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7800號建議的答覆
林順潮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霧霾影響健康及經濟軟實力,宜參考國際經驗積極全力,及早解決問題的建議”由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科技部辦理。經研究,現答覆如下:
一、關於出臺法規實現可持續治理的建議
我國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制定於1987年,1995年、2000年先後兩次修訂。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安排部署對《大氣污染防治法》進行再次修訂。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已進行初審和二審,並計劃今年8月底三審。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過程中,立法機關和我部高度重視國際環境立法交流,密切跟蹤國際環境立法趨勢,研究借鑒國外的環境立法經驗,從中吸取適合我國國情的有益經驗。《大氣污染防治法》儘管名稱、體例與英國、美國的《清潔空氣法》有別,但是立法目的、內容和篇章架構基本相同,都是對大氣污染物進行控制。目前的修訂草案就是要以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為核心構建大氣污染防治體系,主要體現在以大氣環境品質保護和改善為目標,明確規定科學防治大氣污染,建立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標準、排污許可、總量以及監測制度,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和完善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
我部已向立法機關提出,建議在法律中進一步突出環境品質改善這一核心,增加領導幹部離任審計等制度,強化法律責任。下一步,我部將在配合《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過程中,積極向立法機關反映代表的建議,力爭修訂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充分體現代表的意見並儘早出臺。
二、關於科學治理有據可依的建議
誠如您所言,霧霾治理是一場持久戰,只有摸清PM2.5的污染源頭,厘清各類污染源對大氣污染的貢獻才能科學決策,對症下藥開展治理。我部高度重視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重點地區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工作。2013年底,我部出臺《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為各地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提供技術指導。2014年1月,為進一步加強源解析工作,會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建立了聯合工作機制,組織專家完善技術體系、加強業務培訓並強化監督指導,負責對全國35個重點區域城市源解析工作開展聯合論證。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階段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9個重點城市(以下簡稱三區九市)的源解析工作,並對外公佈。二是啟動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編制試點工作。2015年2月,選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共11個具有一定工作基礎和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作為試點,率先開展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目前,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試點工作在穩步推進中。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推進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和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為空氣品質預測預警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三、關於重視可再生能源開發的建議
長期以來,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的持續增長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過大,是形成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也是採暖季區域空氣重污染的主因。
為推進燃煤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包括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清潔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進燃煤鍋爐提效等措施,其中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利用是一項重要舉措。清潔能源替代利用具體舉措主要是:加大天然氣、煤制天然氣、煤層氣供應,積極發展水電、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煤炭。到2015年,新增天然氣幹線管輸能力1500億立方米以上,覆蓋“三區”;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同時,煤炭清潔化利用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又能促進新興環保産業和新能源産業的發展,一舉多得。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委繼續嚴格控制煤炭污染排放,大力提升煤炭清潔化利用水準,大力發展水電、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同時,研究出臺政策措施,積極促進新興環保産業發展。
四、關於借鑒國際經驗,拓展國際合作的建議
《大氣十條》統籌兼顧當前與長遠、保護與發展、治標與治本,從深化污染治理、優化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嚴格環境準入、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應對重污染天氣等十個方面提出了35項具體防治措施。美國洛杉磯大氣污染治理採取的相關措施,如出臺污染治理政策、建立跨區域治理機構、産業結構調整、爭取民意支援、發展公共交通等,在《大氣十條》中已基本涵蓋。
借鑒國際經驗,拓展國際合作對我國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我部下大力氣加大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做好對外溝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儘快提升我國大氣污染防控能力和水準。先後與亞洲開發銀行、芬蘭、法國、美國、南韓等簽署合作文件,加強在大氣領域的合作。舉辦“亞歐空氣品質管理國際研討會”“中日韓空氣污染政策對話會”等活動,為國際管理經驗借鑒及技術引進提供支援。積極組織開展人員和技術交流,加強我部大氣污染防治能力建設。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以實施《大氣十條》為抓手,推進空氣品質改善;並圍繞環保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領域,推動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國際合作工作。包括:依託機制平臺,開展政策交流,加強與國際組織及政府間機制性合作;依託引進資金,推進和落實國際合作項目和政策研究項目;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對外宣傳,宣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經驗,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援和理解,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五、關於科技先行的建議
我部歷來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撐,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2013年9月,啟動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利用環保公益性科研專項等加強治污研究,重點圍繞摸清底數、明確機理、完善技術等科技需求,分期分批開展大氣複合污染及其綜合防治相關研究工作。2013~2015年,《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共部署49個大氣環境科研項目,經費支援約2.8億元。同時,我部與科技部在組織實施《藍天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基礎上,對大氣污染防治的科研成果及應用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篩選評估,編制《大氣污染防治先進技術彙編》並向社會發佈,匯集89項關鍵技術及130余項響應案例成果。2014年,科技部會同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門,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協調機制,研究制定了《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方案》,並在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範,引領大氣環保産業發展,形成可考核可複製可推廣的污染治理技術方案,全面提升大氣污染綜合防治能力,改善空氣品質。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聯合相關部委,強化與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科學研究,強化科技成果凝練。圍繞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中的新問題、新需求,不斷優化科研項目的頂層設計,繼續促進和引導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
感謝您對環境保護的關心和支援,也希望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聯繫人: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姬勝軍
電話:(010)66103033
環境保護部
2015年7月16日
抄送: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2015年7月1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