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環境保護部2018年2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2018-02-27 文章來源環境保護部

2018-02-27 來源:環境保護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月27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三人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環境保護部2018年2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一直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劉炳江司長,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介紹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兩項重點工作情況。

  一、圓滿完成2017年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關注。2017年,我部承辦人大建議538件、政協提案314件,共852件。我部將建議提案辦理作為常態化年度重點任務,強化督辦考核,切實提高辦理品質與實效,圓滿完成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實現辦理溝通率、按時辦結率和代表委員滿意率三個100%。

  代表委員所提建議提案內容豐富,涉及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加強生態保護,開展生態補償,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等各個方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強化環保法治保障、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一步,我部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及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交辦會的部署要求,繼續在制度完善、政策轉化、代表委員溝通、資訊公開等方面下功夫,爭取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環境影響評價改革持續穩步推進

  近期,環保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持續深化環評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源頭預防,推動高品質發展和綠色發展。

  一是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簡稱“三線一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強化對區域發展的空間佈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和環境風險防控,構建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源頭青海等共12個省(市)全面推開。工作重點就是以地市級行政區域為單元編制“三線一單”,劃好環保“框子”,通過環境保護硬約束引導地方加快轉方式、調結構,避免新的佈局性環境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印發《關於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事中事後監管的實施意見》,加大對環評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部署開展了全國環評改革專項督導工作,目前已經完成第一批十個省(區)的現場督導,發現了一批對環評制度認識不到位、重“放”輕“管”、規劃環評主體責任不落實,以及項目環評把關、監管中存在的不嚴不細等問題,環保部正在向地方反饋,要求提高認識、嚴肅整改。對其他2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現場督導工作也已接近尾聲,將以此為契機加強環評監管,防範環評制度在改革落實中變形走樣。

  三是加強環評機構環評品質監管。環評品質是環評工作的基礎,直接影響環評效力發揮。環保部通過開展環評文件技術復核,抽查了26個省(區、市)200余家環評機構的470多份環評文件,發現了一批品質較差環評文件,將依法依規對相關環評機構予以處罰並公開曝光。2017年,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問題的162家環評機構進行了處罰和行政處理。下一步,環保部將把環評文件抽查復核常態化,扎紮實實地把環評品質提上來。

  下面,請劉炳江司長介紹情況。

  劉炳江: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謹代表環境保護部大氣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力支援表示衷心感謝!

  北京空氣品質目前已達到重度污染級別,大霧高濕度,是東部傳輸和本地積累綜合作用的結果。氣象局已發佈大霧預警,北京市啟動重污染黃色預警。這個污染過程在預料之中。今天北京市的污染物濃度是自去年10月1日開展攻堅行動以來,比較高的一天。今天的氣象條件和2017年元旦期間“爆表”那一天比較類似,但目前來看,北京市沒有出現爆發性增長,是緩慢的積累過程,峰值明顯下降。這充分説明我們當前採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本次過程預計在後天淩晨結束。空氣品質好的時候,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好的時候要有堅定的信念,來打贏藍天保衛戰。

  借此機會,我就《大氣十條》實施五年來的情況作一個簡要介紹。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十條》,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污染宣戰、系統開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針對環境突出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大氣十條》實施5年來,全國空氣品質總體改善,重點區域明顯好轉。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全面實現空氣品質改善目標。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分別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三年達標,這是一個難得的成果;北京市PM2.5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大氣十條》確定的各項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得到實現。

  第二,支援這些空氣品質改善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措施超額完成,解決了多項大氣污染防治難題。

  一是從能源結構來看,全國煤炭消費總量這五年持續下降,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67.4%下降至60%左右。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20余萬台,“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470多萬戶。全國燃煤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千瓦。

  二是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全國全面完成淘汰落後産能、化解過剩産能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理完畢;“2+26”城市在去年一年清理整頓涉氣“散亂污”企業6.2萬餘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三是推進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制修訂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排放標準20多項,實施了一輪污染治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1萬多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全部安裝線上監控,實現24小時實時監管;企業排放達標率大幅度提升。

  四是加強“車、油、路”統籌。五年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實施國五機動車排放標準,基本實現與歐美發達國家接軌。車用汽柴油品質5年內連續兩級跳,這是其他國家不可想像的一件事,“2+26”城市從國四躍升到國六。環渤海港口不再接收公路運輸煤炭,改由鐵路運輸。

  五是大氣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建成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2012年之前國家還沒有PM2.5的例行監測站點,目前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且已完成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事權上收。形成覆蓋區域、省、市三級空氣重污染預測預警體系,基本實現3天精準預報和7天潛勢分析,實現重污染天氣應急區域聯動。強化大氣污染治理科技支撐,啟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

  第三,初步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體制機制。

  一是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初步建立。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實責任,並實施年度考核。對31個省(區、市)開展中央環保督察;開展“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得到有力有效落實。

  二是區域聯防聯控實現重大創新。在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著力破解大氣污染長距離傳輸、區域間相互影響的世界性難題。

  三是環境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相繼修訂出臺,按日計罰、停産限産、查封扣押等執法手段更加豐富。組織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

