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蘇州吳淞江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吳淞江源於蘇州、橫穿蘇滬,是古時長江最後一道支流、“太湖三江”行洪主幹、長三角相融互通的航運樞紐和黃金水道,在蘇州市境內全長56.8公里,流域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

  突出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迅速崛起,流域內大量集中排污、河濱生態空間侵佔、水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造成吳淞江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幹流水質惡化為劣Ⅴ類,支流支浜黑臭水體頻現,生態水量難以保障,“江南名魚”松江鱸幾近消失。
  主要做法:一是創新引領,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蘇州市委書記擔任市級河長,建立水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五辦合一”破解“九龍治水”難題。先後編制印發《吳淞江一河一策行動計劃》《蘇州市生態河湖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實施吳淞江流域水環境資源區域補償,形成齊抓共管格局。創新推行基層河長履職“六步法”“九查看”“紅黑榜”,結合“城市大腦”“智水蘇州”加密建設“電子巡河”水質監測網,建立“二級響應、三級聯動”執法機制,有效守護了吳淞江安瀾。二是疏堵結合,推動綠色轉型發展。通過淘汰“散亂污”和低效産能企業、壓縮化工園區、勸退沿江項目,騰退2.2萬畝空間用於産業迭代升級,解決流域資源環境過載難題。設立15億元技改基金用於企業廢水減排技改綜合獎補,創新實施環保執法“五個一律”、工業生態“數字管理”、企業環保信用“五色榜”,精準實施信貸、電水價差別化政策。2021年,全市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到54%,萬元GDP工業廢水排放量較2011年下降90%。三是減排擴容,強化水陸統籌治理。建立一千條支流支浜排污口“一口一檔”,完成雨污管網普查和綜合管線管理“一張圖”,投入24.5億元實施商戶企業雨污分流改造、雨污混接點和缺陷管網修復、管網疏浚養護,投入30億元完成污水處理廠互聯互通和擴容改造。完成近500家企業源頭節水和中水回用改造,沿岸建成雨水調蓄池和尾水人工濕地用於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和生態補水。四是生態優先,促進岸線自然恢復。成立吳淞江沿線整治行動領導小組,拆除清理侵佔河湖藍線違法建築和墾種面積超122萬平方米,取締非法碼頭166家,完成碼頭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實施“見縫插綠”生態復綠行動,將騰退土地、閒置地塊恢復為濕地,構建“天-空-地”三位一體濕地監管體系,建成市級以上濕地公園21個、沿江生態公園568公頃、生態廊道194.6公里,真正還綠于江、還江於民。五是流域聯動,推動水岸共治共用。蘇滬交界區縣成立“攻堅克難”聯合行動支部,共同解決非法採砂、岸線佔用、流竄排污等跨界難題。協同實施吳淞江整治重大工程,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形成跨界河湖治理“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雙贏格局。
  治理成效:與2008年相比,吳淞江2021年出境斷面趙屯水質由劣Ⅴ類改善為Ⅲ類,且已連續三年達到優良,氨氮、化學需氧量指標濃度分別下降88.7%、50.8%。趙屯站水位達到生態水位目標要求,自然岸線率提升至40%,水芹、茨菰等土著“水八仙”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水葫蘆、鳳眼蓮等入侵物種得到有效控制。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領角鸮,省級保護鳥類白鷺、池鷺、白頭鵯,文人墨客“莼鱸之思”的松江鱸再現吳淞江。2021年,蘇州市吳淞江流域以全市8.8%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市36.9%的地區生産總值和41%的工業總産值,真正實現了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蝶變升級。
  經驗啟示:吳淞江以“生態廊道”賦能“黃金水道”,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生態環境支撐。吳淞江的治水實踐,詮釋了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化的可行路徑,映照了長三角生態環境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共保、共治、共用”的未來圖景,為平原水網地區跨界河道治理和流域高品質發展探索出新路徑。
吳淞江岸線-整治前 吳淞江岸線-整治後
吳淞江沿岸碼頭-整治前 吳淞江沿岸碼頭-整治後昆山
吳淞江生態廊道-整治前 吳淞江生態廊道-整治後
支流欄杆橋江-整治前 支流欄杆橋江-整治後
支流順陳路新開河-整治前 支流順陳路新開河-整治後
支流新塘江三家路北-整治前 支流新塘江三家路北-整治後
吳淞江支流東景王浜生態修復前 吳淞江支流東景王浜生態修復後
吳淞江沿岸千燈污水處理廠擴建前 吳淞江沿岸千燈污水處理廠擴建後
吳淞江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前 吳淞江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後
吳淞江園區段支流整治前 吳淞江園區段支流整治後
現狀-吳淞江

視頻資料:江蘇蘇州吳淞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