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海口五源河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五源河發源於羊山濕地,始於海口市永興鎮,流經海秀鎮、長流鎮等,最後流入瓊州海峽。

  突出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加劇,水體受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影響,水質持續惡化;植被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退,濕地面積不斷減少;同時,河道被嚴重侵佔,淤積嚴重,遇暴雨洪水時沿岸低窪處內澇嚴重。

  主要做法:一是創新整治思路,強化三水統籌。201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護,多部門聯合開展五源河河道污染排查整治,實施一系列控源截污、清淤疏浚以及岸坡整治等工程,融入河流濕地水生態修復理念,改善五源河水生態環境品質,做到功能與美觀相統一。二是遵循自然規律,科學合理設計。完善海口西部片區河網佈局,減少河道外源污染,保障區域防洪排澇。優化水資源配置,支援和服務西海岸南片區開發建設。構建“庫塘—河流—近海海岸”複合生態系統,優化設計河心沙洲、深潭、淺灘、生態樹島等單元結構,並將其佈置在河道內不同地方,共同作用於河流的水流形態變化,完善五源河的水生態功能。三是引江入河,暢通城市水系。實施南渡江引水工程,貫通城市水系,將南渡江水從東山泵站經29公里管道引入永莊水庫,為五源河流域補充生態景觀用水,五源河流域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河段恢復自然水景,形成西海岸開發區和美舍河東西呼應的一條景觀河流。同時融入建設中的五源河文化體育主題公園和五源河森林公園,從長流鎮鎮海村入海,形成水迴圈。四是充分發揮本土優勢,實現生物多樣性。將海南當地紅樹林品種作為五源河入海口生態修復主要植物,根據潮汐條件以及不同紅樹的生活習性,形成不同的紅樹種植模式。採用火山岩拋石實施自然岸線修復,重建河道內“深潭-淺灘-沙洲”系統。在原生植物資源基礎上,將自然植物群落營造與動物、微生物的生存需求相結合,實現植物群落種植。採用海綿綠地設計,結合岸坡地形和樹池洼地,通過邊緣拋石(火山岩)及週邊植物(空心菜)種植,充分凈化水質。設置枯木、昆蟲旅館、生物塔、青蛙塘、蜻蜓塘等濕地景觀,實現生物多樣性。五源河濕地公園內分佈有野生維管束植物96科318屬427種,野生脊椎動物25目66科154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栗喉蜂虎、紅原雞、褐翅鴉鵑、豹貓等多達10余種。

  治理成效:經過綜合整治,五源河水環境品質明顯好轉,五源河出海口水質達到Ⅲ類。濕地公園內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栗喉蜂虎、紅原雞等10余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此安家,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和野生稻也在此落腳。曾經幾近乾涸的臭水溝已經建設成為河流蜿蜒蛇行、河岸生機盎然、魚兒暢遊、百鳥爭鳴的美麗河流生態樣板。

  經驗啟示:海口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理念,將五源河整治從傳統的以清淤疏浚、護岸防洪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方式,轉變為河流水環境改善與防洪排澇、截污控源、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提升兼顧的多元化綜合治理模式,可為熱帶城市入海河流保護修復提供借鑒。

五源河下游段橋頭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段橋頭整治後
五源河岸坡整治前 五源河岸坡整治後
五源河下游段綜合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段綜合整治後

五源河河段1.6公里處水浮蓮整治前 五源河河段1.6公里處水浮蓮整治後
五源河下游濕地保護區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濕地保護區整治後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岸線整治前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岸線整治後
五源河出海口整治前 五源河出海口整治後
視頻資料:海口五源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