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噪聲污染防治法為安寧和諧環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2-01-07 來源:中國人大網,民主與法制網

2022-01-07 來源:中國人大網,民主與法制網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自該法施行之日起,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同時廢止。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噪聲污染防治法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寧和諧環境需求,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為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從制定實施到監督保障 體系化建設不斷完善
  孫佑海認為,與現行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相比,噪聲污染防治法刪除了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的“環境”二字,明確法律所規範的對像是産生噪聲的人的行為,強調需要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人為産生的噪聲污染。
  為了對噪聲污染進行更好的規制,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二條對噪聲和噪聲污染進行明確定義:“本法所稱噪聲,是指在工業生産、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産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本法所稱噪聲污染,是指超過噪聲排放標準或者未依法採取防控措施産生噪聲,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孫佑海表示,噪聲污染防治法擴大了法律適用範圍,針對有些産生噪聲的領域沒有噪聲排放標準的情況,在“超標+擾民”基礎上,將“超過噪聲排放標準或者未依法採取防控措施”産生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界定為噪聲污染,有助於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監管空白以及監管對象不明確問題,有助於形成完善的法律規範體系。
  此外,孫佑海還認為,噪聲污染防治法對噪聲污染和振動防治過程中,對不同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定,有助於形成完善的法律實施體系;對監督管理方式進行修訂,明確罰款幅度範圍、相關處罰手段,有助於形成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對噪聲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以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協助職責,有助於形成完善的法治保障體系。
  強化源頭防控 形成立體化治污新格局
  源頭防控是噪聲污染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噪聲污染防治法遵循加強源頭防控原則,要求發揮規劃、産品噪聲限值及振動控制在噪聲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條明確,有關部門對可能産生噪聲污染的工業設備、施工機械、機動車、鐵路機車車輛、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民用航空器、機動船舶、電氣電子産品、建築附屬設備等産品,根據聲環境保護的要求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在其技術規範或者産品品質標準中規定噪聲限值。孫佑海認為,這有利於從源頭上防治噪聲污染。
  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聲環境品質標準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以及相關的環境振動控制標準,並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尚未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可以制定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對已經制定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可以制定嚴於國家噪聲排放標準的地方噪聲排放標準。孫佑海表示,這進一步考慮了污染防治的層級性和手段選擇的合理性,有助於形成立體化的污染治理格局。
  推動多元共治 優化噪聲糾紛處理方式
  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十條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噪聲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工作,增強公眾噪聲污染防治意識,引導公眾依法參與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新聞媒體應當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對違反噪聲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國家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公共場所管理者、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人、志願者等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知識的宣傳。
  “將不同主體均納入法律規制範圍,有助於推動形成多元共治的污染防治新格局。”孫佑海説。
  同時,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六條規定了糾紛的解決方式。其中,明確“國家鼓勵排放噪聲的單位、個人和公共場所管理者與受到噪聲侵害的單位和個人友好協商,通過調整生産經營時間、施工作業時間,採取減少振動、降低噪聲措施,支付補償金、異地安置等方式,妥善解決噪聲糾紛”。孫佑海表示,這有利於通過多元手段化解有關主體之間因排放噪聲發生的糾紛。
  強化分類管控 增強法律可操作性
  孫佑海介紹,噪聲污染根據噪聲源的特點,主要分為工業噪聲污染、建築施工噪聲污染、交通運輸噪聲污染以及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噪聲污染防治法分類加強各類噪聲污染防治,進一步細化規定,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對於防治工業噪聲污染,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增進排污許可管理並規定了無證排放的處罰措施;對於建築施工噪聲污染,噪聲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噪聲污染防治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制定落實噪聲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內容;對於交通運輸噪聲污染,噪聲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公路養護管理單位、城市道路養護維修單位對公路、城市道路的維護和保養義務;對於社會生活噪聲污染,噪聲污染防治法加強新型噪聲源管控,將廣場舞、機動車“炸街”擾民等問題列入依法管控範圍,及時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安寧生活和健康的訴求。
  需關注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
  孫佑海表示,噪聲污染防治法的施行必將對防治噪聲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法律施行過程中,需要解決噪聲污染取證難和部門許可權劃分難等重點問題。
  “與其他污染源排污後污染物濃度容易長期殘留累積不同,噪聲污染具有暫態性。噪聲源一旦停止發生,噪聲便暫態消除。”孫佑海説,這使得噪聲污染取證相對困難,要引起重視。
  半夜裝運施工垃圾,屬於建築施工噪聲,還是交通運輸噪聲?這些問題在法律實施中也需要進一步明確。“工業、交通、社會生活等噪聲的監管涉及環保、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對噪聲的管理許可權化分有待進一步明確。”孫佑海説。
  孫佑海還建議,完善與噪聲污染防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管控標準,並以噪聲污染防治法實施為引領,制定國家和地方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以及主要指標,推動開展噪聲違法行為專項整治。
  來源:中國人大網,民主與法制網(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