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奮力開創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新局面

2018-02-12 文章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18-02-12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在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部長 李幹傑

  (2018年2月2日)

同志們:

  這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和2017年環保工作進展,謀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安排部署2018年環保工作。

  下面,我講四個方面意見。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黨的十九大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座豐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廣泛的世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大政方針,就推進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作出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系統總結和重點部署,梳理了五年來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指明瞭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從新成就看,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作為過去五年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個方面之一予以集中闡述;從新理念看,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從新要求看,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新目標看,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從新部署看,明確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四項重點部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也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黨中央擘畫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藍圖,轉化為路線圖和施工圖。

  (一)深刻把握新時代新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世界社會主義新境界,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遠見卓識、雄才大略和政治智慧,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執政理念和責任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在“六個觀”,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整體系統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嚴密法治觀、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共贏全球觀,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五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推動指導,在於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率先垂范所彰顯出強大的感召力、標桿作用和榜樣力量。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這個根本,始終向總書記看齊,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二)深刻把握新時代新特徵,推動高品質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的一個重大判斷。高品質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簡而言之,高品質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生態環境品質是不是向好的方向轉變。這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更嚴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廣闊空間和更大機遇。

  生態環境問題根子在粗放型增長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必須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環境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産業的發展模式,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同時,高排放、高污染增長,不僅不是我們所要的發展,而且會反過來影響長遠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從這個意義上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推動高品質發展是完全一致的,環保部門必須有更大作為。

  近年來,我們所做的許多工作與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本質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比如,推進環評制度改革,強化“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硬約束,優化産業佈局和結構;開展中央環保督察,提高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切實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大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大力整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散亂污”企業,有效解決“劣幣驅逐良幣”問題,為守法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環境;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促進産業技術升級、綠色發展。開展這些工作,在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的同時,倒逼發展品質不斷提升,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必須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生態環境硬約束,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在面對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影響經濟發展的雜音時,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生態環境保護影響的經濟增長,是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增長,是那些對人民美好生活帶來負效果的增長,是那些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黑色增長”。這樣的增長絕不能要。對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態度堅決。

  (三)深刻把握新時代新使命,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是新時代環保人的新使命。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生活富裕了,人民對藍天白雲、碧水青山、安全食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追求更加迫切。當前大氣、水、土壤等污染問題仍較突出,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污染上山下鄉已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污染場地開發利用、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等環境風險也不容忽視。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突出矛盾,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下更大決心、採取更有力措施,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同時,也要客觀地認識到,今天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歷史不斷累積的過程和結果,生態環境品質改善也需要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我們既要有打好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不等不拖,蹄疾步穩向前推進;也要有打好持久戰的耐心和恒心,不急不躁,統籌處理好方方面面關係,堅持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四)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動力,持續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這為進一步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提供了嶄新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7次較大規模的機構改革。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要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不斷深化改革,著力推動建設職能配置科學、組織機構優化、運作順暢高效的體制機制,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

  改革是一場輸不起的硬仗。要堅持以解決制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問題為導向,以強化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責任和企業環保守法責任為主線,以整合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效果為目標,既抓好中央已出臺改革文件的貫徹落實,又謀劃好新的改革舉措。要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加快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理順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制度和管理流程,形成生態保護紅線是空間管控基礎、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準入把關、排污許可是企業運作守法依據、執法督察是監督兜底的環境管理基本框架,打出前後呼應、相互配合的“組合拳”。

  (五)深刻把握新時代新擔當,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黨的十九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我們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2017年6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對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對相關責任人實施嚴肅追責,處理省級幹部3人,處理正廳級幹部5人,行政撤職4人,還嚴肅處理幾十名其他幹部,給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黨員幹部敲響了警鐘,對於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具有歷史性、標誌性意義。

