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環境品質 > 其他 > 自然生態環境

2012年自然生態狀況

2013-06-05

2013-06-0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狀  況

  生物多樣性

  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其中,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類型113類,草甸77類,荒漠52類。中國淡水水域生態系統複雜,自然濕地有沼澤濕地、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濱濕地和湖泊濕地4大類,近海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個大海洋生態係,近岸海域分佈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瀉湖、島嶼、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蝕與海積地貌等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跡。在人工生態系統方面,主要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

  在物種多樣性方面,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4 792種,其中,苔蘚植物2 572種,蕨類2 273種,裸子植物244種,被子植物29 703種。此外,幾乎擁有溫帶的全部木本屬。中國約有脊椎動物7 516種,其中,哺乳類562種,鳥類1 269種,爬行類403種,兩棲類346種,魚類4 93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420種,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鱷等數百種動物為中國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種類10 000多種。

  在遺傳資源多樣性方面,中國有栽培作物528類1 339個栽培種,經濟樹種達1 000種以上,中國原産的觀賞植物種類達7 000種,家養動物576個品種。

  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 669個,總面積約14 979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約14 338萬公頃),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4.94%。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63個,面積約9 415萬公頃,佔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62.85%,佔陸地國土面積的9.8%。

  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  2012年,全國新建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24處,新增保護區面積217.47萬公頃;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處。截至2012年底,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總數為2150處(其中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86處),總面積12486.50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13%。

  海洋自然保護區  2012年,海洋海岸類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中,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文昌魚的棲息密度略有回升,文昌魚棲息地退化,砂含量變化及沉積物類型改變,文昌魚分佈區向深水區延伸;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貝殼堤為新生的貝殼堤,現有面積34.55萬平方米,較2009年減少13%;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黑尾鷗成鳥450隻,幼鳥200余只,黑尾鷗在韭山列島成功繁殖;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水仙花10月中旬已大量發芽;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珊瑚蓋度為5~44%,平均為19%,石珊瑚死亡率比上年明顯降低;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密度有所下降;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面積1 274公頃;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珊瑚47種。古生物遺跡類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牡蠣礁和貝殼堤全部埋藏于地下,無盜挖現象,保持穩定,保護區內共監測到鳥類52種;深滬灣海底古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埋藏年限為7 000~8 000年的海底古樹樁16株,埋藏的樹榦主莖連同直立主根深度為20~25米,基本保持穩定。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廈門珍稀海洋生物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0~2012年文昌魚的棲息密度和生物量總體呈回升趨勢,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總體穩定;海南萬寧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珊瑚43種。

  濕地保護

  2012年,實施濕地保護和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項目125個,恢復濕地約2萬公頃。新增國家濕地公園試點85處,新增濕地保護面積約9萬公頃。目前,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達到298處。

  重要濱海濕地  2012年,重要河口中,雙臺子河口、長江口和珠江口海水富營養化嚴重;灤河口-北戴河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偏低,浮游植物豐度偏高;黃河口大型底棲生物密度、生物量偏低,浮游植物豐度偏高;長江口浮游植物豐度異常偏高,大型底棲生物量偏低;各河口區魚卵仔魚密度總體較低。紅樹林中,廣西北海紅樹林生態系統呈健康狀態,北侖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呈亞健康狀態,棲息地狀況良好,紅樹林面積保持穩定。灘塗濕地中,蘇北淺灘灘塗濕地生態系統呈亞健康狀態。

  外來物種入侵

  目前已查明外來入侵物種524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佈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性的外來生物中,中國現有51種。近十年,新入侵中國的惡性外來物種有20多種,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物種有100多種,危害區域涉及中國31個省(區、市),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目前,入侵中國並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林業有害生物有36種,年均發生面積280多萬公頃。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4.08萬公頃,縣級疫區總數由185個減少到179個,實現了縣級發生區、發生面積和病死樹數量繼續多年“三下降”,但傳播擴散還未得到根本遏制,繼續呈現向西、向北擴散的態勢。美國白蛾發生面積68.20萬公頃,同比下降9%,但沿渤海灣週邊繼續呈現向北、向南的跳躍式擴散態勢,防控形勢嚴峻。紅脂大小蠹在山西、陜西、河北、河南4省發生面積5.47萬公頃,同比上升17.14%,局部地區危害加重。薇甘菊在廣東、雲南、海南、廣西等4省(區)25個地市76個縣(市、區)發生,發生面積4.66萬公頃,疫情整體平穩。