  四是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國務院有關部門發佈環保電價、提高排污收費徵收標準等22項配套政策。設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528億元專項資金和100多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

  五是全社會環境意識有所增強。積極倡導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廣大群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高漲,“同呼吸、共奮鬥”成為全社會行為準則。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得益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得益於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援和超常執行力,得益於全社會的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同樣,也得益於新聞媒體的大力支援、監督和鼓勵,在此,對大家再次表示衷心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從氣候的角度看,我國多位頂級氣候專家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南北溫度梯度差變小,東亞冬季風在減弱,東亞大槽在變淺,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增多,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將導致霧霾更加頻繁地發生。

  再看排放量,SO2、NOx、煙粉塵、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於千萬噸級高位,遠超環境容量,實現空氣品質達標需要削減排放50%以上;其中VOCs排放仍然呈現增長態勢,減排任務尤為艱巨。多數城市環境空氣品質超標,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只有99個城市達標,僅佔29.3%。重污染過程仍然多發,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發生四次重污染過程,重度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3.8%;目前正在經歷第五次重污染過程。部分地區存在對大氣污染防治重視不夠、壓力傳導不到位等問題,一些基層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環保責任不落實、主動性不夠、責任心不強。

  總之,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傳統煤煙型污染與PM2.5、O3污染等新老環境問題並存,生産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小,環境壓力居高不下,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和生産、生活方式轉變更加迫切。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總結《大氣十條》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明確具體戰役及其時間表和路線圖,持續改善空氣品質。

  下面,我很高興接受大家的提問。

  中央電視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目標是什麼?跟之前的《大氣十條》相比,這些措施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變化,會不會更加著重于深層次結構方面的調整?

  劉炳江:謝謝。《大氣十條》確實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在下一步治理工作中這些成功的經驗、措施會進一步固化。按照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總體要求,環境保護部正在抓緊研究起草藍天保衛戰的三年作戰計劃,確立具體的戰役,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

  關於目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規定了空氣品質的約束性指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品質,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下一步改善目標要進一步深入論證,有的地方可能要提高要求,與人民的期盼相符合。

  在具體措施方面,這涉及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和突破點。主攻陣地就是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這些地方污染比較重。主攻方向就是著重解決産業結構問題、能源結構問題、交通結構的問題。突破點就是聯防聯控,重點解決重污染天氣,因為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就是重污染天氣。

  具體到産業結構方面,重點是繼續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淘汰落後産能並化解過剩産能,還有城區內重污染企業的搬遷等。大家如果看各個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就能看出來,有的省化解過剩産能的數量已經明確列出來了。我們會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排查散亂污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同時加強環保執法監管,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目前“2+26”城市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已經頒布實施。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重點是治理散煤,重點地區推行清潔取暖,這個作為突破口,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

  在交通結構方面,重點是進行大宗物流由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調整,並通過車油路聯動措施提高機動車排放控制水準。

  這涉及的都是深層次問題,目前都有所突破,但還沒有取得顯著進展,後面三年要有新的時間表。

  除了三大結構問題,還要更加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重污染天氣應對在京津冀已經實現了重大突破,大幅減少了持續時間較長的重污染過程,聯防聯控取得實效。其他很多地區還沒有實現這種聯防聯控。要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度,完善重污染應急啟動標準。

  最後就是面源,大家看到在京津冀地區,空氣品質較往年好,沒有像以前出現揚塵污染很重的情況,這些地區真正把責任壓實到了村、鄉、鎮,治理還是比較到位的。下一步要切實提高城鄉的精細化管理水準,壓實責任,切實解決揚塵和秸稈焚燒等面源污染。

  華夏時報:《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國環境空氣品質逐步改善,其中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地區改善幅度大、效果明顯,但我也聽到一些聲音,認為是因為氣候條件比較好,風比較大。您認為成效的取得有幾分靠天、幾分靠人?

  賀克斌:謝謝你的提問。針對空氣品質改善,網上經常有一個説法叫人努力、天幫忙,用它來簡單概括改善的原因。這個説法我們在研究大氣污染原因的時候,也經常提到,內因是排放,外因是氣象。2016年初,按照國務院要求,中國工程院組織了50多位院士專家,針對《大氣十條》實施頭三年的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當時對《大氣十條》實施的結果做了一個預判,到2017年底全國和重點地區完成《大氣十條》的空氣品質改善的顆粒物濃度降低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存在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北京市要完成60左右,就是PM2.5年均濃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難度很大,必須要下決心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第二個問題,就是冬季的重污染天氣非常突出,必須下大力氣來降低採暖期的重污染峰值。提出這兩個問題以後,也提出了包括散煤治理在內的十條政策和措施方面的建議。

  針對評估結果和建議,環保部當時會同相關部委和省市,加緊研究相關措施。大家可能還記得,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我們經歷了一個跨年的長時間重污染過程之後,迅速推出了兩個工作方案,第一個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第二個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在這兩個方案的起草過程中,組織了專家對方案實施效果預評估,我本人也參加了評估工作。