  在落實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責任方面,要將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地方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底線,明確相關部門責任清單,綜合運用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手段,做到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終身追責,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強化企業責任方面,要在推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同時,健全環保信用評價、資訊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推動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在推動公眾共同參與方面,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打鐵必須自身硬”。生態環境保護推進越深入,複雜程度、困難程度越大,對幹部隊伍的要求越高。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需要環保系統進一步轉變作風,在奮發進取、真抓實幹、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上衝在前,做表率。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即審議通過八項規定實施細則。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進一步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覆性,糾正“四風”不能止步。2018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把從嚴治黨引向深入。我們要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整治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四風”突出問題,堅決整治不思進取、不接地氣、不抓落實、不敢擔當的作風頑疾,加快形成“嚴真細實快”的幹事創業氛圍,打造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環保鐵軍,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組織和政治保障。

  二、過去五年和2017年重點工作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執法督察尺度之嚴、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一是環境治理模式改進優化。在工作理念上,對保護與發展關係的認識更加深刻,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正在牢固樹立,抓環保就是抓發展、就是抓可持續發展逐步深入人心;在工作動力上,從以自上而下為主,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轉變,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努力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在工作目標上,從以抓污染物總量減排為主,向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轉變,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工作任務上,堅決向污染宣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同時,加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加快形成綠色生産和生活方式;在工作格局上,從環保部門單打獨鬥的“小環保”,向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大環保”轉變;在工作對象上,從以監督企業為重點,向“督政”與“督企”並重轉變;在工作手段上,從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主,向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三線一單”等制度一起抓轉變;在工作保障上,著力強化環境法治、科技支撐、資金投入、基礎能力和國際合作等保障,並取得顯著進展。

  二是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國務院發佈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累計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13.8萬個村莊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自然保護區2750處,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近14.9%。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達到58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3年達標。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持續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

  三是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全面深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數十項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以及環境保護督察、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等方面改革舉措出臺,初步建立“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開展生態文明試驗區、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區域流域機構、國家公園體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改革試點,為深化改革積累經驗。

  四是環境法治保障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核安全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成制修訂。2015年開始實施最嚴格的新環境保護法,按日連續處罰、停産限産、查封扣押、移送拘留成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有力武器。首次實現中央環保督察31個省(區、市)全覆蓋,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8萬多個,達到了百姓點讚、中央肯定、地方支援、解決問題的效果。

  五是環境風險有效防控。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治理歷史遺留鉻渣670余萬噸。聚焦垃圾焚燒、PX、涉核項目等重點領域,推進“鄰避”問題防範與化解。我部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481起,處理群眾舉報17萬件,有力維護環境安全和群眾利益。

  六是核與輻射安全切實保障。推進核安全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核安全監管能力顯著增強、核安全文化水準持續提升。現有37台運作核電機組、19座研究堆、24座核燃料迴圈設施保持良好安全運作記錄,在建19台核電機組建造品質受控,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降至每萬枚1起左右,全國輻射環境品質保持在本底漲落範圍。

  七是環境基礎支撐日益夯實。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品質監測網並完成國家監測事權上收,地表水環境品質監測斷面擴展到2050個,初步建成國家土壤環境品質監測網。完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戰略環評。推進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發佈國家環保標準467項,現行有效標準達1843項。實施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調查和監測。協調實現按環境要素設司。

  八是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已批准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率先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准文書,批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發揮國合會中外高層交流平臺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贊同,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以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標誌性工程為突破點,舉全系統之力奮力推進各項工作。

  (一)五項重大任務取得顯著成效。

  持續深化中央環保督察。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改革辦、中央財辦、中央編辦、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監察部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大力支援下,完成第三、第四批對15個省份中央環保督察,向地方交辦的7.2萬件環境信訪舉報基本辦結。在邊督邊改問責1.1萬人的同時,組織協調第一批督察8省(區)問責情況統一對外公開,共問責1140人,其中正廳級幹部24人,副廳級幹部106人,形成強烈震懾效果。前三批督察22個省份整改方案所明確的1532項整改任務,已完成639項。我部針對環境品質持續惡化、突出問題整改不到位等問題約談30個市(縣、區)政府、省直部門以及央企。全國31個省(區、市)出臺環保責任分工規定和省級環保督察方案,26個省份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保督察。河北明確55個部門248項生態環保責任,湖北建立由書記和省長鑒證、地市主要領導簽字背書的督察整改任務銷賬辦結機制,湖南將黨委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納入環保工作責任體系,甘肅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全部限時整改。

