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專家分析:3月9-1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應對效果明顯,但大氣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遠

2018-03-15 文章來源環境保護部

2018-03-15 來源:環境保護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18年3月15日早晨,北京市空氣品質回到優良水準,3月9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的大氣重污染過程正在逐漸結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專家會商,對本次污染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解讀。

  此次污染過程是一次典型的區域累積和傳輸過程。3月9日下午起,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污染物開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南部累積,並逐漸向區域北部發展。10日,石家莊到鄭州一帶沿線城市空氣品質達到重度污染,北京市達到中度污染。11日,受弱偏北風影響,區域北部空氣品質有所改善,北京市空氣品質恢復到良,但區域中南部持續重度污染。12日,受較強的系統性東南風影響,山東西部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污染氣團快速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輸送,甚至影響到京津冀北部山區。13-14日,太行山和燕山沿線城市多處於重度污染水準,部分城市達到嚴重污染。15日淩晨開始,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本次區域性污染過程進入尾聲。

  此次污染過程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均按照當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及時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並在環境保護部的指導下,實施區域應急聯動,減少了對整個區域的污染傳輸影響。環境保護部派出的強化督查組、巡查組和專項巡查組對各地應對措施開展督查,同時28個跟蹤研究專家組在一線全過程為當地政府應對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經初步估算,本次重污染過程,由於各地及時啟動並嚴格落實應急預案規定的各項減排措施,區域聯防聯控起到了效果,PM2.5峰值濃度下降了15%左右。

  本次污染過程的一個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從3月9日起區域污染就開始累積,到15日才逐漸結束。自2013年以來,持續7天的重污染天氣過程不超過10次。第二個特點是影響範圍廣,此次污染過程形成的污染氣團在華北地區來回移動並不斷累積加強,所過地區均達到重度或以上污染水準,影響城市超50個,甚至影響到張家口和承德,這在歷年也是比較罕見的。第三個特點是中層溫度達到近20年同期最高,北京地區距地面1500米高度的平均溫度和最高溫度均為近20年曆史同期最高,出現了大範圍區域性強逆溫,逆溫層厚度達千余米,嚴重抑制了大氣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同時,大氣邊界層高度由正常的1、2千米左右降低到4、5百米,環境容量大幅減少。第四個特點是持續靜穩高濕,污染過程初期,區域大部分地區持續靜穩,有助於污染物積累形成污染團;後期受區域系統性偏南風影響,污染物在太行山和燕山山前積聚,形成污染輻合帶,沿山城市持續靜穩小風,且濕度相對較大,加劇了顆粒物的吸濕增長和二次轉化。

  在此次時間長、強逆溫、靜穩高濕的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沒有出現PM2.5小時濃度“爆表”的城市。北京市在此期間日均濃度也沒有達到預報的嚴重污染。通過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典型城市的PM2.5組分觀測顯示,本次重污染過程與前兩年秋冬季的重污染過程不同,本次污染過程中,在高濕情況下,硫酸鹽組分沒有出現爆髮式增長,説明各地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散煤治理和“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秋冬季嚴重過剩産能錯峰生産和運輸等關鍵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這次重污染過程再次提醒我們,當前京津冀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偏高,遠超大氣環境容量,一旦遭遇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依然會出現重污染,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遠。必須繼續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抓緊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既要打好攻堅戰,又要打好持久戰,採取標本兼治措施,推進區域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程,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體系,突破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瓶頸,打贏藍天保衛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