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總結報告

2021-05-18

2021-05-1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深圳位於南海之濱,毗鄰港澳,面積約19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2200萬人,2020年GDP達到2.767萬億元,經濟總量邁入亞洲城市前五,是一座充滿魅力、活力、動力和創新力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國家各部委、廣東省各對口部門、國家專家幫扶組等幫扶指導下,以探索超大型城市固體廢物治理樣板為使命,全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治理體系改革,系統構建固體廢物大環保統籌管理新格局,創新打造依法治廢制度體系、多元化市場體系、現代化技術體系、全過程監管體系,全方位推進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綜合治理,加快補齊各類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短板,深入開展垃圾分類管理和資源化利用,通過踐行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現已如期完成“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任務,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試點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從系統工程和全市角度強化頂層設計引領
  生態環境部在深圳召開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啟動會,&&成立國家專家技術幫扶組,每季度對深圳開展技術指導和幫扶;安排特派員常駐深圳深入調研和指導,組織開展重點問題攻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安排固體廢物和化學品處、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為深圳提供政策和技術援助,下放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等審批權,推動省市固體廢物智慧監管資訊系統共建共用。
  成立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我市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市委書記、市長親自部署試點建設工作,定期聽取彙報,親自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人大設立代表問政會,強化工作監督。政協設立委員議事廳,廣泛溝通資訊、交流思想。相關市領導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分管領域改革建設事項。設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建設試點日常工作。
  修訂《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各單位(部門)和各區工作職責,厘清固體廢物管理邊界,形成生態環境部門&&,城管、住建、水務、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分工負責的固體廢物大環保統籌管理新格局。高標準編制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制定四個階段工作目標,系統構建十大建設體系,出臺58項建設指標,安排100項工作任務,出臺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9項工作制度,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單位(部門)和各區,納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全面壓緊壓實試點建設責任。
  二、如期完成100項任務,56項建設指標達到預期工作目標
  順利完成生活領域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棄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保障體系100項年度建設任務。58項建設指標已完成56項,快遞綠色包裝使用比例55%,受綠色包裝價格高和新冠肺炎疫情限制迴圈包裝箱迴圈使用等因素影響,比目標值65%低10%;工業固體廢物産生強度為0.0316噸/萬元,指標領先全國先進水準,但受寶安、南山、龍崗三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增爐渣1500多噸/日等因素影響,比目標值0.0275噸/萬元增加了0.0041噸/萬元。
  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危廢經營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環境公共服務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共7項指標均為100%,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處置和零填埋,房屋拆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從2018年的31%提升到97%,相關9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病死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率、有害垃圾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整治完成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等6項指標為100%,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資源回收率99%,地膜回收率90%,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從2018年的24%提高到42%,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從2018年的16%提高到38%,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從7%提高到13.5%,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實現零貯存,累計建成綠色工廠45家、認證綠色産品71個、認定綠色供應鏈7家,相關15項指標領先國內先進水準。
  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制度、市場、技術、監管四大保障體系四輪驅動
  (一)完善法規規定,系統構建於法有據、依規治理的制度體系