  當時預評估的結果表明,如果我們假定2017年的氣象條件與2016年的情況基本相當,那麼全面落實兩個方案之後,北京市的PM2.5的濃度可以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62-65,平均到63微克左右,也就是説,如果氣象條件一樣的話,2017年通過這兩個方案的實施可以基本實現《大氣十條》的目標,包括工程院中期評估提出的難點,就是北京60微克左右。

  大家知道,後來實際上北京市2017年PM2.5的年均濃度降到58微克/立方米,從73微克/立方米降到63微克/立方米是減排措施的結果,而從63微克/立方米進一步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超過了當初預判結果,主要原因是2017年的氣象條件跟2016年相比更加有利做出的貢獻。

  也就是説,就北京市而言,2017年的PM2.5下降,整個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這15微克裏面,人努力大約佔了70%,而天幫忙的貢獻大約佔了30%。

  最近有關氣象、環境、能源多個領域的專家、院士們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比如説京津冀、長三角,也開展了空氣品質改善的氣象因素定量分析。

  初步的結果是這樣的,第一個就是近五年,2013-2017年,如果按照最近幾十年的長週期來分析的話,在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氣象條件是比較差的時期。但是這五年本身的年際波動也有明顯的變化,簡單説跟2013年相比,2014年、2015年的氣象條件是較差的,而2017年略有轉好。通過模型做這樣的分析,相對於2013年,2017年因為氣象條件略有轉好,可以使PM2.5在京津冀下降5%,在長三角下降7%。剛才聽到劉司長已經介紹了,實際上從監測數據表明,這五年京津冀下降了39.6%,而長三角下降了34.3%。按照這兩組數據來看的話,這兩個重點區域在最近五年降幅當中,人努力佔了80%以上,而天幫忙在20%以下。

  中國青年報:我們對去年那場跨年霾印象深刻,當時大家都覺得大氣治理目標很難完成,但最後卻完成了,這一年我們採取了哪些措施確保完成?同時,這也引發了另一個討論,我們前幾年的源解析是不是不到位?

  劉炳江:其實提了兩個問題。我知道大家都很好奇,北京2017年跨年霾出現以後,作為大氣司司長感覺壓力很大,因為這七天北京的PM2.5累計相當於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攤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也就是説,北京要從73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其實從年初開始要從78微克降到60微克左右。前4年從89.5微克降到73微克只降了16.5微克,這一年就要下降18微克,到60微克,任務十分艱巨。

  但是往往就是這個樣子,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就不會取得更大的勝利。跨年霾發生後,大家治霾的信心也都受到了影響,辛辛苦苦的四年,結果在收官之年,一開始就出現了大幅污染反彈。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出臺了2017年工作方案和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

  首先,是針對散亂污企業整治。針對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存在著郊區縣大氣污染比城區重的問題。經全面調查研究發現,“散亂污”企業是重要原因。因此,我們提出來抓大不放小,堅決打擊“散亂污”,採取拉單挂賬的方式,整治涉氣的“散亂污”企業6.2萬家,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針對燃煤的污染。每次重污染天氣來的時候,燃煤的污染貢獻非常高。這就是我們要劃定一個“散煤禁燃區”的主要原因,開展散煤替代,清理燃煤小鍋爐。一年幹下來,“2+26”城市完成電代煤、氣代煤394萬戶,替代散煤1000多萬噸。

  第三,針對機動車污染。針對冬季二氧化氮濃度居高不下的問題,開展機動車綜合治理。一是加大重型柴油車的執法力度,公安和環保聯手進行執法處罰。二是交通結構調整,也是關鍵的一條,所有環渤海的港口全部停止接收運煤大卡車,北京過境的車輛每天少了4000多輛。三是開始供國六油,實現兩級跳,有效降低機動車污染排放。

  第四,針對塵的污染。過去幾年,北京市PM10濃度總是居高不下,降塵污染嚴重,這主要是城市精細化管理問題。關鍵是壓實責任,村鄉鎮都壓實責任,動員全社會參與。如北京提出來不摘黑帽子就摘烏紗帽,降塵控制非常到位。原來我們説學習天津,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塵達到9噸左右,現“2+26”城市都達到了,原來都是15噸到20噸左右的樣子,這個效果是比較明顯的。

  第五,針對錯峰生産。品質改善是剛性的,居民採暖保障也是剛性的。冬季居民採暖導致的大氣污染物增加30%,為此我們提出來工業企業錯峰生産和交通錯峰運輸,抵消居民採暖剛性增加的排放量。

