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青島李村河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李村河發源於青島市李滄區的石門山麓,長約20公里。跨越市北、李滄、嶗山三區,是一條典型的城市內河,也是一條丘陵地帶獨流入海河流。

  突出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伴隨城市化快速發展,李村河地表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弱化,河流自然徑流越來越少,流淌的基本都是雨污混排的超標水甚至黑臭水。到“十三五”初期,河流中、下游多個河段水體黑臭,水質理化指標嚴重超標,嚴重影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發展。
  主要做法:2018年起,青島市連續3年高強度大投入,把李村河治理作為重點治水任務來抓,堅持依法治水、科學治水、長效治水,有效破解了李村河“無穩定源水”“有水就黑臭”的難題。一是堅持污水資源化再利用,“水陸”結合,破解城市河道無自然徑流難題。陸域方面大力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對流域內老舊小區、公園綠地、雨污管網等190個項目實施海綿改造,不斷恢復地表土壤的水源涵養功能;水域方面集中建設中水回補管網和動力系統,通過污水處理廠中水補充穩定水源。二是堅持多點佈局,“點線面”結合,破解丘陵地帶入海河流無法自然補水難題。在中上游新建、擴容兩座污水處理廠,實現自上而下補水,通過多點佈局、生態耦聯、梯級利用方式,設置再生水補水點12個,日補水能力達到34.6萬噸/日,有效破解李村河無源頭水的難題,“季節河流”實現“全年蓄水”。三是堅持污水處理廠提標與補水配套設施同謀劃,“取水”“用水”結合,確保補水水質與河流功能相匹配。處理規模30萬噸/日的李村河污水處理廠已整體提標到地表水準Ⅳ類,其他沿線污水處理廠逐步開展提標改造。沿河規劃建設多處城市雜用取水點,讓中水廣泛用於流域範圍內的市政綠化、道路抑塵等,中水補水的外延效益不斷擴大。四是堅持“美”字當先,水質與顏值結合,打造濱河親水長廊。完成李村百年大集的搬遷,河道治理過程中著重打造城市與人的互動空間,沿河建設包括李村河濱河公園、李村河黨建生態主題公園、李村河木棧道在內的30處共2萬平方米休閒娛樂場所,河道內建立了慈姑、花葉蘆竹等凈化水質能力強的水生植被群落,岸邊植被超過50余種。五是堅持建設與運作並重,李村河治污模式更加抗“打”。印發青島市李村河流域長效生態補水實施方案,建立李村河流域生態補水長效機制,補水資金由市、區兩級財政按1:1比例分擔,為長效化、高標準生態補水提供了有效保障。編制青島市李村河流域“廠網河”一體化工作方案(試行),實現“網網”聯動和“廠網”協動,動態調整補水量、細化污水出水指標,保證補水與水質改善相向而行。
  治理成效: 經過全方位綜合整治,李村河實現了從城市“黑臭水體”向“美麗河湖”的華麗轉身。李村河入海口國控斷面水質已由2018年前的劣V類,轉變為2020年至今的Ⅲ類,昔日的“黑臭水溝”,已蝶變成“一條碧帶”;通過再生水補“源”,全流域補水能力提升至34.6萬噸/日,昔日的季節性河流,已是四季流水潺潺;水生生物恢復至350余種,平均植被覆蓋度超過70%,2022年自然岸線率較2012年提升22.4%,河內魚翔淺底、河岸綠樹蔥蔥已成為李村河今天的模樣;河岸兩側已打造集休閒健身、生態調節、商務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河綠色商住廊道,成為獨具濱河特色的網紅打卡地。
  經驗啟示:李村河治理的成功,始於問題導向、控源截污,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成于再生水迴圈利用創造的生態徑流,同時在生態保護修復的賦能下,有效破解城市內無源之水的治理難題,可為北方地區入海河流治理提供借鑒。

李村河李村大集整治前

李村河李村大集整治後

李村河觀嶗路整治前

李村河觀嶗路整治後
   

李村河青銀高速整治前

李村河青銀高速整治後

李村河王家下河整治前

李村河王家下河整治後
 

李村河蘇家下河整治前

李村河蘇家下河整治後

李村河棗山路整治前

李村河棗山路整治後

李村河濱河路治理前

李村河濱河路治理後

李村河向陽路整治前

李村河向陽路整治後

 

李村河青龍橋整治前

 李村河青龍橋整治後

李村河東川路橋整治前

 李村河東川路橋整治後

李村河濕地植被豐茂

李村河水清岸美

李村河夜色靜謐

視頻資料:青島李村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