  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優勢,編制4個地方法規和3個地方規章,出臺77個政策文件,強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強制開展建築垃圾限額排放,拓展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債券産品種類,完善各類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申報登記、電子聯單等管理制度,加快填補固體廢物治理法律空白,改革創新固體廢物行政管理政策措施,為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提供制度引領。
  《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深化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和電子聯單管理、塑膠污染治理、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等納入法治框架,明確線上監控可作為行政處罰依據,深化環境信用管理制度,為固體廢物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是我國首部綠色金融領域立法,創新綠色信貸、信託金融、綠色保險産品業務,明確綠色金融標準,創設綠色投資評估制度,強制披露環境資訊,擴大“無廢城市”建設項目市場融資範圍,降低固體廢物行業生産成本,提高利用處置企業抗風險能力。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標準,明確生活垃圾投放、收運、處理全過程管理要求,創新建立“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住宅區樓層撤桶”“生活垃圾計量收費”等制度,設立全國首個垃圾減量日,為垃圾分類管理和執行落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建築綠色發展條例》從項目設計、建築節能、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健康建築、綠色社區、綠色城區等方面進行建築廢棄物源頭減量。明確建築物全壽命期建設和管理細則,提高建築物使用壽命,從源頭減少建築物拆除廢棄物産生量。
  《深圳市建築廢棄物管理辦法》在全國首次提出新建項目建築廢棄物限額排放管控制度,對工地建築廢棄物實行排放核準、消納備案管理,實施建築廢棄物收運處置申報登記和電子聯單管理,明確綜合利用産品認定辦法,強化綜合利用激勵制度措施,推動建築廢棄物源頭減排和資源化利用。
  出臺77個政策文件,強化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計劃措施,強化綠色生産和綠色製造政策引領,深化塑膠污染治理,推進綠色快遞、綠色外賣、光碟行動,完善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市政污泥、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等治理改革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各類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改革。
  (二)激發市場活力,系統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發揮我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形成國有企業擔當兜底、社會資本有序市場化競爭的固體廢物收集、運輸、利用和處置能力建設體系。新投資100億元完成46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項目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總投資達到326億元,累計建成投産189個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基地。孵化出能源環保、東江環保、格林美等一批上市公司,共培育出44家本地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骨幹企業,骨幹企業和利用處置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強化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創新綠色金融服務系列産品。2020年財政補貼52億元收運處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醫療廢物,投入6200萬元扶持“無廢城市”科學研究,安排5690萬元對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産業進行專項資金扶持,帶動企業投資2.27億元。強化綠色信貸激勵措施,綠色信貸餘額3561億元,辦理“綠票通”小微綠色企業、綠色項目業務401筆,金額達13.87億元,綠色信貸規模再創新高。加大稅收優惠政策,2020年退還78戶固體廢物相關領域納稅人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1.1億元。加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培育,2020年671家企業投保1700萬元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額總額達到9億元,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和環境公共服務單位全部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成立深圳市無廢城市技術産業協會,每月舉辦固體廢物論壇,推動産業融合與交流。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協同處置,簽訂深圳汕頭、深圳潮州等政府合作協議,實現城市間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資源共用,推動固體廢物處置行業集群化、規模化、産業化發展。批准成立潮商東盟基金,註冊資本10億元,募集基金規模可達1000 億元,助力深圳將“無廢城市”技術項目推廣到東盟等“一帶一路”國家。
  (三)加強科技創新,系統構建國際先進、可靠適宜的技術體系
  出臺“無廢城市細胞”5個考評細則、4個評價標準、1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標準,新增41項固體廢物治理地方標準規範,完善“無廢城市細胞”評審標準,在全國首個系統建立建築廢棄物再生産品認定和市場化推廣應用技術規範,科學設計生活垃圾分類技術體系,細化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等收集、貯存、處置等規範化管理要求,全面推進各類固體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監管各環節規範化建設。
  創新25項科技攻堅技術,新增發明專利16項,新增實用新型專利17項。3項技術榮獲2020年度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技術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先進適用技術目錄。