  第六,針對重污染天氣應對。以往各地重污染天氣應對過程中,各地普遍存在減排清單不實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不主動採取實實在在的減排措施,坐等風來。我們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把減排清單從區縣開始,一家一家的過,清單企業由9000多家增加到5萬多家。清單確定後,加強督查,保證措施全部落實到位。當出現涉及多省市的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時,由國家發佈預警提示,各省、城市統一行動,按照當地應急預案及時啟動預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攻堅戰最大的特點就是超強的執行力,大家都知道5600人的強化督查,就是像扶貧的工作隊伍,開展駐地督查,發揮震懾作用,責任壓實,而且提出了量化問責。李幹傑部長提出頭拱地也要把這場大仗、硬仗、苦仗拿下來,各個部門、還有各級政府,還有環保系統全力以赴,把責任壓實了,把執行落實到位,探索出來一條怎麼打好污染攻堅戰的路子。這是剛才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感覺到2017年大家是力度非常大,效果比較好!前幾年幹什麼去了?需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空氣品質的改善,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日積月累的效果。2017年的空氣品質改善,也是基於前幾年一系列減排工程。精準治霾、靶向施措、科學應對,也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探索過程。另外,2017年治污的工作力度也很大,舉一個例子,北京現在完成了90多萬戶的散煤替代,2013年0.45萬戶,2014年1.96萬戶,2015年5.5萬戶,2016年25.6萬戶,2017年一年電代煤就幹了45.6萬戶,再加上14.2萬戶氣代煤,2017年幹的幾乎是前四年總和的兩倍。可以説,正是有了連續幾年不懈的努力,才換來了2017年的空氣品質大幅改善。

  中新社:環保部前段時間啟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昨天開了交流會,請介紹一下攻關項目最新進展和取得的成果?

  賀克斌: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提的很及時,剛才你提到昨天是剛剛開了一個攻關項目的交流會。大家都知道,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是去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專門提出來,要支援攻克霧霾的難關。

  在去年9月初正式啟動以來,環保部會同科技部、農業部、衛計委、中科院、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強化組織實施,到目前為止大概半年的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階段性進展。

  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第一大方面,實現了科研組織機制的重大創新。一個是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這個中心打破了部門單位界限,建立了由1500名左右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組成的攻關隊伍,成立了28個跟蹤研究工作組,這28個工作組針對“2+26”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工作組,我們叫一市一策,有500多名工作者深入到“2+26”城市的一線,長期駐點研究、提供技術指導。包括剛才劉司長介紹,去年進入冬季以來的治理工作,這些工作組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第二個,初步建立了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天空地一體化的綜合立體觀測網路和數據共用平臺,突破了長期以來共用難題。我們知道有很多的科研單位,由於部門單位的界限,數據資源和科研資源共用和整合是一直以來的難題。應該説通過這個組織正在突破共用的難題。

  第三個是形成了對重污染天氣的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以及專家解讀,這樣一個全鏈條的科學應對工作模式。通過這個模式發揮的作用,應該是顯著提升了重污染天氣的聯合應對能力,也就是説在重污染的時候,區域聯防聯控發揮的作用,通過這種模式得到了非常顯著的加強。

  這是第一大方面,在科研組織機制方面的。

  第二大方面,在科研的工作內容上取得階段性成果,一共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第一次針對“2+26”的城市,通過統一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一級,並且精確到區縣一級精細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初步分析可以看出“2+26”城市在全國佔的面積不到3%,但是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到5倍,這是“2+26”城市排放比較重要的特徵。

  第二個階段性的成果,進一步探明瞭秋冬季節大氣重污染的來源,進一步確定燃煤、工業生産和機動車是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的首要來源,對重污染期間PM2.5的貢獻,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的貢獻可以達到30%-50%,有個別城市燃煤的貢獻可以達到50%。這是第二個階段性成果。

  第三個,進一步深化了對大氣重污染成因的認識,秋冬季PM2.5的快速增長成因可以初步概括為本地積累、區域傳輸、二次轉化這三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比如説在對污染物排放強度比較大的城市,像石家莊、唐山、邯鄲這樣的城市,一旦出現氣象不利的條件,首先會形成本地積累型的污染;第二種形式是形成的高濃度PM2.5污染氣團,會沿著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的污染;第三種形式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類氣態污染物在一定適宜條件下會反應産生硫酸鹽、硝酸鹽,進一步加劇PM2.5的污染。在北京出現這種快速PM2.5增長,特別是冬季,往往是這三種形式的疊加,北京的特點相對來講,就是三種情況都有,這是初步階段性的摸清了這樣一些情況。

  同時研究還發現,通過這個化學成分的變化,在“2+26”城市範圍裏,2017年有一個新的現象,我們以前重污染出現的時候,往往硫酸鹽在二次成分裏佔的最多,最近冬季的情況看,硝酸鹽已經取代了硫酸鹽成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裏邊最重要、佔比最高的成份。説明瞭兩個問題,由於區域燃煤治理,因為硫酸鹽是燃煤排放的標誌性成分,應該説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在硫氮都治理的情況下,硫走的步伐更快;而氮氧化物的貢獻,百分比貢獻進一步凸現出來,也説明這是需要下一步加大力度減排的。

  攻關研究項目,下一步要全面深入實施,按照要做到2019年的時間週期來安排,要深入實施這個攻關項目,特別是要更緊密的結合指導“2+26”城市,來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戰計劃。剛才劉司長講了,部裏在國家層面要做三年作戰計劃,京津冀這個區域,特別是“2+26”城市每一個城市也要做三年作戰計劃,而這個工作機制裏,特別是28個工作組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迅速把城市一級的三年作戰計劃做出來。以及研究京津冀區域中長期空氣品質改善的路線圖。應該説,這個任務是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科學》雜誌報道稱,個人衛生用品及化粧品産生的排放量是汽車排放量的兩倍,您是否贊同這樣的研究結果?中國垃圾處理過程産生的大氣污染和中國的汽車尾氣污染哪個更嚴重?