  圓滿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目標。聯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能源局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將12個城市列入首批試點城市。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全國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標準,黃標車淘汰基本完成。會同科技部啟動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特別是面對2017年1~2月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PM2.5濃度大幅上升的不利局面,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能源局等部門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省(市)印發實施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從全國抽調環境執法骨幹人員,對“2+26”城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和巡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清理整治涉氣“散亂污”企業6.2萬家;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94萬多戶,削減散煤消耗約1000萬噸,淘汰燃煤小鍋爐5.6萬多臺,京津保廊上萬平方公里區域基本實現散煤“清零”;重污染天氣應對實現統一聯防聯控。提前供應國六車用汽柴油,天津、河北、山東環渤海港口煤炭集疏港全部由公路改為鐵路。經過各方努力,隨著《大氣十條》實施4年多來各項措施陸續發揮效用,加之去年秋冬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比較有利,2017年,“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7%,重污染天數下降28.8%;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5%,重污染天數下降43.6%。群眾在空氣品質改善中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堅決禁止洋垃圾入境。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等部門制定並提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會同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質檢總局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修訂印發進口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等文件。依法依規撤銷或登出涉及960家企業的500萬噸進口許可證。開展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各地對1057家違法企業實施處罰,佔總數的59%,形成極大震懾。聯合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商務部、工商總局等部門開展固體廢物集散地專項整治行動,各省(區、市)關停取締不合法的廢塑膠等再生利用企業8800余家。2017年上半年“量價齊升”不利局面全面扭轉,實現限制類固體廢物全年進口量同比下降11.8%。

  迅即開展“綠盾2017”專項行動。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祁連山通報精神,聯合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中科院、海洋局等6部門迅即開展“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各地已調查處理2.08萬多個違法違規問題線索,關停取締違法企業2460多家,強制拆除違法建築設施590多萬平方米,對1100多人進行追責問責。開展自然保護區定期遙感監測,累計督促地方查實處理問題2.56萬多個,其中1.79萬多個已完成整改。

  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大保護。聯合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會同財政部安排30億元用於長江流域生態修復獎勵。持續開展長江經濟帶地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排查出的490個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啟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與2013年相比,長江經濟帶9省2市Ⅰ~Ⅲ類水體比例提高9.1%、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6.2%。

  (二)深化和落實環保改革措施。

  推進環保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江蘇、山東、湖北、青海、上海、福建、江西、天津、陜西等9省(市)實施方案新增備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設置跨地區環保機構試點方案。赤水河、南四湖、東平湖、九龍江、贛江等流域機構試點有序展開。

  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出臺《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和《固定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7年版),發佈15個行業技術規範,建成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資訊平臺。基本完成火電、造紙等15個行業許可證核發,實現了固定污染源監管從管一般情形到管重污染天氣等特殊時段企業排放行為,環境管理要求從針對企業細化到每個具體排污口、從以濃度為主向濃度和總量並重轉變,推動了企業自行監測體系建設和達標排放,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河北、安徽等省大力推動排污許可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

  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的意見》,我部對人為干擾環境監測活動的行為予以嚴肅查處。完成2050個國家地表水監測斷面事權上收,全面實施“採測”分離,實現監測數據全國互聯共用。加強東北、西北、西南、華南等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四川成為西部第一個環境監測能力達標省份,內蒙古依託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

  加快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印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寧夏等15個省(區、市)劃定方案已獲國務院審批。

  推進環評改革。開展連雲港等4個城市“三線一單”試點,印發《“三線一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出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管理辦法,印發《關於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銜接相關工作的通知》。實行全國環評審批“四級聯網”資訊報送。

