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十個堅持、核安全觀五個並重等理論知識,深入學習了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意義,對核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理論學習的不斷深入,也促進了政治站位和視野的轉變與提升,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促使我在編寫過程更加投入,對每句話、每個字、每幅圖都仔細斟酌,同事開玩笑説“這份校對文稿被你翻出了歷史的滄桑感”。最終,《百問》成功發佈並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我很榮幸地在上面漏了個側臉。
  《百問》的編制經驗,指導我在後續工作中更加堅定理論學習的決心,更加注重國家安全與核安全的理論知識學習。利用空余時間,主動關注國際涉核資訊動向和前沿安全態勢,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家安全的論述並形成材料庫;借助核安全協調機制平臺,多次學習了部黨組關於國家安全的工作部署,親身感受了部黨組、部領導對核安全“絕無一失”的政治擔當;養成了在核安全監管工作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極限思維”;在所負責的季度核安全形勢分析和年度核安全風險評估等工作中,在一篇篇重要文稿的編制過程中、在一件件急難的重點工作中磨煉自己,時刻向總書記“看得更廣、想得更深、謀得更透”的要求對標看齊,以更大格局、更寬視野和更深情懷推動國家核安全工作。核安全協調機制被中央GAB評價為各協調機制的標桿、典範。
  2023年,第二十屆中央國安委首次會議要求建立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核安全毫無疑問成為了首批試點。我在本次預警體系建設中擔任技術支援負責人。有了三年國家安全工作的鍛鍊和經驗積累,我能更從容的在國家核安全與核安全監管之間靈活的轉換視角,也正是這些理論知識,幫助我和團隊成員更好地推進這項缺少可借鑒經驗、時間緊、要求更高的工作任務。
  國家安全無小事。身負這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工作,讓我體會到了默默堅守與辛勞付出的不易。身為年輕爸爸的我,卻常常缺席9個月大女兒的歡聲笑語和點滴成長;身為家庭頂梁柱的我,卻常常無法回應父母的需求;身為妻子堅強臂彎的我,卻讓她成為了最獨立的女強人。我也曾問自己,是什麼在支撐著我?是什麼讓我如此拼搏?我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信念。是源自不斷學習新知的深刻理論動力,是身邊優秀黨員領導幹部捨己忘我的集體帶動力,更是源自對核安全事業的熱愛和責任!我只是千萬共産黨員、共青團幹部中的一員,但我想我們的答案一定是一致的。那就是讓青春在熾熱的奉獻中發光發熱,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以實際行動去帶動、感染身邊的青年同志們,以大家成就小家,才是我們的幸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説:“年輕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青年同志們,我們要共同接好核安全工作的接力棒,用先進的理論思想武裝自己,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築牢國家核安全防線,強使命、敢擔當,用青春擔負起守護國家核安全的重任,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
走近灣區,以青春之我見證雙向奔赴的時代之約
環境規劃院  強燁
  我是來自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強燁。還記得去年在珠海調研時,汽車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內心突然涌起一種強烈的“奔赴感”。一座橋的建成,讓港珠澳三地的通行時間從4小時縮短到1小時,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新政的實施,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新景象正在加速展現。港珠澳大橋的西人工島有個好聽的名字——白海豚島,大橋穿越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9公里,涉及海域29平方公里,秉承著生態優先、全過程保護的理念和堅持,“大橋通車,海豚不搬家”的承諾得以兌現。海天之間,香港的大嶼山已近在咫尺,眼前這座超級工程見證的,是建設者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認真對待,這是一場人與自然跨越形骸間隔、仁心感通萬物的雙向奔赴。
  在橫琴,當地一名來自澳門的年輕同事説,十幾年前,這裡還是魚塘遍地,夜晚最亮的是餐館的燈牌,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裡開啟職業生涯。2009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視察訪問澳門期間宣佈:中央政府決定開發橫琴島,15年來,粵澳兩地勠力同心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橫琴從“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邊陲海島變為一半公園一半城的生態幸福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合作區有效治理天沐河及兩岸河渠,水質明顯改善,極具韻律節奏感的城市濱水景觀帶徐徐展開。目前澳門居民在橫琴購置的各類物業已佔橫琴物業的1/3以上,建設城市的人在這裡擁抱生態宜居的新生活,這是一場青年奮鬥逐夢與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雙向奔赴。
  去年2月,部綜合司、港澳辦組織三地生態環境部門,于珠海開展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佈後的首次面對面座談。會上,港澳同事對於協同推進大灣區生態環保工作高度重視、願望迫切,積極地表達著自己對於大陸政策的深入理解與體會,拓寬了我對三地最新生態環保合作形勢、方向和重點的視野與認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生態環境保護既是其中的重要板塊、成效標識,也是前提基礎、關鍵支撐。必須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才能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大灣區生態環保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打造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
