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山東完善“治保用”治理體系,全省166條設區市建成區、104條縣級建成區黑臭水體完成整治

2022-07-27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7-27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夏日的華山湖濕地水草豐茂,荷花爭奇鬥艷,美不勝收,不時可見撐傘的市民冒雨遊玩。
  “以前這裡是華山大溝和山頭店溝,又臟又臭,大家都不願從這裡走,現在我們沒事就過來,原來是‘繞著走’,現在是‘圍著轉’。”山東省濟南市民王阿姨住在附近多年,親眼見證了華山湖的涅槃重生。
  為徹底整治這兩條溝的水體黑臭、雨污合流等問題,濟南市將兩條溝的黑臭水體治理同華山湖濕地項目整體規劃實施,突出“滲、滯、蓄、凈、用、排”,並創新使用“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技術”,目前已完成水生植物栽種約160萬平方米,投放各類魚貝生物10余萬尾。經治理,黑臭水體消除了,水質明顯改善,透明度大部分已超過1米。
  一條條黑臭水體完成治理煥發生機,一片片濕地綠意盎然風光旖旎,一個個湖泊水清岸綠鳥飛魚躍……這是山東省實現水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的最好見證。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繼寶告訴記者:“近年來,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治保用’結合打贏碧水保衛戰。去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提升13.1個百分點,在歷史性消除劣Ⅴ類水體的基礎上,又歷史性地消除了Ⅴ類水體。今年以來,全省水環境品質繼續保持改善的良好勢頭。我們要堅持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深化完善‘治保用’治理體系,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努力向人民群眾交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答卷。”
  整治問題11912個,守護好黃河入海“最終關卡”
  在華山湖南側廣場,華山湖市級湖長、區級湖長、鎮級湖長3塊公示牌呈一字擺開,三級湖長及河道督查長、河道警長、民間湖長的名字、職務、電話一應俱全,並標注了湖長職責、總體目標、年度目標和監督電話。
  自河湖長制全面推行以來,山東省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體制和良性運作機制,壓實各級河湖長在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領導責任,將全省4萬餘個入河湖排污口全部交由相關河湖長推動整治,對省控以上斷面月度水質超標的,由省河長辦定期向有關責任河湖長進行預警提示。
  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省際合作,山東省與河南省簽訂省級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搭建起黃河流域省際政府間首個“權責對等、共建共用”的協作保護機制,已兌現2020年度、2021年度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組織省內涉及跨界河湖的133個縣(市、區)全部簽訂生態補償協議,實現了全省縣際間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2021年已兌付橫向生態補償資金3.24億元,實現了上下游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用。
  在全省166條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部通過“長制久清”評估驗收的基礎上,山東省又自我加壓,將104條縣級建成區黑臭水體納入治理範圍,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務。圍繞“城市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清零行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清零行動、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行動”工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等5部門發力,不斷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推進實施2022年度30個縣(市、區)整縣制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
  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羅輝告訴記者:“為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在黃河干流山東段開展總氮濃度管控,倒逼入黃支流綜合治理、排污口溯源整治、灘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黃河干流山東段國控斷面水質全面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雨季汛期時規範管理入江入海水體,是保障水質穩定達標的關鍵環節。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渤海黃海之濱,是黃河入海、污染入海的“最終關卡”。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郭琦對記者説:“汛期水質保障是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確保全年水質穩定的突出難點,具有涉及面廣、職責交叉、整治困難的特點。我們連續兩年開展汛前河湖水質超標隱患排查整治,全省累計排查河湖3651條(段),整治問題11912個,有效解決了一批影響河湖水質的突出環境隱患,確保雨水凈、河湖清。”
  堅持修復保護並舉,已建成投運人工濕地300余處
  在滕州市七星湖濕地公園,沿親水準臺一直前行,不時能遇到在這裡遊玩的附近村民。誰能想到,眼前風景如畫的七星湖濕地,曾經是滕州市泉上煤礦的採煤塌陷坑,坑塘遍佈、雜草叢生。
  在濟寧市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15萬餘株荷花、睡蓮、千屈菜等水生植物長勢正旺。據了解,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可實現每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21.8噸、氨氮24.4噸。
  郭琦向記者介紹,山東省人工濕地建設始於2002年新薛河試點,成功後推廣至南四湖全流域,繼而逐步在各市落地應用。經過20年努力,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幹流處、河流入湖口等關鍵區域的人工濕地建設佈局。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投運人工濕地300余處,總面積28萬餘畝,每日可深度凈水600多萬噸。
  在省級未明確人工濕地監管職責部門的情況下,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印發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人工濕地專項規劃——《山東省人工濕地建設運作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了人工濕地新建、修復改造具體任務,並實現了將人工濕地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將運作維護費用納入市、縣政府一般公共預算兩方面的政策突破。
  圍繞加強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山東省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全部按照要求設置了保護區界碑、界樁、宣傳牌、道路警示牌,完成道路橋梁穿越水源保護區環保設施改造,並逐步開展鄉鎮級和“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全省1.37萬個農村水源地全部劃定了保護區或保護範圍。
  迴圈利用補水7000余萬噸,破解水資源瓶頸制約
  蘆葦茂盛、水質清澈的東平湖,幾隻青頭潛鴨正在湖裏嬉戲。青頭潛鴨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2019年冬,200多只青頭潛鴨在東平湖過冬。今年年初,山東省在東平湖記錄到有1500多只青頭潛鴨的種群。
  2022年3月,小清河濟南段發現了大量中華鳑鲏種群,這是小清河有歷史統計數據以來,時隔60多年再次發現這一種群,意味著小清河正在形成健康的水生態系統。
  今年4月,在桓臺縣馬踏湖發現中國特有珍稀鳥類——全球瀕危物種,“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定居。
  這些珍稀野生動物在山東的湖泊、濕地等頻頻“亮相”,有的則“安家落戶”、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態環境“功不可沒”。
  為做好“用”的文章,淄博市立足北方缺水地域特點,在馬踏湖流域試點建設系統治污和水資源迴圈利用體系,將經7處人工濕地凈化後的再生水統籌用於工農業生産和景觀補水,截至目前已累計補水7000余萬噸,有效地破解了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導致的水污染問題。在小清河流域開展陸海協同共治試點,引導啤酒、白酒等廢水可生化性較好的行業與下游污水處理廠約定納管限值,實現減氮與降碳協同增效。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計珍告訴記者:“濟南市積極實施中水回用,增加小清河支流生態基流,以支流保幹流水量,充分利用水質凈化一廠、二廠、三廠、四廠等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對城區全福河、柳行河、大辛河、臘山河、小漢峪溝、大澗溝、興濟河等河道實施補源,補充河道生態基流,提升河道景觀及生態功能。” 

  周雁淩 季英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