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渠

2025-10-11

2025-10-11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渠
  靈渠,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建於西元前214年,是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全長36.4公里,連接湘江與漓江,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作為中國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渠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水利風景區、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突出問題
  本世紀以來,受兩岸人口密度大、生産活動繁雜、治理設施不配套等因素影響,靈渠水量逐漸減少,通航條件基本喪失,局部水質惡化至劣Ⅴ類,岸帶遭受侵佔,水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
浮石堰改造前                浮石堰改造後
  主要做法
  桂林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將靈渠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通過創新靈渠生態修復治理模式,開闢靈渠人文與生態融合新路徑,將靈渠打造為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是科學規劃,依法治渠。編制印發《靈渠保護規劃》《靈渠保護管理規劃》等文件,指導靈渠有序保護與開發。制定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以立法護航生態保護。創新設立興安縣公安局生態環境保護大隊和興安縣人民法院生態環境巡迴法庭,推動靈渠保護、開發、提升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
  二是突出重點,精準控源。強化截污治污,清理整治“小、散、亂、污”企業,關停整治中高污染企業,建設礦粉産業園和綠色礦山標準化採石場,消除米石、礦粉企業對靈渠流域的污染。加強生活污染治理,靈渠流域新建城鎮雨污分流管網38.96公里、檢修維護管網143公里,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7套。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流域內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在興安縣範圍內實施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10萬畝。持續推進改廁、改廚、改圈“三改”工作,興安縣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
  三是優化格局,文水融合。以靈渠為生態主軸,構建“一渠三區一核”空間格局,保障靈渠流域的系統保護與修復。投資1.29億元開展生態修復,修復堤岸16.9公里,生態修復面積69.86公頃。投資5億元開展天平壩、鏵嘴、陡門等渠道修繕,治理河段46.4公里,新建生態護岸60余公里。開展靈渠及支流水系生態環境恢復工程,逐步恢復靈渠及支流河道生態功能。
  四是全域聯動,保障流量。制定實施靈渠生態流量保障方案,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投資2.4億元實施補水工程,每年枯水期從上桂峽水庫向靈渠南渠補水4800萬立方米,確保靈渠水量充沛。
  五是打造特色,傳承文化。創建秦風田園綜合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恢復陡門等歷史景觀,組建靈渠博物院,挖掘靈渠文化資源,打造“十里湘漓圖”的秦漢文化特色小鎮,形成靈渠文化旅遊示範帶。
靈渠綜合治理前                靈渠綜合治理後
  治理成效
  通過科學規劃和系統治理,靈渠實現了“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願景,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的綠色發展之路。2020年以來,靈渠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靈渠橋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Ⅱ類。靈渠水量充沛,流量穩定在5立方米/秒,南渠12.5公里河段全年恢復通航。靈渠自然岸線率達98%以上,水葫蘆等外來入侵物種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擁有長江和珠江水系中魚類幾十種,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接待遊客超900萬人,旅遊消費達110億元。2023年8月,靈渠成功入選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發佈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10月,桂林市獲2026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11月,桂林市受邀參加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分享靈渠可持續發展歷程。
靈渠秋色
  經驗啟示
  桂林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殷切囑託,開闢靈渠人文與生態融合新路徑,在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取得平衡,對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為我國古運河生態環境治理和高品質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借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