  參加工作以來,我先後參與了美麗深圳、美麗廣東規劃綱要的編制,並支撐部綜合司開展了大灣區規劃實施和生態環保工作機制建立等相關工作。將三地訴求作為推動解決的重要事項納入相關文件,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緊密、務實的生態環保工作機制,與各方共同講好大灣區生態環保故事……讓我和同事們都産生了小小的成就感與使命感。美麗中國建設的全面推進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為粵港澳生態環保合作創造了新的時代機遇,我們深切體會到,雖然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特殊性,但只要擁有相互“奔赴”的信念與勇氣,向著打造生態環境品質國際一流美麗灣區的共同目標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就能在制度多樣性和發展水準差異性中尋求一致,實現深度的合作。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的5週年,港珠澳大橋上往來的車流、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三地共建美麗灣區的願望,是時代背景下“雙向奔赴”的生動詮釋,更充分證明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中奮起爭先,以青春之我奔赴時代之約。
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  以堅定信念點亮前行之路
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龐可
  我是來自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的龐可,主要從事能源行業減污降碳與環境管理研究工作,非常高興能夠與大家交流我的成長收穫。入職以來,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的要求,直面新環境新挑戰新任務,不斷向身邊優秀的環保鐵軍學習靠攏,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一個“學”字貫穿始終。
  一是學而信。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堅定的理想信念來源於對科學理論的系統認知與深入理解。通過黨支部的集中學,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的互動學,青年論壇的研討學以及個人的自主學,我學出了政治信仰,也學出了奮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一百週年大會上“致青春”的講話,讓我深刻理解青年于國家於民族于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十個堅持,讓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祛疴治亂,讓我深刻堅定清白做人、乾淨做事的人生信條。學而信,讓我在堅定信念中燃起對環保事業的熱愛,不斷增強我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二是學而思。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去年,我主動申請了我們中心自主立項的青年基金課題,對黃河流域燃煤電廠污染治理技術開展相關研究,這是我第一次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承擔研究工作,最開始真的是舉步維艱,逐漸滯後的進度讓我特別焦慮。在尋求突破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方法論的重要論述給了我啟發,讓我意識到正確的方法是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於是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從頭做起,首先多問身邊領導同事,了解思路和方法,厘清邏輯關係;然後通過對中心火電行業評估報告、超低排放改造調研報告等優秀成果的學習,快速掌握行業發展的現狀和挑戰;接著將整個研究過程化整為零,按專題先易後難開展工作,邊寫邊問邊改,用科學的方法和他人的經驗輔助我更好地完成課題研究;最後全面整合,系統總結方法,積累經驗和教訓。學而思,這套問、學、練、思的工作方法,讓我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考慮問題更加嚴謹、完成任務也更加高效。
  三是學而行。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而綠色能源則是社會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説過,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作為新青年,我積極將所學所悟所感應用到實踐中去,為能源行業協同減污降碳和典型地區綠色發展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在實際工作中,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産經營與轉型發展的需求與困難。開展座談交流,聽取地方不同部門對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客觀訴求。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調查研究,聚焦環境品質改善和雙碳發展目標,為行業和地區的低碳轉型提供了更加符合實際的對策建議。學而行,讓我在實踐熔爐中積累經驗練就本領,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年輕的我們,也許尚顯稚嫩,也許略顯淺薄,但做到堅定信念、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便有底氣面對前進路上的涉灘之險、爬坡之艱、闖關之難。我將始終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在環保熱土上埋頭苦幹,探索真問題,提出真辦法,努力成長為堪當重任的時代新人,為建設美麗中國奉獻青春力量。
立足人事圈  無悔俯仰之青春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馬曉博
  我是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人事處馬曉博,現在人事司學習鍛鍊。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報告會,有機會向各位領導、同事彙報我的工作學習體會。我彙報的題目是《立足人事圈 無悔俯仰之青春》。
  我2017年入職海洋中心人事處,正式入了人事圈;2019年隨著單位轉隸,正式入了環保圈;2020年加入海洋中心“湛藍”青年學社,正式入了學習圈。近年來通過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逐漸掌握世界觀、方法論在人事工作中的應用,深刻感悟到人事工作的精髓,總結起來,就是“三個什麼”。
  第一,了解職工要什麼。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既有基本需要的物質追求,還有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二者共同作用於個體成長。剛入人事圈時,我對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認識,局限在職工的顯性需求,工資、職稱、崗位等等。作為“湛藍”學社的一員,通過平時學習交流,我對於職工追求自我價值的隱性需求有了更多思考,更加關注職工職業發展規劃和發展平臺,因為這些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個人價值最重要的支撐。只有真正了解職工之所需,才能提供職工之所求。