  此外,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兩項部本級審批和3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審批的事項,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後取消,取消核安全技術審評費等5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積極推動排污費改稅和排污交易試點工作。

  (三)全面推進其他各項重點工作。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制定發佈20項配套政策措施。截至2017年11月底,36個重點城市排查確認的黑臭水體中,74.3%完成整治任務。截至2017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中,97.7%完成保護區標誌設置;全國2198家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建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佔總數的93%;完成2.8萬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得到全面清理。

  組織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固廢法執法檢查,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頒布實施。發佈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成效技術評估和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分等技術規範和指南。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面展開。聯合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已搬遷關閉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再開發利用情況專項檢查,部署應用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資訊系統。106個産糧油大縣制定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方案。江蘇、河南、湖南啟動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分試點。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公佈土壤環境重點監控企業5926家。

  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啟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440余個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區。國務院批准新建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數達463個。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0~2015年)調查評估。北京市延慶縣等46個地區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浙江省安吉縣等13個地區被命名為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福建、江西、貴州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廣東積極推進珠江三角洲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雲南、廣西、四川、山東、福建、吉林等6省(區)開展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西藏著力實施退牧還草、濕地保護等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有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宣貫實施核安全法,經國務院批復發佈實施核安全“十三五”規劃,健全監管制度體系。推動輻射監測網路建設,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構建東北邊境地區核污染監測預警綜合防控體系。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等省大力配合下,圓滿完成第六次朝核子試驗應急。聯合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國防科工局開展“核電安全管理提升年”專項行動,完成放射源安全檢查專項行動,完成鈾礦冶企業汛期環境安全專項監督檢查。

  環境執法重拳出擊。持續開展環保法實施年活動,實現所有區、縣均有適用配套辦法案件的目標。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23.3萬件,罰沒款數額115.8億元,比新環保法實施前的2014年增長265%,其中山東、河北、廣東罰沒款數額均超過10億元。聯合公安部、最高檢察院出臺《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完成鋼鐵等8個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情況排查評估,檢查企業1.2萬餘家次。全國278家已建生活垃圾焚燒廠679個監控點全部完成“裝、樹、聯”。全國移動執法系統覆蓋率達85%以上,18個省(區、市)的全部2028個執法機構與環境監管執法平臺聯網。江蘇、天津濱海新區、新疆烏魯木齊市等地開展區域環境風險評估試點,重慶率先啟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環境社會風險防範和化解試點。我部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60余起。“12369”全國聯網舉報平臺共接報處理群眾舉報近61.9萬件。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維護群眾合法環境權益。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實行按月例行新聞發佈制度。針對環保督查影響經濟發展等輿情熱點,及時發佈權威消息。對中央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源保護、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等,策劃組織伴隨式採訪報道。全國地市級及以上環保部門全部開通官方微網志和微信公眾號。推動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

  強化各項保障措施。中央財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專項資金規模達497億元,同比增加2.1%。與河北省簽訂《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戰略合作協議》。組建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督查中心由事業單位轉為行政機構並更名為督察局,成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機構。修訂環保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聯合證監會強化對上市公司環境資訊披露監管。發佈160項國家環保標準,印發兩項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6項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發佈《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第一批)》。國務院辦公廳批複印發《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發佈《“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關於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

  (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部黨組堅持第一時間傳達中央重要會議、講話、文件和批示精神,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展“大動員”“大培訓”“大調研”“大討論”“大宣傳”活動。制定環境保護部黨組貫徹落實中央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若干規定的意見。貫徹落實《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基層黨組織按期換屆提醒督促機制。推動各部門各單位“三會一課”規範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産黨員表彰,創新“一圖一故事”宣傳,營造學先進、當先進、超先進的良好氛圍。

  狠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制定環境保護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的實施辦法。對4家直屬單位開展巡視。與駐部紀檢組聯合開展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回頭看”,對發現問題建立臺賬、按月調度,確保整改到位。

