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環境品質 > 其他 > 自然生態環境

2014年自然生態環境

2015-06-05

2015-06-0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狀況

  生態環境品質

  2013年2[2受數據收集時間所限,生態環境品質評價較其他環境要素滯後一年。],2461個縣域中,生態環境品質為“優”、“良”、“一般”、“較差”和“差”的縣域分別有558個、1051個、641個、196個和15個。“優”和“良”的縣域佔國土面積的46.7%,主要分佈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及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一般”的縣域佔23.0%,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中西部、內蒙古中部、青藏高原等地區;“較差”和“差”的縣域佔30.3%,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如內蒙古西部、甘肅中西部、西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等。

 

  生物多樣性

  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荒漠52類。中國淡水水域生態系統複雜,自然濕地有沼澤濕地、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濱濕地、湖泊濕地等4大類,近海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個大海洋生態係,近岸海域分佈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瀉湖、島嶼、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蝕與海積地貌等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跡。在人工生態系統方面,主要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

  在物種多樣性方面,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4792種,其中苔蘚植物2572種、蕨類2273種、裸子植物244種、被子植物29703種。此外,幾乎擁有溫帶的全部木本屬。中國約有脊椎動物7516種,其中,哺乳類562種、鳥類1269種、爬行類403種、兩棲類346種、魚類493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420種,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鱷等數百種動物為中國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種類10000多種。

  在遺傳資源多樣性方面,中國有栽培作物528類1339個栽培種,經濟樹種達1000種以上,中國原産的觀賞植物種類達7000種,家養動物576個品種。

  受威脅物種

  對34450種高等植物的評估結果顯示,絕滅等級(EX)27種,野外絕滅等級(EW)10種,地區絕滅等級(RE)15種,中國高等植物受威脅的物種共計3767種,約佔評估物種總數的10.9%;此外,屬於近危等級(NT)的高等植物有2723種,屬於數據缺乏等級(DD)的有3612種。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達10102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9.3%。

  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29個,總面積約14699萬公頃。其中陸域面積14243萬公頃,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4.84%。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面積約9652萬公頃。

  海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4年,海洋生物物種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文昌魚棲息密度為18個/平方米,生物量為4.1克/平方米,2002年以來,文昌魚的棲息密度和生物量總體呈下降趨勢,2014年文昌魚棲息密度為歷史最低,文昌魚棲息地砂含量變化及沉積物類型改變是導致文昌魚棲息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象山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數量增加;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水仙花分佈面積增加,鳥類種類保持穩定;廈門珍稀海洋生物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觀測到中華白海豚204次、633頭次,均較上年明顯增加,文昌魚棲息密度和生物量較上年下降;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共監測到紅海欖、木欖、白骨壤、秋茄和桐花樹等紅樹品種,平均密度為0.66萬株/公頃,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部分紅樹受到蟲害和外來物種的威脅;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的平均密度保持穩定,鳥類的種類與上年相比明顯增加;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活珊瑚蓋度下降;海南萬寧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活珊瑚蓋度整體保持穩定。海洋自然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岸沙丘最大高程為36.8米,鞍部高程為21.4米,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脊線最高點位置向西北移動2.65米;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古貝殼堤面積基本保持穩定;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貝殼堤主要分佈于大口河、高坨子島-棘家堡子島和汪子島,2014年監測到新生貝殼堤,現有面積為39.8公頃,比上年增加1.2公頃;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古樹樁數量及完整性基本保存完好。

  重要濱海濕地 2014年,監測的典型河口生態系統均呈亞健康狀態;多數河口生態系統海水呈富營養化狀態,長江口部分區域出現低氧區;部分河口生物體內鎘和石油烴殘留水準較高;雙臺子河口浮游動物密度偏低;灤河口-北戴河浮游植物密度偏高,大型底棲生物生物量偏低;黃河口浮游植物密度偏高;長江口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偏高;珠江口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與上年相比,灤河口-北戴河、黃河口、珠江口魚卵仔魚密度增加。監測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廣西北海、北侖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均呈健康狀態,監測區域的紅樹林面積和群落基本穩定,紅樹林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較高;部分林區仍有蟲害發生,外來物種互花米草仍對山口紅樹林的生長産生威脅。監測的灘塗濕地生態系統中,蘇北淺灘灘塗濕地生態系統呈亞健康狀態;部分區域海水中營養鹽含量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溶解氧含量較低;浮游動物密度偏低,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異常偏高;生物棲息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

  外來入侵物種

  2014年,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受外來入侵物種破壞形勢仍然嚴重。目前外來入侵物種有544種,比2010年增加了11.5%。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佈的全球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中有50余種已入侵中國。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物種有120多種,每年僅水花生、福壽螺等20種主要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達840億元人民幣。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區域涉及農田、森林、濕地、草原等各個生態系統,造成野生生物資源瀕危。

措施與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紅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起草了《關於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體系的指導意見》,完成了《關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編制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和《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績效考核辦法》。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2014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擴大到512個縣。積極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工作,全國有96個園區開展建設,其中34個園區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啟動“銀政投-綠色信貸計劃”,面向環境友好型和環保産業中的中小企業,有效解決企業環保融資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投入。

  【全國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2014年,新建2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22處自然保護區晉陞國家級,6處自然保護區進行了調整。批准了浙江開化和仙居作為第二批國家公園的試點。新公佈第八批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36個,新增水生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新建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10處。新啟動封禁保護區試點縣23個,啟動國家沙漠公園試點32個。出臺了《國家級海洋保護區規範化建設與管理指南》等重要指導文件,加大基礎管護設施、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設國家海洋保護區管理系統平臺,提高海洋保護區管理的資訊化水準。開展了國家濱海濕地監測中心建設項目,試點開展了濱海濕地資源狀況調查工作,探討了濱海濕地保護管理的新模式。

  【生物多樣性保護】2014年,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主席張高麗主持召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宣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成員名單,審議通過了有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文件,部署了下一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任務。印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2014-2015年度中國行動方案》。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南南合作和城市生物多樣性亞洲區域研討班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紀念活動。

  【濕地保護】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成果表明,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3萬公頃,濕地率為5.9%。2014年,實施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實施中央財政退耕還濕、濕地生態補償和濕地保護獎勵等試點項目331個。在全球首次對轄區範圍內所有國際重要濕地完成了健康功能價值評價,每年每公頃濕地價值為11.4萬元。啟動了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的泥炭沼澤碳庫調查。GEF5期項目全面啟動。新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140處,新增濕地保護面積50多萬公頃,20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通過驗收。建立了黃河濕地保護網路。

  【外來入侵物種防控】2014年,發佈了《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根據公佈的三批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在雲南部分保護區開展現狀調研和入侵危害的分析,並進一步研究控制方案。在雲南開展紫根水葫蘆的治理藍藻的防除示範,在廣西北海開展互花米草的防除示範,在湖北英山、遼寧瀋陽和重慶潼南分別開展福壽螺、豚草與水葫蘆的3次全國性現場集中滅除活動。以薇甘菊、黃頂菊、刺萼龍葵、福壽螺等外來入侵物種為對象,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的化學、生物、替代防治技術研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