  水土流失情況

  全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94.91萬平方千米,佔普查範圍總面積的31.1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29.32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面積165.59萬平方千米。

措施與行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  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新建2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專項資金1.8億元,支援6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規範化達標建設,並選擇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長寧竹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池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西雙版納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寧夏中衛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9省(區、市)7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管理評估。利用“環境一號”衛星對全國36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人類活動情況進行了遙感監測和實地核查,依據遙感監測結果和2011年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項執法督查情況,對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開展旅遊和資源開發、山東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開發建設等問題掛牌督辦。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2012年1月10日,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物物種保護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工作報告》、《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含2012年方案)》。2012年6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主席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宣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人員組成,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的任務分工》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部署。編制完成了“全國生物多樣性本底評價報告”,分析了中國生態系統宏觀結構、物種多樣性區域分佈、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與空缺。

  【履行國際環境公約】  參加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科咨附屬機構第16次會議、《生物多樣性公約》審查公約執行情況不限名額特設工作組第四次會議、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名古屋議定書政府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印發《關於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任務分工》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推動落實戰略與行動計劃。

  【防治外來入侵物種】  發佈《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包括當前對中國生態、農業生産及人們身體健康已造成重大危害或具有潛在重大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52種。在江西、湖北、吉林等地組織對刺萼龍葵、水花生、水葫蘆等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開展集中滅除行動,有效控制了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的蔓延和危害;建立福壽螺、加拿大一枝黃花、豚草、水花生、紅火蟻等入侵物種滅除綜合示範區14個,綜合示範面積約66.7平方千米;建立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滅除示範點60余個。

  【加強農業野生植物保護】  組織25個省(區、市)對發菜、野大豆、冬蟲夏草等重要野生植物資源開展調查,利用GPS對1 214個分佈點進行了定位和資訊採集,製作標本2 900多份,採集圖像資訊10 000多幅。新建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13處,對野生水果、野生蔬菜、野生茶、野大豆等具有重要農業應用價值的瀕危物種及其分佈點原生境進行保護。對已建成的86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開展監督檢查和動態監測。組織制定了7項技術標準,為規範建設和運作提供了技術依據。

  【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開展10次重大放流活動,其他放流活動1 579次;落實中央財政增殖放流項目補助資金3.06億元,帶動全國共投入增殖放流資金超過9.7億元,放流重要水生生物苗種和珍稀瀕危物種達307.7億尾(只),有效促進了漁業資源恢復,實現了漁民增收。

  【加強漁業資源保護】  進一步調整黃渤海區和東海區伏季休漁制度,刺網漁船休漁時間調整到2個月。黃渤海區休漁船46 680艘、東海區53 726艘、南海區25 820艘。長江禁漁在總結基礎上創新提高,珠江禁漁在鞏固基礎上不斷規範,漁具漁法管理紮實穩步推進。開展了省級以上保護區建設項目執法檢查;開展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專項執法行動,查處案件1 300多起。下發《關於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長江中下游地區各省級漁業部門採取切實措施加強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積極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審查公佈了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86個。截至目前,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總數達到368個,形成覆蓋範圍更加廣泛、保護效果更加明顯的保護體系。

  【海洋自然保護區工作】  切實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和生態保護建設,利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項目支援三亞珊瑚礁、雙臺子河口等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規範化能力建設和生態整治修復工作,提升了海洋保護區規範化建設成效。嚴格保護區監督管理和開發利用活動審批,先後批復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延續開展旅遊活動等保護區開發利用申請。

  【濱海濕地保護工作】  健全完善濱海濕地保護與建設的規劃與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11-2015年)》,組織編制《全國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將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列為重要內容。全面開展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與監測評價,對蘇北淺灘、黃河口等重要濱海濕地開展重點監測與評價,著重加強對濱海濕地水質、沉積物、底棲生物和鳥類的監測與評價力度,掌握潮間帶濕地的狀態、問題和變化趨勢。健全完善濱海濕地保護區網路,將重要濱海濕地選劃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積極實施濱海濕地生態修復與重建。

  【水土流失治理情況】  2012年,中央層面用於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的投資達54.66億元,比上年翻了近一番,地方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投入達87.66億元,較“十一五”年均水準均有大幅增長。全國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7.9萬平方千米,治理小流域3 400條,新建大中型淤地壩340多座,治理崩崗2 100多處。全國累計有1 250個縣出臺封禁政策,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全面實施了封育保護,全國累計實施封育保護面積達75萬平方千米,其中47萬平方千米的生態得到初步修復,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下降。全國已建成生態清潔型小流域301條。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