  全面加強紀律建設。制定《環境保護部落實〈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實施辦法(試行)》。對十二屆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孟偉涉嫌嚴重違紀問題,堅決果斷進行組織審查。給予4人開除黨籍處分、4人黨內嚴重警告處分、1人黨內警告處分,對10人進行誡勉談話,對17人進行談話提醒或批評教育。

  總的來看,2017年環保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為過去5年環保工作成就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成就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援的結果,是歷任部領導班子接續奮鬥的結果,是全國環保系統狠抓落實的結果。這裡,我代表部黨組和部領導班子向出席今天會議的各位代表、老領導們,以及環保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總結過去5年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有以下體會: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強大的真理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英明決策,為我們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實踐動力和根本保障。二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生態文明建設逐漸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支撐。三是堅持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在深化改革、規劃計劃、環評審批、監測預警、考核評價等各項工作中全面落實,形成了多手段統籌運用的工作合力和聯動效應,有力提高了環境治理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四是嚴格執法督察問責,在持續深化中央環保督察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形成了以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模式為代表,以量化剛性問責為保障,符合我國國情的污染防治攻堅新策略和打法,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有力推動了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五是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積極主動、有力有效,為推進工作創造了良好社會氛圍。六是環保系統幹部職工始終堅持以身許國,面對異常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堅守科學精神、協作精神、犧牲精神,履職盡責、迎難而上、不捨晝夜、全力拼搏,大力推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各項工作開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考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只能打好,沒有退路,必須背水一戰。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仍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的短板,仍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環境品質,需要我們繼續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一是環境污染依然嚴重。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環境空氣品質達標的僅佔29%。部分區域流域水污染仍然較重,各地黑臭水體整治進展不均衡、污水收集能力存在明顯短板。耕地重金屬污染問題凸顯,污染地塊再利用環境風險較大,垃圾處置能力和水準還需提高。二是環境壓力居高不下。我國産業結構偏重、産業佈局不合理,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仍佔60%,公路貨運比例持續增長,經濟總量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尚未徹底脫鉤,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居世界前列。生態空間遭受持續擠壓,部分地區生態品質和服務功能持續退化的局面仍未扭轉。三是環境治理基礎仍很薄弱。一些地方,特別是縣區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包括生態環境監管部門在內,對綠色發展認識不高、能力不強、行動不實,重發展輕保護的現象依然存在。企業環保守法意識不強,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公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但自覺主動參與的行動意願仍不夠。

  同時,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是長期形成的,現在到了有條件不破壞、有能力修復的階段,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難得機遇。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親力親為,走到哪,就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切和叮囑講到哪,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二是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群眾基礎更加堅實,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創造了很好條件。三是我國進入後工業化和高品質發展的階段,更加重視發展的品質和效益,而不再追求發展的速度,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為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了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四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的不斷發展與積累,為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提供了更好的、更充裕的物質、技術和人才基礎。五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紅利正在逐步釋放,為生態環境保護增添了強大動力。

  未來三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是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綠色發展水準明顯提高。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品質,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同時,也要在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等方面,打幾場扎紮實實富有成效的殲滅戰。具體而言,要努力實現三大目標、突出三大領域、強化三大基礎。

  (一)實現三大目標,確保生態文明水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到2020年,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綠色低碳迴圈水準大幅提升。在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方面,根據“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初步考慮是,到2020年,全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降低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生態紅線佔比控制在25%左右,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穩中有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在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和管理體制、激勵約束並舉的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體系,顯著增強綜合管理、執法督察、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專業素質和保障支撐水準。

  (二)突出三大領域,全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一是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確定具體戰役,集中優勢兵力,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確保3年取得更大成效。從地域看,要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從主要措施看,要協調有關部門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狠抓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