  劉炳江:謝謝您的問題。對於第一個問題,個人用品和化粧品的排放量是否比汽車排放還大,我不知道這篇報道所説的科學研究邊界條件是什麼,如果你能提的更詳細些,我會回答得更準確一點。因為各個國家的污染結構不一樣,我不能説這種觀點對還是不對,贊同還是不贊同。我只能介紹一下中國的情況,個人用品及化粧品主要排放的是VOCs,中國現在VOCs主要來源是工業涂裝、石化化工、交通運輸、塗料使用等排放,這是我們關注和監管的重點。對於個人用品和個人化粧品,目前還沒涉及到,我們了解到,國外主要是從産品品質的角度來進行控制的。

  第二個問題,關於垃圾焚燒和機動車的排放進行對比,這個很有意思。中國的機動車現在是每年增加近3000萬輛,佔全世界年增長量的30%左右,而且持續在增長,現在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1億輛了,其中汽車是2.17億輛,增長速度和排放量確實比較大,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是比較大的。看中國二氧化氮的濃度,為什麼現在下降幅度非常緩慢?我們現在主要工業産品都處於相對平穩期,只有油品的消費保持較高幅度的增長。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中的佔比逐年上升,目前已達三分之一左右。細顆粒物來源解析表明,機動車排放已成為許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氣污染來源,北京等城市的移動源排放貢獻率在30%左右,是細顆粒物的首要來源。

  全國一共有垃圾焚燒廠278個,679個焚燒爐。去年開始,我們要求全國所有垃圾焚燒廠開展“裝、樹、聯”工作,“裝”就是垃圾焚燒廠要依法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對煙氣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控;“樹”就是垃圾焚燒廠要在廠區門口或便於公眾查詢的顯著位置設立電子顯示板,實時公示污染物排放數據,接受公眾監督;“聯”就是垃圾焚燒廠的自動監控設備要與環保部門聯網。去年一年,全國所有的278個焚燒廠都裝上了自動線上監測裝置,全部與環保部門實現聯網。現在,你到任何垃圾焚燒廠,都能看到有個大螢幕放在那兒,排放濃度、達標不達標情況都可以看到。

  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近日環保部公佈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量化問責首起案件,引起廣泛關注,攻堅行動要求2+26城市在今年3月底前實現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請問為實現雙降目標,環保部採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劉炳江:謝謝。我向你報告,效果很好。雙15%不僅僅是每個城市下降15%,分6個層次,像北京、石家莊都是25%,還有10%等等,這6個檔次,總體平均是15%。

  第一個PM2.5濃度下降15%,我們每個月都公佈,現在是馬上進入3月份,最後一個月的衝刺。如果像今天這種重污染過程多來幾個,這個成果就不見得能保住,所以各級政府是高度重視,你問幾個市長,都在抓這幾個數據,從最新的數據看,PM2.5不僅下降15%,很多城市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

  第二個重污染天數下降更喜人。重污染天數,各個城市有各個城市的數據,總體我説一下,28個城市平均的嚴重污染天數,從2017年10月1日到現在平均每個城市只有2天,上一採暖季同期是平均9天,降幅是一目了然,遠遠超過15%。重度污染上一採暖季平均是27天,現在是10天,這個比例更遠遠超過15%,所以效果是不錯的。

  至於為了落實兩個15%採取什麼措施,剛才中青報記者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了,我把幾個數據快速説一下:第一,清理整頓了6.2萬家涉氣的散亂污企業;第二,完成了394多萬戶的電代煤,氣代煤;第三,徹底淘汰了5.6萬台燃煤小鍋爐;第四,環渤海港口的運煤大卡車全部停止運作;第五,一些企業在進行錯峰生産;第六,5萬多家涉氣的企業全部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清單,當然還有更多的措施。最關鍵的是,這些措施得到了落實,發揮作用的是出臺量化問責辦法。剛剛公佈第一例案例,就是因為錯峰生産沒有得到落實。問責有兩類,一類是任務型,一類是結果型,完不成都要問責。謝謝。

  新華社:去年,環保部採取了強化督查等一系列強有力的環保執法行動,雖然取得成效,但人們也擔心這種“運動式”執法能夠維持多久?請問,如何才能建立環境執法長效機制?

  劉友賓:最好的長效機制就是嚴格依法辦事。強化督查不是“運動式”,更不是“一陣風”,它本身就是長效機制的具體體現。

  2017年,環境保護部啟動了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強化督查實施以來,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2萬家“散亂污”企業、6.4萬台燃煤鍋爐、8919家錯峰生産企業及清潔供暖改造等4本台賬;截至2018年2月底,28個督查組對21萬個企業(點位)進行執法檢查,發現各類涉氣環境問題3.6萬個,督辦突出問題2萬件;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納入應急預案的企業從9000多家增加到五萬多家,極大地減輕重污染天氣的影響,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也有效保障了《大氣十條》的圓滿收官。

