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嘉興南湖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4-03-0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南湖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湖體南北長,東西狹,水面面積0.5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平均水深3.05米,是海鹽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條河流的起點、終點交匯處。

  突出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南湖沿岸管網雨污分流不到位,岸邊生活污染源不斷入湖;區域內河網密集,航運發達,航行擾動使原本渾濁的水體濁度更高,不利於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南湖四週地勢低平,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體流動性極差,易加劇污染物積累。長期以來,南湖水體渾濁、感觀差、總磷不達標、生物多樣性欠缺,再加上湖區面積小,南湖基本失去了湖泊的生態調節功能。

  主要做法:為提升南湖水質,全方位構建南湖新生態,2016年嘉興市通過《嘉興市南湖保護條例》,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全市工業企業污水全入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養殖業治理等工作的基礎上,2018年開始,結合老舊小區搬遷、改造,對南湖周邊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實現清污分流,南湖水質逐步提升,除總磷仍為湖庫Ⅴ類外,其他指標能達到Ⅲ類,但水生態仍較為脆弱。2020年,嘉興市投資2.68億元開展南湖水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探索採用“先水養草,後草養水”的生態修復方式,通過源頭削減、生態補水、內源清除、原位凈化等多措並舉,系統解決水體渾濁、水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形成環湖連通綠廊,實現南湖湖區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和自然良性迴圈。一是先水養草實現入水降濁提質。充分考慮南湖“水系通、換水時間短、水質渾濁、積淤厚、生態系統弱”現狀,構建水動力模型和水質模型,模擬測算南湖換水週期和水質變化趨勢。通過測算,在南湖建設6處入湖控水設施,通過建設攔河閘壩,對進入南湖主湖區的水進行過濾降濁,全面提高水體透明度。在此基礎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為水草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二是後草養水實現水域自凈體系。根據水質特點,陸續在南湖拋投多種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樂藻等耐污能力強,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礎條件;刺苦草、馬來眼子菜等作為優勢種,進一步助力凈化水體。同時,考慮到生物多樣性,選取了矮生苦草、微齒眼子菜等伴生種,並投放5.6噸底棲動物螺、貝、蚌等水生動物,實現水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三是數字賦能實現水環境長效監管。持續推進水生態治理能力向主動精細、現代高效轉變。基於大數據平臺、地理空間庫、物聯網技術,整合南湖水域及匯流水域、水環境品質監測、水文鋼壩實施監控等數據,構建一張圖的水務綜合資訊可視化平臺,實現對南湖水質、水文的實時監測,精確跟蹤水質數據,預測變化趨勢,及時預警防範,確保南湖水質的長期穩定。

  治理成效:目前南湖水質達到湖庫Ⅲ類水準,湖區沉水植物覆蓋率達到25%,修復面積已達14.8萬平方米,佔水域面積的28.5%,透明度達到0.8米以上,較治理前的20釐米提升至30釐米。恢復湖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創造水面綠意點綴、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邊”三者協調的優美景觀。

  經驗啟示:南湖美麗河湖建設通過外源截污、水量調控、內源清污、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湖區水體流速和更新速率,構建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有效破解了水體流動性差、生態系統退化導致的水污染問題,可為平原水網地區湖泊保護修復提供借鑒。

紅船點位治理前 紅船點位治理後
端午祭壇治理前 端午祭壇治理後
南湖湖區治理前 南湖湖區治理後
湖心島治理前 湖心島治理後
壕股塔治理前 壕股塔治理後
文星橋治理前 文星橋治理後
七一廣場治理前 七一廣場治理後
蔣水塘岔口治理前 蔣水塘岔口治理後
成功堤航拍,左側治理前,右側試驗區 南湖成功堤點位水生植物恢復良好
工前工後對比
南湖現狀全貌(秋季)
南湖現狀全貌(冬季)

視頻資料:嘉興南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