  堅決調整産業結構。持續淘汰落後産能。加快城市建成區內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全面推進“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將所有固定污染源納入環境監管,對重點工業污染源全面安裝煙氣線上監控,明確無證排污和排放不達標企業最後改正時限,逾期依法一律關停。在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全面完成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積極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以居民家用散煤和中小型燃煤設施為重點,加快推進以電代煤、以氣代煤,重點區域基本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和中小型煤氣發生爐,重點區域的平原地區基本實現散煤“清零”。加大氣源電源保障力度,新增天然氣優先用於煤改氣。加大散煤治理財政補貼和價格支援力度。加大高排放、污染重的煤電機組淘汰力度,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增強清潔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繼續推進實施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新建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

  加快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多式聯運,提高鐵路貨運和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重點區域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建立“天地車人”一體化的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對高排放車輛進行全天候、全方位實時監控,嚴厲打擊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加快淘汰老舊汽車和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和船舶,鼓勵新能源運輸車輛、船舶的推廣使用。嚴厲打擊生産、銷售、使用非標車(船)用燃料行為,徹底清除黑加油站點。

  狠抓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完善環境空氣品質預測預報體系,推進區域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在採暖季節對重點行業企業實行差異化的錯峰生産,切實減輕秋冬季污染負荷。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啟動標準,壓實應急減排清單措施,實施區域應急聯動,力爭使重污染過程縮時削峰。

  同時,要開展道路、建築工地、企業料場、露天礦山等揚塵污染綜合整治。加強對秸稈禁燒監管,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二是著力開展清水行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實施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會同有關部門堅決落實《水十條》,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實施,確保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準持續提升。

  有效保障飲用水安全。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日常管理,深入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規範化建設,依法清理整治水源保護區內違規項目和違法行為。

  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殲滅戰。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強城市初期雨水收集處理,推進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

  加強江河湖庫和近岸海域水生態保護。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和整治,將河湖及其生態緩衝帶劃為水環境優先保護區,依法落實管控措施。在重要排污口下游等區域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加強陸海統籌,實施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全面整治農村環境。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確保實現“十三五”期間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開展納污坑塘專項排查和整治;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疏堵結合,以堵促疏,促進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在重點河湖加快淘汰投餌投肥等破壞生態環境的養殖方式。

  三是紮實推進凈土行動。推動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全面實施《土十條》,以重金屬污染突出區域農用地以及擬開發為居住和商業等公共設施的污染地塊為重點,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確保農産品品質和人居環境安全。

  保障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重點地區工礦企業重金屬污染耕地風險排查整治;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嚴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建立污染地塊動態清單和聯動監管機制,強化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加快建設全國土壤環境管理資訊系統,實施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和準入管理。

  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加快調整進口固體廢物管理目錄,儘早實現固體廢物基本零進口,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提高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和相關機構規範化運營水準,實施危險廢物收集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和利用處置等違法犯罪活動。

  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置。實現所有城市和縣城具備無害化處理能力;加快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建設。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資源化利用和處置,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路體系。

  (三)強化三大基礎,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成功。統籌當前和長遠、堅持標本兼治,聯合有關部門著力抓好三個方面工作,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效推進。

  一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優化産業佈局,加快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迴圈利用,大幅降低重點行業和企業能耗、物耗。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二是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在推動減排的同時,要努力為生態環境擴容。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推進生物遺傳資源立法。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推動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調整中,將騰退空間優先用於留白增綠。健全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保障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

  三是構建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嚴格環境品質達標管理。將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推進,不斷提高督察效能。加快推進排污許可制度,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穩定增加環保投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進社會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推進環境執法規範化建設,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深入開展大氣、水和土壤等重大環境問題成因與治理科技攻關。加快人才隊伍規範化、標準化和專業化建設。加強國際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

  四、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此,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制定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出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持續推進散煤和機動車污染治理。穩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爭取再完成一批用戶煤改氣、煤改電。加快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全面啟動城市建成區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工作,開展煤氣發生爐專項整治行動。推動減少公路運輸,提高鐵路貨運比例。整治柴油貨車超標排放行為,嚴厲打擊生産、銷售假劣車用油品和尿素行為。

  抓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繼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啟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在重點區域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全面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管理。開展“散亂污”企業及集群全面排查整治。印發臭氧(O3)污染防治有關指導性文件。加強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加快標準制修訂工作。強化揚塵污染防治。