  強化督查是環境執法的有益探索和實踐。2015年1月1日實施的新環境保護法,被人們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社會各界對環保法的實施寄予厚望,希望環保法“長出鋼牙利齒”。可以説,強化督查正是新環保法長出的“鋼牙利齒”,新環保法賦予環境執法的權力和手段得到比較充分的運用,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對打擊違法排污、改善空氣品質、促進産業結構調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強化督查至少有三個特點:

  一是突出執法重點。在區域上突出京津冀及周邊這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在時間段上聚焦于秋冬季這個特殊時段,在行業上緊盯涉氣“散亂污”企業。

  二是提高執法效率。通過異地執法,交叉執法,優化執法方式,調整執法策略,既讓環境執法人員互相學習,也有效破解了地方保護主義。強化督查使用網格化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執法精準度。

  三是切實傳導壓力。強化督查的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環環相扣,較真碰硬,咬定青山不放鬆,嚴肅責任追究,有效地震懾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強化督查積累的有益經驗,可複製,可推廣,相信在今後的環境執法中這些好的做法一定能夠得到繼續推行,用環境執法新常態促成環境守法新常態,捍衛法律威嚴,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環境品質獲得感。

  劉炳江:第一個問題我稍微補充一下,理論上説污染越嚴重、治理任務越重的地區越應該配置更多、水準更高的執法人員,即執法資源的優化配置理論。目前,還不是根據品質改善要求和治理任務的繁重程度來配置執法人員。去年的強化督查,調集5600人是執法人員的優化配置,實際是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是一次理論的實踐應用。

  另外,打攻堅戰就要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大家都知道扶貧攻堅戰有駐地工作隊,什麼時候脫貧什麼時候撤。6.2萬家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為什麼長期得不到解決,5.6萬台燃煤鍋爐為什麼一直淘汰不了?環保部深深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次就是一竿子插到底,督促徹底清理乾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建立長效機制的探索。空氣品質不改善,這種方式會成為一種常態。另外,環保部現在的做法不像以前大撒網執法,而是一年確定幾個重點任務,不幹則已,一幹就幹到底。

  第二個問題説這一輪的污染是不是有所放鬆,我現在還沒看到數據。如果你回顧過去的情況,每到季節交換的時候,都容易出現重污染過程。雖然説有的城市可能會感覺前5個月改善的很好,後面1個月不怎麼改善也能完成既定目標,可能個別地區會有所放鬆,但總體上不會放鬆。中央佈置了打贏藍天保衛戰,“2+26”城市又有空氣品質改善的新目標,如果現在放鬆,全年的目標可能就完不成。

  鳳凰衛視:為治理空氣污染,環保部組織大規模督查執法活動,效果很好,但是民間有一些説法認為,一些企業停産限産遭受的經濟損失過大,是不是我們付出的經濟成本、人力的代價太大了?如何平衡治理污染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劉炳江: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斷過,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論。我想大家都感覺到2017年是環保執法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力度最大的一年。在如此大的執法力度下,中國宏觀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表現怎麼樣,這裡我給大家共用一組數據。看待環境與經濟問題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從宏觀上看,從整體上看,從長遠來看。2017年全國工業生産增速扭轉了自2011年以來連續六年下降的態勢,呈現企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出現積極的變化,這是第一個結論;2017年工業産能利用率為77%,同比回升3.7個百分點,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五年的下降態勢,大家會認為受衝擊最大的是鋼鐵行業,統計顯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産能利用率提高了4.1個百分點。我想環境與經濟的關係大家一目了然。

  據統計局對全國574種主要工業産品實物産量統計,2017年産量實現增長的數量為408種,較2016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從企業的利潤看,2017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同比增長21.9%,增速較上年提高了13.4個百分點。如果像你説的那樣,對經濟造成了大的損失,那麼宏觀上看這些數應該都是負的,而事實上恰恰相反,都呈現的是大幅度增長,企業利潤率大幅度增長,産能利用率明顯改善。

  我們再來看一下“散亂污”企業,2017年我們重點對“2+26”城市開展了“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涉及6.2萬家。我們説的“散亂污”綜合整治,是扶堵結合,扶持環境績效好的企業,打擊非法的、“黑色”企業。我們也組織做過深入分析,如果“散亂污”企業全部安上高效治污設施,那麼這些企業不僅錢掙不到,甚至還得賠本,這些企業之所以能長期存在,就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環境成本內部化沒得到落實,所以賺的都是污染環境的錢。

  “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換來了環境品質改善,促進了動能轉換,提升了城市品位,從更深層次激活了生産要素,達到“一石多鳥”的目標。

  一是,據專家估算,2017年“2+26”城市“散亂污”企業整治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率達30%,切實解決了人民群眾身邊的污染問題,群眾對“散亂污”企業投訴量是最大的。

  二是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産業轉型,解決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舉個例子,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原有2000多家膠合板企業,原來年納稅額只有兩億多,綜合整治後,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39家增加到100多家,納稅額也翻番了,你們可以去那裏看一看,原來企業周邊環境臟亂差,現在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群眾普遍叫好。

  三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營造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這裡有一個例子,就是邯鄲永年區的特色産業標準件産業,整改前有9000多家,通過集群整治,市場環境得到優化,國內外客商雲集永年,引進了21個高端標準件項目,總投資達到230多億,實現産業向中高端邁進。我們現在整治散亂污企業,與國家提出的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環保執法打擊的是違法企業,是黑色的GDP,扶植的是合法企業,是綠色的GDP。在執法過程中,肯定會對一些違法企業、不達標企業造成較大衝擊,甚至關停淘汰,我想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還要進一步向全國推廣,請大家客觀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謝謝。

  科技日報:大家都知道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在好轉,但是長三角地區貌似有所反彈,公眾對東三省、汾渭平原的大氣情況也比較關注,我想問一下未來對這些區域會採取哪些大氣污染防治舉措?

