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浙江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走深走實

2022-10-26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2-10-26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是浙江省深化治水工作的創新之舉,核心是雨污分流、截污納管、長效運維,做到排水口“晴天不排水,雨天無污水”。
  “自2018年這項工作全面開展以來,浙江已建成‘污水零直排區’工業園區760個、生活小區11154個、鎮(街道)999個,63%的縣(市、區)完成建設任務,拉動有效投資600億元以上。”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説。
  得益於“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持續深入,浙江省的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2021年,浙江省地表水省控斷面I類—Ⅲ類水質比例達到95.2%,今年上半年這個比例再次提升至95.9%,生態環境品質公眾滿意度連續10年不斷提升,涉水環境信訪總量大幅下降。
  多管齊下,將“污水零直排”理念拓展到多個領域
  建設“污水零直排區”,污水處理質效是關鍵。為此,浙江省狠抓建設標準,不僅制定建設評估指標體系、驗收規程及實施細則,出臺全國首個“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省級地方標準,還從排查、設計施工、評估驗收、運作維護等4個方面推動這項工作規範化、標準化建設。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圍繞制定的標準規範,浙江省抓管網改造,高標準推進污水管網修復、疏通和建設,綜合運用管道閉路電視、潛望鏡、聲吶等監測手段,排查整改一批老舊破損、錯接漏接管網,打通治污“血脈”,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同時,實施化工、電鍍等園區管網“暗改明、下改上”工程,推行重污染行業企業“污水明管化輸送、雨水明渠化改造”。
  修繕織密污水管網,污水收集效能得到提升。因此,提高污水處理能力,消納增加的污水處理量成了浙江省長效治水必須解決的又一關鍵問題。錨定這一關鍵,浙江省加快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提標改造和互聯互通,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32座、污水管網4.8萬公里,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660萬噸,並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226座,出水指標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
  除了建設優化管網和污水處理廠,浙江省深諳“三分建、七分管”之道,建立定期核查、抽查、督查和評估制度,推動形成標準化運維機制,明確運維任務、落實運維責任,定期開展“回頭看”,進一步加強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運維,落實落細“污水零直排區”的長效運維管理。
  此外,浙江省將“污水零直排”這一理念拓展延伸至農田尾水、水産養殖等多個領域。
  在農田尾水治理領域,浙江省因地制宜採用“生態溝渠+”治理模式,累計建成氮磷攔截溝402條,總長453公里,覆蓋農田面積28.2萬畝,有效破解稻田退水氮磷治理難題。
  在水産養殖治理領域,浙江省通過“禁、限、轉、治”措施,以規模場自治、散戶連片養殖集中治等形式,實現水産養殖尾水迴圈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在船舶污水治理領域,浙江省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物閉環管理機制,建成各類儲存池(罐)等6221個,配備154艘接收船流動接收,基本實現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全閉環”,油污水“零直排”。
  在醫療污水治理領域,浙江省出臺“醫療污水處理十條”,編制技術要點指引,率先推進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自動化控制和智慧運維,率先完成1400多家醫療機構污水處理專項調查,並同步推進問題整改,醫療污水有效收集和處置率達100%。
  試點先行,以標桿引領帶動整體提升
  讓先進典型引路,以標桿引領帶動整體提升,是浙江省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重要工作方法。自2018年浙江省率先開展城鎮“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以來,通過對一批基礎較好地區的重點培育,以點上示範帶動面上推進,已有一大批縣(市、區)成功探索出了高效管用的治污經驗。
  作為全省首個全域建成“污水零直排區”的縣(市、區),義烏市的水環境持續向好。成績的背後是義烏“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不斷探索創新和持續深入推進。
  近年來,義烏市連續開展了九大源頭治理,實施了城鎮、工業、農村齊頭並進的雨污分流改造,實現了管網全覆蓋、雨污全分流、面源污染全管控、設施運維全常態、河道水質全達標“5個全”目標。同時,積極做好覆蓋全域收集網、暢通污水輸送網、佈局系統處理網、構建體系運維網、激活水系生態網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為解決部分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和處理不均等問題,義烏市按照“城鄉統籌、流域一體”“相對集中、就近處理”的原則,實行全市域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實現廠廠互連互通、科學調度、削峰填谷,形成一體化、網路化、全覆蓋的“九廠一網”污水處理體系,最大限度提升全域污水處理能力。
  除了建設“污水零直排區”縣域樣板,浙江省還注重培育“污水零直排區”標桿鎮(街道)。具體來説,就是以區域排查全面徹底、設計施工規範合理、建設品質紮實可靠、運作維護及時高效為衡量標準,培育打造工作基礎紮實、示範引領作用強的標桿鎮(街道),挖掘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如今,“污水零直排區”縣域、鎮域樣板在浙江省比比皆是。一批實現雨污管網可視化、環境管理智慧化、問題發現精準化的省級重點工業園區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浙江大地不斷涌現。
  數字賦能,為“污水零直排區”注入“智慧因子”
  數字化浪潮奔騰而來,也為“污水零直排區”注入“智慧因子”。
  “你看,融合了各類水質監測數據,我們對全省所有斷面水質現狀有了更加精準的掌握。”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的工作人員一邊展示“浙裏碧水”應用,一邊介紹。這一應用打破了單一的水質目標考核報警機制,根據不同管理對象,建立起多維度的預警規則庫,實現預警規則柔性定制、分類推送、智慧監督。
  “原來我們是按月通報水質考核結果,現在我們通過預設預警的週期和閾值,能夠實現按天預警提醒,預警資訊分類分級推送。”這位工作人員説。
  “浙裏碧水”應用只是浙江數字賦能深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浙江省聚焦水環境智慧感知不足、截污納管監管難等重點難點和問題發現、預測預警、溯源分析等關鍵環節,開發建設集實時感知、預判研判、閉環整改、督察督辦于一體的場景應用,實現全域建設任務動態管理、指揮調度、長效監管。
  如今,一批以數字化改革驅動的智慧治水場景始於浙江、用於浙江。
  在台州市,水質指紋監測溯源技術試點應用,有效破解醫化工業園區污染源複雜水質溯源難題,協助生態環保人員更高效鎖定排污“元兇”;在嘉興市,利用線上水力模型技術,打造智慧污水管網數字孿生整合應用,實現管網現狀動態感知、決策選擇智慧輔助、管網運維精準精細;在杭州市蕭山區,全區地下污水主管網網路地圖繪製完成,對污水量進行測算調配,實現污水處理輸送全天候精準適配和高效運轉;在衢州市衢江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智慧平臺建設運作,實現了全過程數字化監管……
  此外,為更好推進各地、各部門共用數據,浙江城鎮“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也在加緊建設之中。這個系統貫穿排查、建設、運維3個關鍵階段,建成後將實現實時監管、高效運維、問題溯源、監督檢查、綜合評價、績效管理等全過程數字化閉環監管,並通過省、市、縣一體推進,多部門融合應用,極大提升“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數字化管理水準。
  “下一步,浙江省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新‘三五七’目標,深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進一步提質增效、提檔升級、提標擴面,全力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提升良好水生態環境普惠度,為全國治水大局貢獻浙江力量。”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説。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