  建10個高端科研平臺,生態環境部批准深圳環保科技集團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危險廢物利用與處置工程技術(深圳)中心”,深圳能源環保認定“城市固體廢物清潔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成立“廣東省固體廢物危廢污染隔離防滲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城市固體廢物清潔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生活垃圾專業化分類與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污泥深度處理及黑臭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個省級工程中心,創建深圳市能源環保、環保科技集團、深高速環保研究中心3個博士後工作站和創新基地。
  (四)創新監管手段,系統構建全程覆蓋、精細高效的監管體系
  投入1.58億元全面建成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完成危險廢物、醫療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建築廢棄物、市政污泥等GPS+視頻全覆蓋、全過程智慧監控體系。開發固體廢物遠端視頻執法系統,執法人員利用手機、IPAD等設施與企業負責人手機進行視頻同步,執法人員通過同步視頻線上檢查企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廢物貯存間等規範化管理情況,發現問題實時交辦整改,企業整改線上提交執法人員審查確認,形成全鏈條閉環執法監管,大幅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執法人員需求縮減80%,同時提高企業抽檢比例,有效提升企業規範化管理水準。
  全面實施最嚴法治,強化環保問題按日計罰,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出臺《深圳市環境行政處罰裁量權實施標準(第六版)(修訂版)》,規範37項固體廢物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持續開展“利劍”系列執法行動。出臺監管執法正面清單,對375家企業實施正面監管,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
  系統構建“市級督查、區級檢查、街道巡查”三級網格化執法監管體系,將環境監管力量延伸到社區基層,實現環境監管執法反應快、全覆蓋、無盲區。創立環保主任、環保顧問制度,加強環保事前、事仲介入,從源頭指導企業規範固體廢物管理行為。
  出臺《深圳市排污單位環境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設立誠信、良好、警示、不良四個企業環保信用等級,將不良企業列入全省生態環境量化監管平臺特殊監管對象,暫停企業生態資金補助和榮譽稱號授予,資訊提交銀行、保險、海關、政府審批部門進行聯合懲處,高效震懾企業違法行為。
  四、全方位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整治,加快補齊利用處置能力短板和提升資源化利用水準
  (一)推進生活垃圾精細化分類管理,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燒和零填埋
  強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創新“集中分類投放+定時定點督導”模式,全市設置21830個集中分類投放點,聘請20499名督導員現場定時定點督導,3815個小區和1690個城中村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分流分類回收量達9636噸/日,市場化再生資源回收7300噸/日,扣除能源化焚燒發電部分,回收利用率仍然達到42%,領先國內先進水準。配置3641台分類收運車輛,建成122處分類處理設施,分類收運覆蓋率100%。建成4座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和64處小型處理設施,廚余垃圾日均收運處置量6268噸/日。
  出臺全國最嚴生活垃圾行政處罰措施,個人違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定最高處罰200元,單位違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定最高處罰50萬元。出動執法人員13萬人次,累計罰款150萬元。出臺“以工代罰”措施,違規個人參加垃圾分類培訓和住宅區定時定點垃圾分類督導等活動可以抵免罰款。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激勵措施,採取通報表揚為主、資金補助為輔的方式,評選出333個“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單位”、433個“生活垃圾分類綠色小區”、1693個“生活垃圾分類好家庭”、703個“生活垃圾分類積極個人”,累計發放激勵資金4835萬元,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
  建成投産寶安、龍崗、南山、平湖、鹽田5個能源生態園,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到1.8-2.0萬噸/日,原生生活垃圾實現全量焚燒和零填埋,生活垃圾百分百無害化處置。出臺全球最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按照星級酒店外觀對焚燒廠進行去工業化景觀設計和建設,按照焚燒處置量給予周邊社區生態補償費,為周邊社區提供熱電聯供低價能源,幫助周邊社區利用爐渣開辦環保磚生産廠,投資建設登山道、游泳館和科普展廳回饋社區居民,創新企業社區共建模式,有效化解新建項目鄰避問題,實現企業與社區雙贏發展。
  (二)推進綠色建築建設發展,健全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全産業鏈
  印發《建築廢棄物排放限額標準》《建築廢棄物減排與綜合利用技術標準》,在國內首次明確各類建設工程的建築廢棄物排放限額、減排與綜合利用設計和驗收要求,為減排設計提供規範和依據。修訂深圳市建築設計規則,完成29個工程項目規劃設計標高審查,有效控制地下空間開挖,減少工程棄土源頭排放。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與綠色建築,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1288萬平方米,在新開工總面積的佔比達到38%。孵化培育13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新增綠色建築面積1699萬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築綠色建築達標率100%。新增53個綠色施工示範工程,在建建設工程100%使用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減少工地建築廢棄物排放量。