  劉炳江:你觀察很細緻,今年1月份長三角的空氣污染有所反彈,確實是事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空氣品質受氣象因素影響較大,一個月的反彈、一個季度的反彈是很正常的,北京去年1月份增長70%,而全年下降了20%。1月份全國空氣品質總體是改善的,但長三角PM2.5增長了20%左右,因為1月份長三角出現不利氣象的天數比較多,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比前幾年要糟糕,氣象條件是惡化的。

  從國際經驗看,空氣品質往往是採用三年連續滑動的數據進行評價,我們説珠三角是不是達標,不是説一年達標了,而是看連續三年達標。所以一個月、一個季度,甚至半年、一年空氣品質波動有時候都是很正常的。我們會客觀理性看待這個問題,目標完成就行,中間波動一下很正常。

  説到京津冀的改善,大家可能聯想到長三角還有東北三省大氣污染的問題。全國《大氣十條》五年任務都圓滿完成了,但是京津冀取得的成績比較大,其他地區就顯得落後了。東北三省主要是供熱和秸稈焚燒的問題,小鍋爐清理不到位,秸稈綜合利用率低,問題的關鍵非常清楚。長三角是重點區域,改善也非常明顯。汾渭平原是倒L型的,污染團就在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裏相互傳輸,城市之間受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涉及到陜西、山西和河南三個省。許多專家在呼籲,要對其進行集中的治理。我們也專程去做了調研,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做調研。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強研究,力爭納入到國家重點控制區域,實行聯防聯控。在進行三年藍天保衛戰的時候,一年一個戰役,一個戰役接一個戰役,推動空氣品質的不斷改善。謝謝。

  第一財經日報:近日環保部發函明確關於建設項目“未批先建”違法行為法律適用問題,表示“未批先建”兩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請問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是否縱容了“未批先建”行為?

  劉友賓:未批先建是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新修訂的環保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都對未批先建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大了處罰力度。

  環境保護部對未批先建違法行為一直保持高壓態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打擊,絕不姑息。特別是近年來,結合去産能政策和強化督查行動,清理處罰了一大批未批先建項目。

  這次我部發函,明確未批先建有關法律問題,一是嚴格執行《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即“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堅持依法行政。

  二是配合排污許可制度實施,核發一個行業、清理一個行業、規範一個行業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對建設項目監管力度,決不允許任何未批先建違法項目游離于環境監管之外。

  三是對未批先建項目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即使未批先建違法行為兩年內未被發現,對其關聯的無證排放、超標排放、未履行“三同時”制度等環境違法行為嚴懲不貸,決不縱容。

  我們注意到,社會各界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內,對有關未批先建法律問題高度關注,充分體現了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法治進程的關心,我們將堅持依法行政,堅持依法從嚴打擊未批先建等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界面新聞:進入採暖季後,陸續有媒體報道在京津冀區域的一些村莊和社區,出現了天然氣氣量不夠、來氣不穩等情況,環保部對此怎麼看?

  劉炳江:去年煤改氣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報道也非常熱烈。2016年初《大氣十條》中期評估認為,散煤治理到了必須要治理的階段,發達國家治理大氣污染也都採取了這條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噸散煤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相當於一噸電煤排放的15倍以上,專家一直在呼籲,要加大散煤治理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提出,要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相關規劃已于2017年印發實施。2017年政府報告中也明確了要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2017年“2+26”城市完成了394萬戶,其中70%左右是煤改氣,其他的為煤改電。

  針對去年部分煤改氣、煤改電地區供暖得不到保障的問題,環保部積極行動。你們也看到了,也報道了,環保部抽調2000多人對涉及煤改氣、煤改電的2.5萬個村莊(社區)開展大督查,排查下來,實際問題不像媒體報道的那麼嚴重。可以負責任的説,環保部這麼大規模的排查,基本做到全覆蓋,結果我們發現僅有不到1%的村莊出現供不上氣、供氣不穩定影響取暖的問題,對於發現的問題我們要求督查人員就地督促當地政府解決,什麼時候解決,人員什麼時候撤回來,這個問題圓滿得到解決。

  這次氣荒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説供應問題,比如説儲氣能力不足問題,再比如説管網互聯互通不到位問題,壓非保民不到位問題,以及天然氣供應利用體制機制價格等一系列問題。要相信我們國家制度優勢,發現問題後,大家以問題為導向,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專家一致表明,煤改氣、煤改電方向是正確的,要堅定不移推下去,這是當前中國治理散煤污染最經濟有效也最現實的途徑,當然我們也會推進地熱資源、可再生能源等利用,但畢竟資源量很有限,主要措施還是得要依靠煤改氣、煤改電。目前出現的問題更多還是統籌不夠的問題,我們將在部際協調機制下加大解決力度。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已經制定,目標也非常清晰,對“2+26”城市專門提出了目標任務,我們會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積極穩妥有序推進。