  強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進一步完善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穩步推進成渝、東北、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其他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著力提升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水準,指導相關重點區域和城市群開展應急預案修訂,實施清單化管理,開展區域應急聯動。

  (二)加快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實《水十條》重點任務,對水環境問題突出和《水十條》落實滯後地區開展專項督導。國控水質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達到68.4%以上;劣Ⅴ類斷面比例控制在7.3%以下;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繼續下降。

  突出黑臭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地整治。配合住建部門推動36個重點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黑臭水體整治,加快補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完成長江經濟帶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他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的清理整治工作。所有縣級及以上城市向社會公開飲水安全狀況資訊。

  推進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治理。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督促相關地方依法編制實施不達標水體限期達標規劃。加大“老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新三湖”(丹江口、洱海、白洋淀)等重點湖泊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及點源氮磷污染物排放控制。落實推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獎勵政策,協調推動密雲水庫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推進入海河流和重點河口海灣污染治理。

  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明確實施氮磷總量控制的行業及重點流域控制單元,嚴格控制氮磷新增排放。加強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防治,省級及以上工業集聚區建立水環境管理檔案,實現“一園一檔”。

  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督導2.5萬個建制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督促太湖流域蘇、錫、常三市落實開放水域投餌養殖淘汰任務。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倒逼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三)全面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土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機制。深入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年底前完成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工作,建成全國土壤環境資訊化管理平臺。以基本管控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為目標,完善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相關標準規範。

  強化土壤污染治理與管控。開展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加快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配合推進農用地分類試點相關工作。

  加強固體廢物及化學品污染防治。做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執法檢查整改落實工作。推動各地優化危險廢物處置設施佈局。制定化學品環境管理戰略,推動落實優先控制化學品風險管控措施。推動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四)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完成所有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研究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暫行辦法,開展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試運作。優先將生態保護紅線比例高的縣域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完成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0~2015年)調查與評估。新建一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推進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保護地體系。積極籌備《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啟動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創建,開展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

  (五)依法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始終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全面開展核安全法實施年活動,制修訂《核設施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標準。協調推進國家核安全相關政策落實,高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國內外涉核風險防範、朝核環境風險應對等機制。開展核安全“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推進各項規劃重點任務落實。嚴格依法開展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加強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強化核與輻射安全風險管控和化解,保持核電廠安全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同步。加強國控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東北邊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紮實推進國家核與輻射安全技術研發基地建設,重點保障試驗臺架等能力建設項目落地。持續推進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綜合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程式制度。開展核安全文化評估和交流培訓。加強國際合作,推廣核電安全監管體系,支援核電走出去。

  (六)強化環境執法督察。深入推進環保督察。開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針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領域,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推進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化建設。全面開展省級環保督察,基本實現地市督察全覆蓋。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落實《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打擊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及城鎮和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綠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七大專項行動,作為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誌性工程。繼續開展環境執法大練兵。強化執法隊伍能力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加強基層環境執法標準化建設,統一執法人員著裝,提高執法機構硬體裝備水準。推動移動執法系統建設與應用,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現場執法檢查數據聯網。

  (七)深化環保領域改革。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切實保障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採測”分離機制有效實施,並加快自動站建設,實行第三方運維、全國數據聯網。加快重點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完善“2+26”城市大氣顆粒物化學組分分析網和光化學監測網。在全國範圍內推動開展環境空氣和固定污染源VOCs監測。完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推進環境統計改革,保障環境統計數據品質。

  加快推進排污許可制改革。發佈汽車製造等12個行業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完成石化等6個行業許可證核發。按照核發一個行業、清理一個行業、規範一個行業、達標排放一個行業的思路,開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頓和鋼鐵、水泥等15個行業執法檢查,對無證和不按證排污企業實施嚴厲處罰。