  創新實施房屋拆除與綜合利用一體化管理,累計完成627個房屋拆除工程建築廢棄物減排與利用項目,拆除廢棄物綜合利用量2319萬噸,綜合利用率97%。開展渣土綜合利用試點工作,宏恒星再生科技公司和大鏟灣三期工程渣土綜合利用設施投入運營,新增1050萬噸/年渣土處理能力。開展工程泥漿施工現場處理試點,在地鐵四期建設工程中建設盾構渣土泥水分離和無害化處理設施39台(套),盾構渣土處理能力超1.5萬噸/日。建成24家建築廢棄物固定式綜合利用設施,利用處理能力達到4416萬噸/年,建築廢棄物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達13.5%,初步實現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産業化、規模化發展,大幅度降低建築廢棄物填埋處置對土地資源的消耗。
  建成4處固定消納場,累計消納5250萬噸建築廢棄物,剩餘庫容約1185萬噸。統籌圍填海工程處置工程渣土2109萬噸,205個工程項目回填能力約795萬噸/年。建成9處水運轉机設施,設計轉運能力達8700萬噸/年,先後與中山翠亨新區管委會、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強化土方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監管模式。
  出臺《深圳市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産品認定辦法》《深圳市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企業監督管理辦法》,在全國首個系統建立建築廢棄物再生磚、再生骨料産品品質認定和工程項目應用技術規範,促進建築廢棄物再生産品市場化推廣應用。
  開展建築廢棄物智慧監管系統,在全市建築、市政、交通、水務、園林等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覆蓋2375個建設工地、14468台泥頭車、383處消納場所,日均産生聯單3萬餘條,實現建築廢棄物排放、運輸和處置“兩點一線”全過程實時監控和電子聯單管理,電子聯單平均簽認率超過95%。
  (三)打造綠色製造體系,促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園區化利用處置
  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等新型低碳産業,加強能源梯次利用、資源迴圈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再生利用,完成深圳市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廣東福田保稅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深圳鹽田綜合保稅區、廣東深圳出口加工區5家國家級園區迴圈化改造。
  清理淘汰1130家無證無照、高排放、高污染低端落後企業,完成604家企業清潔生産審核。創建45家綠色工廠、7家綠色供應鏈、2個綠色園區、71個綠色産品、8個綠色製造系統整合項目、2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4個綠色數據中心,培育11個綠色製造第三方服務機構,促進産業綠色化轉型。
  推廣應用創新替代技術,友聯修船基地採用高壓水刀替換傳統鋼砂對船殼進行除銹,每年從源頭減排一般工業固體廢物10萬噸。海通科創、康普盾科技、恒創睿能、柘陽科技、格林美、乾泰、泰力等7家企業入選廣東省工信廳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典型模式。比亞迪以深圳為基地打造全國直營4S店、園區、基地多級回收體系,乾泰工業園區形成120輛/日新能源汽車和50噸/日電池包拆解利用能力。
  率先開展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和電子聯單管理,7471家企業在省固廢管理平臺完成申報登記。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收運處置試點建設,宏發高新産業園、漢光科技園等率先試點園區固體廢物集中管理模式,將管理企業轉變為管理園區。
  (四)深化管理改革,做好危險廢物全過程安全管控
  出臺《危險廢物貯存場所標準化建設技術規範》,推動危險廢物包裝容器、貯存車間、運輸車輛標準化建設。打造20個危險廢物標準化貯存示範項目,實現危險廢物車間智慧稱重、二維碼登記、線上實時上傳數據,形成一套對危險廢物貯存環節“看得到”“監測到”“管得到”的先進管理模式,構建全程可查詢、可追溯智慧監管體系。
  做好廣東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審批許可授權委託承接工作,編制《深圳市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設施佈局規劃》,推進危險廢物“一證式”管理改革。全市中石化加油站統一招標採購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進行集中收運處置,創新危險廢物“集中採購”委託處置模式,解決小散企業危險廢物委託困難問題。
  打造危險廢物處置交易平臺,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危險廢物交易線上新體系。以服務企業為導向,直擊危險廢物市場價格資訊不透明、産廢單位議價能力弱、經營單位營運成本高等痛點,依託市屬國有企業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按照“天貓”“美團”的商業模式,設計開發深圳市危險廢物處置交易平臺,為企業提供簽約、檢測、支付“一站式”線上服務。
  新增8家危險廢物收集單位,新增機動車維修行業廢礦物油、居民日常生活中産生的廢鎘鎳電池收集能力21.42萬噸/年。新增3家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新增利用處置能力18.02萬噸/年,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達到74%以上。全面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危險廢物協同處置合作,共用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焚燒類危險廢物處置價格降低至3000-4500元/噸,重金屬污泥處置價格降低至1300-1800元/噸,處置價格同比均下降50%以上,大幅度降低企業生産成本。
  (五)推進能源化摻燒利用,污水處理廠污泥實現百分百資源化利用和零填埋
  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泥廠內幹化減容減重,創新“微波調理+板框壓濾”“板框壓濾+低溫快速幹化”“板框壓濾+低溫冷凝幹化”等3種具有代表性的污泥深度脫水技術路線,在上洋、沙井、平湖、羅芳等污水處理廠開展試點應用,污泥可就地減容穩定至含水率40%以下。全市37座污水處理廠共建成投産18座污泥深度脫水設施,幹化處理能力5635噸/日(按含水率80%計),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避免外運中的滴漏和臭氣二次污染。
  建成投産華潤海豐電廠燃煤摻燒污泥耦合發電項目,污泥能源化摻燒利用能力達到6000噸/日(按含水率80%計),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燃煤摻燒污泥耦合發電利用項目,全市5300噸/日污泥百分百資源化利用和零填埋,真正實現污泥本地資源化、能源化利用。