  第二,清楚自己有什麼。總書記講過,打鐵必須自身硬。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自身層面,如果把“打鐵”比作改造客觀世界,“自身硬”就是改造主觀世界,二者辯證統一于個體主觀能動性。我是學管理出身,在導師熏陶下養成了看文件、學解讀、聽意見、寫總結的習慣。工作後跟著領導研究政策、起草文件,潛移默化中學到許多寶貴經驗,開始獨立提出有關政策轉化、建章立制的初步想法,其中一些成熟想法經過領導和同事論證形成工作建議,被採納並寫入正式文件。這個過程也是克服本領恐慌、不斷成長的歷練。2019年被抽調參加巡視,毫無經驗、心裏發慌,在組長們的悉心指導下,通宵補學中央和部黨組巡視工作精神,閱讀大量文件和典型案例,摘抄整本筆記,練寫無數草稿,最後才交出了一篇合格的人事專題報告,並受到巡視辦表揚。
  第三,知道我們做什麼。2018年,總書記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我所在的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總結提煉出:人事管理六大業務(進、管、出、考、獎、罰)每一項都與職工利益息息相關,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做過硬的“打鐵人”,是必答題、單選題。學習鍛鍊期間,我對人事司領導和同事時時、事事、處處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作風,印象深刻。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具體到實際,就是“3·2·1”。
  首先,有起點、無終點,甘做“三頭牛”。堅持馬克思主義學風,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鬥老黃牛,保持幹事創業的定力和動力,把服務職工、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
  其次,通天線、接地氣,吃透“兩個情”。一個是“上情”,領會透中央和部黨組精神,把握好政策方針原則;另一個是“下情”,揣著問題走出辦公室,帶著耳朵走進業務室。
  最後,敢作為、善作為,當好“一顆釘”。發揚“幹”字精神,在學習中苦幹、在工作中實幹、在服務中巧幹,釘好人事工作的每一顆“釘子”,為高水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以無私奉獻書寫無悔青春!
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王鵬
  我是來自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王鵬。
  2022年7月24日淩晨,北京朝陽婦幼的産房門外,我焦急地等待著母子平安的消息,不時地點開手機螢幕,但時間仿佛有些凝固、走得很慢。突然,一條資訊彈了出來:“書稿已定,雙喜臨門!”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編寫專班同事發來的消息,瞬間讓我本就緊張的心情變得更加激動,思緒也短暫地回到了一年前。那會,我還敲著代碼,從事著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而後,很榮幸被選入《綱要》編寫專班,開始了一段專注于理論研究的光榮工作。集中學習、上墻修改、逐字打磨,編寫的過程仿佛十月懷胎般煎熬,卻始終猶如對新生命降臨般期待。10章、31目、87條、5.1萬字,這些數字的背後凝聚著無數的心血,更是凝練了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深刻論述。
  如今,我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處的一員,繼續奮戰在研究闡釋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的一線,更加倍感珍惜、倍感光榮,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保持初心,成于修煉,貴在堅守。剛從業務技術崗位轉到理論研究崗位時,我也有過遲疑和困惑,從讀博到工作,自己一直在具體的業務領域裏鑽研,有時會忽略理論學習,一開始心裏是發虛的。後來,索性一門心思紮下去,採取看似有點笨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覆地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我驚喜地發現,就像春天裏的小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當有一天突然回過頭來看,小苗不知不覺間已經慢慢長大。更加令人振奮的是,此前業務實踐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在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中找到了思路、找到了答案,這幫助我進一步堅定了做好理論研究的初心。事實上,過程卻並不容易。有人説,做理論研究工作者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耐得住寂寞”。日常工作中,加班加點是常態,工作要求也特別高,不容許犯一點錯誤,每句話、每個文字、每個標點符號都要準確無誤,因為一旦理論的表達失之毫釐,宣傳下去就可能謬以千里。作為一名年輕的理論研究者,要克服這種難熬的寂寞,就得看初心,而初心的背後,信仰是根基、奉獻是本分。《綱要》編寫專班的一位領導就經常説:“有了信仰幹工作,就會把苦和累當作一種錘鍊、一種修行,沒有信仰幹工作,就會覺得苦海無邊。”
  踐行初心,理論為本,學習為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依靠學習創造了歷史,更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尤其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的當下,我們青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力的挑戰,最大危機是本領的不足。克服本領恐慌,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在學習中,有幾點感受尤為突出。
  學習要做到全面系統,富有探索精神。也就是説既要有學習的重點,也要注意拓展學習領域。我是學環境的,現在做理論工作,研究闡釋宣傳總書記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各方面各領域的知識都要補課,不能只關注環境。
  學習要追求精準掌握,做到心領神會。學習如果只是淺顯地讀、簡單地看、草草的瀏覽,只會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表面認識。當進行一定思考轉化後,一般會經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邏輯誤區。但當真正理解透徹、領會到位,自然會産生一種醍醐灌頂之感,産生“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的真理認同,我想這就是真學真懂真信背後的自然邏輯。
  學習要突出問題導向,解決現實問題。這就要求發揚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主動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問題、用心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的青年幹部,我深知,理論就是業務、業務就是理論,學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習,不學理論,工作一天都幹不了。我也深知,學習的態度越虔誠,汲取的養分就越多;投入的感情越真摯,收穫的分量也就越重。讓我們互相勉勵,繼續努力,用心用情用力學習,去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真理光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