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成都治水:從顏值提升邁向價值躍升

2022-09-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09-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漫步錦江河畔,你能感悟到它跨越時空、亙古不變的文化根脈,體會到成都河流生態價值的煥然一新。”年逾八旬、常在活水公園散步的吳智淵老人對治水極為感慨,認為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水污染防治獲得的不單是河流外部容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內涵與價值的持續彰顯。
  不久前,經過系統修復整治一新的錦江活水公園重新對外開放,這讓吳智淵老人興奮不已,他幾乎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園走走,用他的話來説就是“發發呆,好好享受享受”,話裏話外是滿滿的幸福感。
  強化頂層設計,系統推進錦江綜合治理
  源於都江堰的錦江,河道蜿蜒、波光艷瀲,像一串閃亮的翡翠項鍊環抱蓉城,自西向東奔流不息……
  近年來,成都市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錦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築景、三年成勢”的時序要求,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堅持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久久為功系統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流域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2022年年初,隨著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隨即印發實施,標誌著這座素享天府之國美譽的西部超大城市又踏上了生態環保新的奮進之路。
  “水生態治理改變的不僅僅是河流形象,同時也為壯大城市發展優勢提供了強勁動力。”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朱德才表示,作為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的一項重要內容,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實現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既可以保障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健全、為城市環境顏值增光添彩,還將在對外彰顯城市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極大促進城市整體價值的提升。
  為高標準、高品質把錦江打造成具有人文生態和綠色生態複合特質的“生態河”,推動中心城區大變革、大發展,成都市政府相繼出臺《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錦江水生態治理工作方案》和《成都市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再生水利用規劃》等工作方案,強化組織保障,成立繞城高速公路內污水治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錦江水生態治理和錦江公園建設指揮部,深入實施“重拳治水”等九大行動,系統推進全流域綜合治理。
  同時,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堅持抓好突出問題整改,充分依託先進科技實施靶向治污,創新出臺入河排污口排查指導規範,建成全市入河排污口資訊管理系統、手機排查APP和河長制E平臺,廣泛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無人船探測等科技手段採集入河排污口資訊,通過“環境監管+電力大數據”融合應用試點,對企業排污進行高效監控。
  修復整治活水公園,讓水體更加清澈
  近年來,成都市著力推動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優化城鎮功能佈局,努力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功能體系。同時,為實現生態惠民,將治理成果轉化成為市民可感可享的幸福體驗,成都市堅持按照“大流域統籌規劃、小流域單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加大優質生態産品供給力度。
  錦江活水公園煥然一新,于7月29日正式開園,給成都市民帶來全新的體驗,堪稱成都水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成都市水務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錦江兩岸被統稱錦江公園的環狀沿線上,總共分佈著23個總面積33.8平方公里的節點公園。所不同的是,被視為上世紀90年代成都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一顆明珠,位於成華區華星路北側錦江邊上的活水公園,更多地承載著成都人難以釋懷的美好記憶。
  作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上第一個以水生態治理模型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公園,佔地約2400平方米的活水公園整體呈魚形,河水從“魚嘴”流入,經過厭氧沉澱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濕地塘床系統等水凈化系統,利用生物自然凈化,水質由濁變清後重歸錦江。其中,人工濕地塘床系統是活水公園凈水的核心,經過沉澱、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動植物吸收等過程,在活水公園建成初期,將當時流經濕地尚處於劣Ⅴ類的錦江河水,通過濕地凈化為地表Ⅲ類水。在20多年後的今天,經過錦江水生態治理,進入濕地的河水水質已基本穩定保持在地表Ⅲ類水準。據成都市河湖保護和智慧水務中心檢測,當前凈化後水質主要指標已接近地表Ⅰ類水。
  “此次修復整治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整個活水公園的凈水系統、植物特色,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復。”成都市水務局負責人介紹,活水公園運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在污水處理中貫徹低能耗、低費用、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污水變活水的示範作用,凈化後的河水流經“魚腹”“魚尾”,市民遊客可放心在這裡開展親水、戲水活動。
  強力截污減排,堅持長效管理
  “錦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對錦江水質和風貌改善發揮了關鍵作用。”朱德才介紹説,通過深入推進結構、工程、管理減排,“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1.6萬餘戶,關閉禁養區畜禽規模養殖場319家;全市萬元GDP用水量由56.2立方米降至28立方米,節水總量近42億立方米;錦江黃龍溪出境斷面水質從2016年的劣Ⅴ類,提升到2020年的Ⅲ類,成功躋身全國第一批示範河湖。今年1月-8月,黃龍溪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Ⅲ類。
  相關資料顯示,借助持續開展的市政排水管網、排水單元內部排水管網普查和病害治理,成都市已完成主城區7700余公里市政排水管網普查,治理重大病害管網1300余公里;完成1.5萬個排水單元內部管網普查,已治理7478個。錦江流域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4.24萬噸/日,新建市政管網1337.5公里,43段黑臭水體完成治理。提標改造污水處理産能331.93萬噸/日,其中第三至第十再生水廠通過強化運作管理,出水主要指標(COD、BOD、氨氮、總磷)達Ⅲ類標準比例佔88%,處理規模達200萬噸/日。
  此外,以河(湖)長制全面落實為契機,建立“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基層河長主管”工作機制,進行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從源頭消除分割治理和多頭管理弊端,對入河排口實行“一口一長”和智慧視頻監控。按照三年輪作清淤機制,2018年以來,在錦江流域持續開展清河行動,利用枯水期累計清除305.7公里河道淤泥97.89萬立方米,集中打撈河湖漂浮物3.88萬噸、清理河岸垃圾2.79萬噸,河湖環境面貌得到持續改善,基本實現河道無集中漂浮物、岸存垃圾、淤泥堆積,有效減輕了河道內源污染。
  不僅如此,在實施“全域增綠”和生態修復,建設環城生態公園,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方面,成都市建成規模為90萬噸/日有的動力再生水利用設施,用於中小河道生態補水,進一步提高了再生水利用率。同時,編制《成都市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優化水資源調度,保障主要河流枯水期生態基流,對提升河道水質自凈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成都嚴格實施區(市)縣跨界斷面水質通報、考核和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十三五’期間共扣繳資金20050.5萬元,立案查處生態環境類水事違法案件21件,共偵辦涉水刑事案件137起,刑事拘留241人,逮捕131人,起訴228人,有力推動了各方責任落實。”朱德才如是説。

  今天的成都,正從傳統的“顏值”朝著內涵深刻的“價值”大步邁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