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下渚湖

2022-01-24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2-01-24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突出問題:下渚湖位於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省湖州市,是浙江省第五大內陸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濕地,集河流型、沼澤型、湖泊型多種濕地類型為一體的典型天然濕地。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自然保護區相關管理條例出臺後,下渚湖就已禁入工業項目,但無序的農業養殖和農家樂成為當地農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曾經的下渚湖成為了一個垃圾湖和大型水産養殖場,1/4水域覆蓋水葫蘆,1/3水域進行網箱和珍珠養殖,包含農家樂在內的農戶生活污水無截污納管,珍珠、龜鱉等水産養殖和生豬等畜禽養殖污水直排入湖,2013年以前,下渚湖水質長期為劣Ⅴ類,本土動植物和珍稀鳥類、魚類罕見蹤影。濕地功能退化嚴重,底泥淤積、河流不暢,農民填湖造塘、侵佔濕地涵養區500余畝,作為防洪重要的“海綿”,濕地的蓄洪能力大部分喪失。

  主要做法:為恢復昔日原生態濕地風貌,自2013年起,下渚湖以“五水共治”倒逼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打出了“截、清、治、修、管”5大組合拳,走出了一條濕地生態修復的新路子。一是源頭截污。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是下渚湖最大的污染源,從源入手,先後實施外蕩珍珠養殖整治、生豬養殖整治、溫室龜鱉整治、圍網養殖整治和水産村整體搬遷,實現了濕地紅線範圍內農業養殖從“多到少到無”的根本轉變。二是清淤疏浚。開展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水系溝通、清淤疏浚、生態護岸、閘壩修繕等方式,對湖內及環湖主要河流進行治理,全面提升濕地防洪能力。三是綜合治理。濕地紅線外的青蝦養殖是當地農戶主要收入來源,為做到産業綠色發展,首創“四池三/二壩式”水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實現了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全域覆蓋,形成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尾水治理和漁業轉型經驗。同時,在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的“五位一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提升環衛保潔水準上,建立了“一把掃帚掃到底”的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模式。四是生態修復。在做好源頭治理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水環境生態修復,首創了“水下森林”模式的水生態修復技術,建立了一套適合濕地修復的穩定水生態平衡系統,目前已建設環湖10萬平方米“水下森林”,主要水質指標穩定在Ⅱ-Ⅲ類。五是創新管理。在社會管理上,建立了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每年落實700余萬元對濕地行政村進行獎補。同時為提高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力度,在全國首創了“生態綠幣”機制,建立了“生態綠幣基金庫”,切實激發群眾熱情,目前“生態綠幣”已在公眾護水、低碳生活、人居環境、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場景進行應用並不斷擴面。在長效管理上,不斷創新治水護水舉措,建立了“河湖健康體檢機制”,總結歸納了小微水體治理的“治微九式”,實施了數字鄉村一張圖的“數字化治水”,建設了首個治水實踐體驗館,實行了基層河長履職的“五步巡河法”,出臺了《河湖健康及河流水生態健康評價報告》。

  治理成效:經過多年治理和修復,下渚湖濕地景觀體系、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改善,2017年起,下渚湖濕地水質穩定在Ⅱ-Ⅲ類,800多種動植物在這此繁衍生息,鳥類中的“東方寶石”朱鹮在下渚湖野外自然繁衍,先後被命名為朱鹮易地保護暨浙江種群重建基地、國家級野大豆原生境保護點,並獲評“中國最美濕地”稱號。得益於良好的水生態和生態養殖模式,有“中國青蝦之鄉”美譽的下渚湖,建立了“好水育好蝦”的“水精靈”青蝦品牌,成立青蝦産業農合聯、打造青蝦綜合服務中心,成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增長點。

  經驗啟示:作為國家濕地公園,浙江下渚湖以“截、清、治、修、管”五步聯動,在完成污染源治理的基礎上,創新濕地治理方法、技術修復方法和長效管理方法,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兩山轉化的有效路徑,其經驗做法可為自然保護地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借鑒。 

 

 入湖河流二都港治理前  入湖河流二都港治理後

 

 入湖河流茅山前港治理前  入湖河流茅山前港治理後

 

 入湖支流東港治理前  入湖支流東港治理後

 

入湖支流南塘港治理前  入湖支流南塘港治理後

 

 沙灘頭治理前  沙灘頭治理後

 

 山地皇治理前  山地皇治理後

 

 濕地治理治理前1  濕地治理治理後1

 

 濕地治理治理前2  濕地治理治理後2

 

 塘家琪小微水體治理前  塘家琪小微水體治理後

 

 周家池塘治理前  周家池塘治理後

視頻資料:下渚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