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態環境部答界面新聞:排污口排查整治將形成一整套技術規範
(界面新聞)

2022-04-04

2022-04-04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22年4月2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邱啟文在回答界面新聞時表示,該部將形成一整套技術規範加強指導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另外還將安排各省、市加大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為下一步全國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發揮借鑒作用。
  2022年1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提出的目標任務是,2023年底前,完成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太湖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和渤海海域排污口整治。
  《實施意見》還明確,到2025年底前,要完成七個流域、近岸海域範圍內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七個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整治;建成法規體系比較完備、技術體系比較科學、管理體系比較高效的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體系。
  邱啟文介紹,從2019年開始,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省市相繼啟動了長江、渤海和黃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目前,已基本摸清了排污口底數。
  其中,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60292個,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個,相比各地及各有關部門此前掌握的數量分別增長了30倍和25倍。同時,黃河的排查整治現在還在進行中,已完成了黃河上游和重要支流大概17000個排污口的排查。
  截至2021年底,長江、渤海排污口監測工作基本完成,溯源任務完成8成以上,一些涉及污水管網混接、錯接、漏接等難點問題的排查整治工作在持續推進。
  “通過這幾年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相關流域、海域的水環境品質改善,有數據作為印證。到2020年底,長江幹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體,2021年持續保持了Ⅱ類,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渤海近岸海域Ⅰ、Ⅱ類水質比例比2018年增加了16.9個百分點。”邱啟文表示。
  排污口排查整治啟動三年來積累了哪些經驗和做法?邱啟文對界面新聞表示,“在試點過程中,我們邊實踐、邊總結、邊規範,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首先,堅持問題導向。把持續改善流域海域的生態環境品質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採取“系統診斷”與“實地檢查”相結合的模式,堅持環境問題在哪,排查力量就投向哪,哪水質差就重點在哪進行排查檢查,使排查整治與環境品質改善緊密掛鉤。
  其次,集中力量攻堅。整個長江流域涉及63個城市,渤海海域也涉及十幾個城市,所以生態環境部採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統籌全系統力量來開展。同時又針對排查的工作計劃、工作任務、時間安排、地域區域、排查人員和排查方式,做到“六個統籌”,並且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作用,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邱啟文介紹,以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為例,因為長江主要幹流和支流涉及11個省份和63個城市,排查整治工作把長江岸線劃分為了1093個排查網格,進行網格化排查,累計組織了4600多人次分3批次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徒步排查每一段岸線,人員徒步里程超過18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跑了4圈半。
  此外,排查方式也多有創新。排查整治工作發揮衛星遙感特別是“無人機、無人船+大數據”的千里眼作用,結合人工實地排查,再加上通過專家核實進行品質控制,形成了“無人機航測、人工徒步排查、專家質控核查”三級排查方式。構建“水-陸-空”一體化的排查模式,從而基本摸清了長江、黃河、渤海這些流域海域的排污口底數。
  生態環境部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加強調查、分析、研究、論證,形成一些技術規範來指導地方。同時,考慮到溯源整治工作量大、難度高的特點,各地都沒有經驗,所以生態環境部幫助各地建設了一百多個整治示範工程。生態環境部還組織做好分階段整治方案,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則來編制方案,為精準科學排查整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原則,與相關部門和地方一道,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排查整治工作紮實有序推進。”邱啟文表示。
  來源:界面新聞  記者:張倩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