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專欄 > 公民十條 > 專家解讀

公民十條 • 解讀① | 心理學視角下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促進

2023-09-28

2023-09-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為引領公民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和責任,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6月5日,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佈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十條》。我們請有關專家撰寫了解讀文章,供大家學習交流。

心理學視角下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促進
孫彥
  為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領公民踐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攜手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編制了《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試行)》,于2018年6月5日發佈並付諸實施,對公民的生態環境行為作出了有益的指導。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選擇,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是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客觀需要。結合5年的試行實踐和黨的二十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十條》(以下簡稱“公民十條”)在試行版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面向全社會正式發佈。
  “公民十條”包括關愛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分類投放垃圾、減少污染産生、呵護自然生態、參加環保實踐、參與環境監督、共建美麗中國等十個條目,除了第一條在試行版中為“關注生態環境”、第九條在試行版中為“參與監督舉報”,其餘八個條目均與試行版保持一致,體現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公民參與層面指導思想和方針的連貫性。從行為類型來看,這些生態環境行為既包括公共行為(如環境監督),也包括私人行為(如垃圾分類);從行為內容來看,“公民十條”涵蓋了基本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包括購買行為、食品選擇、能源使用、集體行動、廢棄物處置等,為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種生態環境行為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和標準,有助於豐富公民的生態環保知識和技能,促進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態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
  總體來説,“公民十條”切實反映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內涵和要求,體現了國家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和決心,也展現了公民對於美麗中國的期待和願景。文件強調了公民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意識,要求公民不僅要關注自身的利益和權利,也要關注他人、後代甚至自然界的利益和權利。它兼顧了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因素,既強調了個人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義務和責任,也強調了社會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援和監督,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制度保障。
  具體來看,“公民十條”的第一條“關愛生態環境”是對公民的基礎性和綱領性要求,要求公民了解生態環境政策法規和資訊、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和樹立生態價值觀,從內部動機層面牢固確立指導生態環境行為的思想和意識。該條目新增對公民學習掌握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呼應聯合國強調的三重全球環境危機——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氣候變化,體現出我國從全社會層面建設生態文明強國、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雄心。
  第二條到第五條分別從能源使用、消費、交通出行和廢棄物管理層面對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活動提供綠色化指導。從涵蓋的具體行為來看,修訂後包含的內容更為全面細緻,比如增加了節約用氣、減少垃圾産生;從行為維度來看,由原先聚焦“節約”到修訂後同時關注“轉型”(如多走樓梯少乘電梯)和“升級”(如選用高能效家電、節水型器具);行為操作指導也更加具體化,比如由“節約用紙”修訂為“紙張雙面利用”。
  第六條和第七條針對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對公民提出與時俱進的具體要求,尤其對農村地區公民生態行為做了進一步規範,比如除了“少燒散煤”,還明確要求“多用清潔能源”,以及增加了“不用超薄農膜”;而呵護自然生態的具體內容傳遞出疫情後我國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高度認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正是將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貫徹于公民日常生態行為的生動體現。
  第八條和第九條是集體行動層面的公民參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體現出人際影響和社會支援的重要性。“公民十條”明確指出要“影響帶動其他人參加生態環境保護實踐”,這實際上是看到了公民個體所具有的對其社會網路內成員産生積極擴散效應的能力,以點帶面形成全社會的生態文明風尚。“環境監督”的內容則由原先“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的行為”細化明確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浪費糧食”,這有助於公眾知曉個人的環境權利,理解應該重點參與監督的領域,更好地協助生態環境部門和相關組織執行生態環保職能。
  最後一條從宏觀層面對公民的家國情懷和生態素養進行融合,要求個體積極參與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都還有一定差距,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已成為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同呼聲。公民的主動參與能夠自下而上為實現這一目標注入強勁動力,與國家自上而下由法律法規和行為規範指導社會各主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相輔相成,最終形成合力將我國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
  總之,“公民十條”是一份具有重要意義的文件,它為公民提供了清晰而全面的指引,是改善公民日常環境行為的工具和指南,從而引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讓我們努力促進“公民十條”的廣泛傳播和貫徹落實,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開始,為建設美麗中國而攜手共進。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