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黃河(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段)
黃河(銀川段)全長83.8公里,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防洪排水和水資源利用的關鍵地帶,是黃河的重要生態節點。
突出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增加、城市擴展,黃河(銀川段)由於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濕地嚴重萎縮、水生態受損、水資源短缺,入黃溝道水質為劣Ⅴ類,嚴重影響沿岸居民日常生活。水資源有效利用系統性薄弱、水污染治理措施全局性薄弱、水生態保護修復基礎性薄弱,資源型與水質型缺水問題突出,“用水難、治水難、護水難”嚴重制約流域高品質發展。
排污口整治前 排污口整治後
主要做法
近年來,銀川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示範市為目標,聚焦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堅持再生水資源化的“用水”思路,源頭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治水”思路,河湖共治、流域共建共用的“護水”思路,穩步推進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一是“精打細算”,在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上出新招。以再生水迴圈利用破題,有效置換黃河水。建成2座再生水廠,再生水規模已達42萬噸/天。建成用水權確權交易監管二級平臺,精準核定農業、工業、養殖業用水權,引導水資源向價值“高處”流。強化用水剛性約束,修訂《銀川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統籌各類水資源配置,累計節水超2000萬方。
二是河湖共治,在全面提升流域水生態環境上出硬招。“截污水、控排口、治支流”,保障黃河干流水質。完成5座污水廠提標改造,工業園區嚴格落實污水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對277個幹流排污口溯源監測,實施“一口一策”分類整治,統一編碼、歸口管理,整治率已達100%。“消黑臭、控面源、增生態”,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完成流域內9條共30.5公里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8%。累計投入濕地保護資金近40億元,修復七子連湖等10余個重要濕地,串聯形成人民群眾親水打卡點。
三是“以水定産”,在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出實招。以水權改革、排污權改革、碳排放權改革為契機,為黃河(銀川段)生態健康拓展容量。建立與水資源稟賦相適應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大力發展“三都五基地”,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以綠色低碳發展呵護黃河生態名片。
濕地公園修復前 濕地公園修復後
治理成效
數十年接續努力,黃河(銀川段)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風景線。
一是創新開展再生水迴圈利用,有效破解水資源制約瓶頸。銀川市先後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9個區域再生水迴圈利用試點城市名單和全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名單,完成全國首筆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謀劃實施銀川市第二、第四污水處理廠片區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等項目,配套出臺《銀川市再生水置換收儲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形成以用水權改革為支撐,貫通了再生水—黃河水—産業用水的工程和政策路徑,推動水資源優化配置並持續向水效高地流轉。
二是治水促發展,流域實現綠色轉型。河湖共治夯實了産業轉型升級基礎,有力助推了流域經濟綠色發展。銀川2022年GDP較2013年增長115.4%,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8.3%、40.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5,實現節水綠色發展。
黃河(銀川段)生態環境與城市融合
經驗啟示
銀川市堅持問題導向,以再生水迴圈利用破題,堅持實踐了“三水統籌”這一綠色可持續方案,走出了治水用水的新路子。同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協同共治,構建“一河連多湖、多湖連溝道、河湖相貫通”的美麗河湖流域格局,真正實現美麗河湖人民建,美麗河湖為人民。銀川作為西北地區沿黃城市群核心城市,其水污染治理及美麗河湖建設進程具有區域性、代表性,可為西北缺水地區統籌水資源保障與水環境治理提供經驗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