  落實好各項改革方案。全面推開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開展設置京津冀大氣機構試點,提出推進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工作的指導意見。推進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做好第二批、第三批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調整,強化進口廢物監管,堅決禁止洋垃圾入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深化排污權交易試點,發展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健全環保信用評價制度,推動建立長江經濟帶“互認互用”評價結果機制。健全資訊強制性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發債企業等披露環境資訊。推進環境保護綜合名錄編制。

  (八)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優化産業佈局和結構。開展區域國土空間環境評價,率先在長江經濟帶以地市為單元開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堅持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依法依規做好重大項目環評管理。出臺《關於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後監管的實施意見》。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把“散亂污”企業整治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強化企業集群綜合整治。完善環境標準體系,完成鋼鐵、煉焦等重點行業環保標準評估,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開展環境標誌産品政府採購改革,倡導企業實行綠色採購,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完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發展壯大環境服務業,加快推進節能環保産業發展。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發佈公民環保行為準則,面向學校、社區、家庭、企業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活動,組織開發製作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品,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動員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九)提升支撐保障能力。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環境監測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以及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化學品環境管理等領域法律法規和重要規章制修訂工作。

  落實資金能力保障。加大生態環保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加強環境治理與保護項目儲備庫建設,配合財政部實行中央財政資金安排與預算執行、項目績效“雙掛鉤”機制。組織開展邁向美麗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與實施研究,探索建立環境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加快推進環境資訊化建設。

  強化科技基礎支撐。全面推進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繼續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推動全社會環保相關各行各業科技創新。完善環境空氣品質和地表水環境品質評價方法體系。繼續推進環境與健康相關標準制定,開展熱點環境問題的環境與健康調查研究,完成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測評。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和調整。

  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快建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強化政府部門聯動協調,全面落實普查辦公條件和經費等有關要求。上半年完成清查建庫和試點工作,明確普查調查對象和調查技術方案;下半年開展入戶調查、數據填報、審核匯總和品質評估,形成普查數據庫,建立並逐步完善各類污染源檔案,年底完成普查入戶調查。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探索創新組織形式,開展好“6·5”環境日宣傳。優化例行新聞發佈制度,形成全系統新聞發佈合力。進一步推動深度報道和伴隨式採訪,組織實施“建設美麗中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穩步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

  提升環境風險防範能力。以垃圾焚燒發電、PX、涉核項目和涉“散亂污”企業整治區域為重點,大力提升環境社會風險防範與化解工作能力。制定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推進資訊公開和公眾監督。強化預防和應急準備,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切實化解信訪問題。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國合會高端諮詢平臺作用,開展政策研究、能力建設和對外宣傳推介。加強國際交流與履約能力建設,推進南南環保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積極依法做好境外環保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監督管理與服務。

  (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動員”“大培訓”“大調研”“大討論”“大宣傳”活動。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確保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切實加強思想建設。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築牢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服從核心、緊跟核心的思想根基。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把好幹部標準落到實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業務培訓,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的活動方式創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

  持之以恒正風肅紀。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精神,馳而不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持續整治“四風”突出問題。繼續深入開展巡視,強化權力運作制約和監督。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違紀行為和腐敗問題堅決做到“零容忍”。

  駐部紀檢組緊緊圍繞環保部門中心工作,在從嚴治部、從嚴管隊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支援他們履行職責、做好工作。

  最後,我再強調三點。一是籌備召開好第八次全國環保大會。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要抓緊做好會議籌備工作,按程式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彙報,確保大會圓滿勝利召開。

  二是全力做好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工作。機構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自覺增強“四個意識”,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做好部門機構改革有關工作,確保各項工作平穩有序積極向前推進。

  三是切實提高環境監測數據品質。各地要認真落實兩辦《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 提高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的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加快研究制定落實方案,構建防範和懲治環境監測行政干預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我們將與質檢總局簽署落實《意見》的戰略協議,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一系列環境監測品質管理相關制度,開展監測品質專項檢查。對涉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地區、監測機構、企業和個人,絕不手軟,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並向社會通報;對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同志們,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