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河南省信陽市南灣水庫
南灣水庫又稱“南灣湖”,地處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水域面積75平方公里,總庫容13.55億立方米,兼具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等多種功能,素有“中原第一湖”的美譽,是信陽人民的母親湖,承擔著近70萬信陽人民的飲用水供給任務。
突出問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庫周邊畜禽養殖、茶園種植、城鄉居民生活污染日益嚴重,主要入庫河流水質下降至劣Ⅴ類,庫區水質下降,局部水域呈現富營養化趨勢,城鄉居民飲水安全面臨挑戰。
南灣水庫上游環境整治前 南灣水庫上游環境整治後
主要做法
一是堅持依法治污,建立長效保護機制。2010年,河南省頒布保護水源地的地方性法規《河南省信陽南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信陽市人民政府依法開展南灣水庫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出臺《信陽市南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管理辦法》,成立南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上下聯動、層層落實的水源地綜合保護格局;成立南灣水庫水利綜合執法大隊、南灣水庫飲用水水源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指揮部,構建南灣水庫水質監測網路,面向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水源保護宣教活動,使保護“母親湖”成為全民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是強化系統治理,實施流域水陸共治。堅持“嚴格環境準入強監管、陸域污染防治控源頭、水域生態保護系統治”的治理思路,累計投資近18億元,統籌實施流域系統治理。拆除畜禽養殖戶400余家、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8座、一體化污水處理站25座、實施農村改廁16074戶、建成萬畝有機綠色茶園,分別新增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削減量782噸/年、35噸/年、72噸/年、10噸/年。清理網箱養殖10余畝、實施“保水漁業”,平衡庫區水生態系統、控制水體富營養化水準。修建生態廊道約6公里、建設水源涵養林約600公頃、實施森林撫育、封山育林、水源地規範化建設等,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升水源涵養功能。開展南灣水庫健康評估、水生態環境調查、水生生物多樣性及水生態評價研究,科學修復庫區水生態系統。
南灣水庫礦山開採治理前 南灣水庫礦山開採治理後
三是倚“綠”生“金”,實現發展綠色轉型。實施南灣水庫“保水漁業”生態模式,每年投入500余萬元用於投放濾食性魚類,提升水質的同時保障“南灣魚”産品供給,近三年産值9200余萬元;建成千畝生態有機茶園,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引導綠肥科學種植,降低茶園面源污染,以綠色有機“信陽毛尖”錨定茶葉市場新高地,2023年品牌價值達79.84億元。“南灣魚”享譽中原,“信陽毛尖”名揚海內外,以“夢幻山水,林海茶鄉”為主題的南灣生態文旅業蓬勃發展,南灣水庫知名度、市場吸引力、輻射帶動力顯著提升。
南灣水庫周邊違建拆除中 南灣水庫周邊違建拆除後
治理成效
南灣水庫近10年蓄水位穩定高於88.12米,蓄水量達16億立方米。2021以來,水庫下游浉河平橋控制斷面月生態水量保障率達到目標要求。飲用水源地取水口國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Ⅲ類,主要入庫河流水質顯著改善。近三年水庫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年均值分別為35.5、36.2、32.5,穩定保持中營養狀態,未發生水華。水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外來物種入侵得到有效控制,水庫目前擁有燈芯草、芡實等水生植物54種,南灣花鰱等魚類38種,2016年調查結果顯示,魚類等水生動物物種數較十年前增長62.2%,野生動植物種群豐富,小靈貓、黃嘴白鷺等國家級保護動物頻現。水庫岸線曲折延綿,自然岸線率達90%以上。
水之大美,南灣一湖
經驗啟示
信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總結“依法治污、長效保護,水陸共治、系統治理、倚‘綠’生‘金’、綠色轉型”經驗做法,以生態保護之“變”謀綠色發展之“勢”,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可為水源保護區統籌保護與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