  謝謝。

  路透社:剛才有人問到長三角空氣品質的問題,我們看到,一月份長三角的PM2.5濃度上升,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受氣象條件影響從北方傳輸過來的,也有人認為是北方企業南遷導致的,請問您是否認同?此外,如果長三角地區污染問題非常嚴重的話,環保部會不會像治理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一樣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

  劉炳江:謝謝。1月份甚至2月份長三角空氣品質在惡化,這是事實。大家這麼關心,我們團隊也在分析,比如説惡化20%,有多少是氣象原因造成的,有多少是排放量增加造成的。剛才賀院士介紹,北京從73微克下降到58微克,70%是人努力的結果,30%是天幫忙的結果。那個是看“人努力天幫忙”對PM2.5下降的貢獻,這個是看PM2.5增加的原因,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詳細分析,分析完了才能得出結論。

  京津冀確實有一些過剩的産能在限産,就是錯峰生産。但是,全國看一個行業總産能的利用率,肯定各地有高有低,我們利用環境容量進行宏觀調整,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來優化佈局,我覺得這是科學的。我看了一下統計數據,全國的鋼鐵産量增長了5.7%,河北的産量下降了0.7%,江蘇下降了6%,沒有出現轉移。這實際就是一種倒逼機制,污染重地區的高耗能高排放産品産量向其他地區轉移。我們也將會同長三角地區制訂未來三年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

  有人説長三角的污染是北方吹過去的,我覺得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説法。自己治理不下功夫,非去怨別人,耽誤了自己治理大氣的機遇,如果大家都有這種思想是了不得的。更何況長三角和京津冀是兩個不同的空氣流場。

  所以第一個問題,可能我們要做深度分析。第二個就是誰傳輸給誰、誰吹給誰的這種思想要不得,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對本地的環境品質負責,不能怨天尤人,總是説別人傳輸給你,就把治理大氣污染的機遇給耽誤了。謝謝。

  人民日報:未來還會不會制定類似京60的PM2.5濃度目標來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呢?

  劉炳江:您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京60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北京60微克/立方米的濃度目標,這是與人民群眾感受直接相關的,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更多是從具體數字上看,老百姓不在乎下降比例多少,更在乎絕對值是多少。就是因為有京60這麼一個絕對值,推動了去年開展了以打擊散亂污為主的督查行動,公轉鐵的交通結構調整。因為這個成功經驗,專家也強烈建議用好絕對值目標。

  去年的攻堅方案我們也改變了做法,也是第一次對每個城市都設立了一個年度目標和一個採暖季目標,都是PM2.5濃度絕對值,這個值深刻記在當地政府領導心裏,他們倒算要達到這個值要付出多少努力,這非常好,正是我們所希望的。當然要測算這個目標值需要非常細緻艱苦的研究,我們背後也有很多科學團隊支援這項工作。因此,下一步可能會基於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PM2.5濃度作為目標。

  謝謝。

  北京晚報:之前一直認為機動車排放是重要的大氣污染源,可是去年在沒有採取單雙號限行等措施下,大氣治理仍然取得了明顯成效,這是否意味著機動車污染被“誇大”了?北京今年把大氣治理的重點放在機動車治理上,這個方向是否正確?

  劉炳江:當前北京市的污染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先看幾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就可以了解這些變化。北京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耗量的佔比只有個位數,平原地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産業結構中第三産業佔了80%以上,也就是説,已經和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基本上相同了;經過五年艱苦卓絕的治理,北京5500家散亂污企業清零,油品品質也從國四提高到國六,黃標車也全部淘汰完了。但即使這樣,北京市現在還是只達到了58微克/立方米,離標準35微克/立方米還有一大截,離2035年北京空氣品質徹底改善的要求差距還很遠。

  北京去年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沒有單雙號限行,既有幾年來自身的不懈努力,也應該感謝周邊“2+26”城市共同做出的貢獻。各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減排量大幅增加,橙色預警的工業企業減排力度相當於以前紅色預警。除了北京、天津等工業佔比較低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橙色預警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要下降30%以上。正是因為區域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下降,也因為北京市持續調整能源結構,使得自身的排放強度也大幅度下降。我們知道,每次啟動紅色預警,對於人民群眾的交通出行會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紅色預警是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的最後手段。

  目前,北京已經從工業煤炭為主的排放,轉向了以生活為主的排放,當主要矛盾變化的時候,機動車排放影響就進一步凸現出來了。多個國家級團隊就北京污染構成進行研究,所有的研究結果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機動車排放是當前北京PM2.5的第一來源,現在拉高北京PM2.5濃度的首先就是硝酸鹽,已經遠遠超過了硫酸鹽,這是我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北京把機動車污染治理作為今年工作的重點,我認為是精準施策、靶向治霾,對此我完全贊同。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