  建設污泥處理及輸運調度監管資訊化平臺,建立資質備案制度、檢查考核制度、駐場監管制度、轉移聯單制度、通報處罰制度及智慧監管技術“5+1”污泥監管制度體系。制定履約評價考核細則,委託第三方巡檢機構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進行定期考核檢查。實施24小時駐場監管,監督污泥設施合法合規運輸處置污泥。
  (六)推進“美麗田園”建設,強化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和安全處置
  推進鄉村振興計劃和“美麗田園”建設,建設1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整合示範區及核心示範區,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全市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秸稈全部機械粉碎還田利用,建設31個農膜回收網點,回收量已達到114噸/年,農膜回收率93%。科學設置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設施,回收廢品全部焚燒處置。
  五、全面倡導綠色生活,發動全社會共同建設“無廢文化”
  (一)強化行動示範引領,轉變居民生活消費方式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
  印發《深圳市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污染治理的實施方案》,圍繞禁限塑膠生産、禁限塑膠使用、替代産品開發、回收利用處置、強化工作保障5方面出臺59項任務,在餐飲、賓館、酒店、郵政快遞等領域禁止、限制不可降解塑膠製品的生産、銷售和使用,培育一批可降解塑膠生産龍頭企業,推廣塑膠替代産品市場應用,全面深化塑膠污染治理。
  印發同城快遞綠色包裝管理指南和迴圈包裝操作指引,發起“綠色快遞”倡議,規範綠色快遞包裝材料、迴圈包裝操作,推廣使用電子運單,建立快遞包裝回收服務網路。全市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9.4%,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0.9%。“豐·BOX”迴圈包裝箱累計投入8.5萬個,替代源頭減少廢物2125噸。豐合物聯快遞包裝回收服務網路覆蓋全市800多個小區,1197個郵政快遞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全面開展“光碟行動”,製作宣傳海報和倡議書30余萬份,在全市5000多家餐廳播放“光碟行動”系列視頻。所有星級酒店設置“光碟行動”標識牌呼籲適量點餐,打造11月8日“垃圾減量日”,開展“光碟行動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光碟行動·每天快樂進行時”等系列活動,節儉消費成為社會時尚。
  (二)搭建全媒體立體傳播平臺,提升公眾參與率、獲得感和滿意度
  打造高端宣傳教育基地,11個行政區每個區至少打造1個高品質、有特色的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完成2個建築廢棄物綜合利用和2個污泥利用處置示範教育基地建設,累計創建17所自然學校和25個環境教育基地,接待公眾超過120萬人次/年。
  在中國環境報、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深圳ZAKER、深圳網易、學習強國等刊發546余篇相關報道,點擊閱讀量超200萬人次。在戶外、公交站臺、機場航廈、電梯點位、大型商業圈、地鐵車站和列車等2萬餘塊顯示屏投放無廢城市建設主題宣傳海報及視頻短片,舉辦“無廢城市”創建示範點系列巡禮活動,接受知識普及公眾超過400萬人次。
  開展垃圾分類“蒲公英”公眾教育計劃,組建830余名志願講師團隊伍走進社區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微課堂和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引導活動超過4萬場,直接影響人群超過262萬人次。編制中學、小學、幼兒園垃圾分類知識讀本,2635所學校將知識讀本納入學校德育課程,超過250萬師生參與教育學習。
  舉辦“環保隨手拍”活動,參與人數達4600多人,提交垃圾分類、光碟消費等照片總數量6820多張。設立 垃圾分類“環保銀行”,46所學校註冊賬戶1.7萬餘個,引導學生收集廢玻金塑紙兌換書籍和文具等用品。上線投用垃圾分類碳幣服務平臺,註冊用戶超15.6萬,累計發放碳幣約2.6億,玻金塑紙和廢舊織物回收利用超過3000多噸。
  六、立足雙區建設,長遠謀劃下一步建設工作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是我市邁向“無廢城市”的第一步,工作過程中發現仍然存在建築廢棄物過度依賴外市協同處置、廚余垃圾本地資源化利用能力不足、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執行困難、低價值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渠道少、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成本高等問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我市將按照國家和廣東省的部署要求,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水準,做好“無廢城市”十四五建設規劃,科學設置指標體系,謀劃好年度目標任務。全面踐行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強化工業企業清潔生産管理,深入開展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創建,深化塑膠污染治理,在綠色快遞、綠色外賣等方面引領示範,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深化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做好動力電池、廢棄電子電器回收利用,分行業逐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生態環境産業園、生活垃圾新三廠等項目設施規劃建設,進一步提升本地利用處置能力。深圳將全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的四化工作,力爭率先建成固廢少排放、資源全回用、廢物趨零填埋的“無廢城市”樣板。同時在“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步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工作,實現“無廢城市”與碳達峰、碳中和協同增效。
  此外,為引導我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有的放矢開展創建工作,建議國家生態環境部制定並優化“無廢指數”,建立一套適用於橫向量化比較的操作性強指標體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