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茅洲河

2022-01-24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2-01-24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突出問題:茅洲河是深莞界河,流域面積388平方公里,幹流長31.3公里,流經深圳市光明區、寶安區和東莞市長安鎮,匯入珠江口。受長期以來的經濟、人口爆髮式增長和環保基礎設施滯後、環境管理薄弱等因素影響,茅洲河污染負荷遠超環境承載力,全流域水質長期劣于V類,氨氮、總磷甚至超過V類標準10多倍,成為珠三角地區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深圳這座靚麗城市的“一道疤”,對市民生活和城市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主要做法:深莞兩市連續5年高強度大投入,把茅洲河治理作為重點治水任務來抓。一是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團作戰的建設模式。採用EPC+O(工程總承包+運營)等方式,充分發揮“大兵團包乾”優勢,高峰時期一線施工人員超過3萬人、施工作業面1200多個,單日敷設管網4.18公里、單周敷設24.1公里,有效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二是堅定不移推行“正本清源、雨污分流”的治理路線。逐個小區、逐棟樓宇、逐條管網排查改造,“十三五”期間新建污水管網2053公里,完成小區、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個,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81萬噸。整治暗涵暗渠138公里,復明4公里,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三是實施“全要素管控”、專業化管養。以水質為導向,統籌“廠、網、河、站、池、泥”六大要素,實施挂圖作戰,做到源頭管控、過程調控、結果可控,最大程度發揮設施系統的整體效能。推行“排水管理進小區”“河流水質科技管控”,為流域內52條河流、304個小微黑臭水體、4000余個建築小區的排水設施配備專業“管家”。實施“利劍”系列行動,累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780宗、整治“散亂污”企業6127家、淘汰重污染企業77家。四是創新“水産城”共治。建成6座生態濕地、24個沿河驛站、45.6公里休閒漫步道,以碧道為紐帶串珠成鏈,重塑宜居宜業的城市發展空間。將濱海明珠工業園改造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校區,將200多家分散的電鍍、線路板企業納入江碧環境生態産業園集聚發展,吸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治水成為助推産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五是上下游、左右岸聯防聯治。針對跨市域河流治理難題,建立深莞茅洲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協調會機制,共召開16次茅洲河深莞聯席會議,通過會商調度、聯合執法,有效推動茅洲河界河段清淤、塘下涌污染整治等重點工作,有效提升聯防聯治水準。六是建立全民參與、共治共用的治水模式。組織護河志願者、“河小二”等民間群體巡河管理,發揮社會力量,形成治水合力。

  治理成效:經過全方位綜合整治,茅洲河流域水環境品質穩步提升,共和村國控斷面氨氮由2015年的23.3毫克/升下降至2020年的1.15毫克/升,實現從重度黑臭到地表水Ⅳ類的跨越;渚清沙白、水草豐美,白鷺翔整合為茅洲河今天的寫照,消失多年的當地螺、藍尾蝦、黑魚和彩色蜻蜓重回茅洲河,國家瀕危植物野生水蕨被首次發現,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提高;停辦多年的龍舟賽重新開賽,外遷26年的深圳船艇隊終於“回家”,沿河生態長廊人流如織,小區居民自發挂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條幅。茅洲河不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百姓口碑。

  經驗啟示:茅洲河流域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歸根到底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運用“全流域統籌”“大兵團包乾”“全要素管控”等治水新模式,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有效破解了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難題,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流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茅洲河治理經驗做法可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重污染河流綜合整治提供示範和借鑒。

 

 

 

 

 

 

 

 

 茅洲河治理前後

 

 

 茅洲河治理前-路過市民大多掩鼻而過

茅洲河治理後-群眾親水積極性高漲 

 

 

 茅洲河治理前-底泥黑臭

茅洲河治理後-水草豐茂 

 

 

 茅洲河治理前-吃飯前必須關起窗戶,太臭

茅洲河治理後-重啟龍舟賽艇對回家 

 

 

 茅洲河治理前-魚蝦絕跡

 茅洲河治理後-水鳥回歸


視頻資料:茅洲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