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尼洋河

2025-08-2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5-08-21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尼洋河
  尼洋河又稱“娘曲”,藏語意為“神女的眼淚”。河流全長307.5公里,年徑流量22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5459平方公里,是工布地區的母親河。
  突出問題
  尼洋河流域生態環境總體較好,但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生態環境脆弱敏感,農村面源污染較為突出,流域記憶體在河灘林草面積萎縮、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冰川退縮、草場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生態修復前                生態修復後
  主要做法
  一是構建多元齊抓共治新格局。林芝市立足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決策部署,著眼于全流域系統治理,加強水利、生態環境、住建、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動機制。建立市委書記、市長雙總河長制度,拓展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聯動協作制。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形成覆蓋面較廣的生態保護綜合補償體系。“十三五”期間,累計兌現生態崗位資金3.53億元。建立和完善部門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治水長效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治水體系,倡導聯動治水、全民參與,形成了聯合共治的新局面。
 
植被恢復前                植被恢復後
  二是治水“組合拳”標本兼治。水資源方面,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林芝市打出保護、治理、修復、安全保障“組合拳”。優化城鄉供水格局;切實加快城市備用水源建設,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全面落實《西藏自治區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制定了《尼洋河生態流量(水量)保障實施方案》。水環境方面,建成尼洋河綜合治理與保護工程,流域內各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道綜合治理長度共計45.29公里,新建護岸總長32.74公里,加固堤防1.61公里,新建排洪渠0.69公里。水生態方面,積極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實施,加強河湖生態修復和保護。自2016年以來,投入完成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各類生態安全屏障項目110個,落實資金10.5億元。2018-2023年,共計放流各類魚苗91.2萬尾,新增人工造林面積27.8萬餘畝,治理沙化土地19.3萬餘畝,撫育森林41萬餘畝、整治草場濕地1200畝。嚴格按照《河道管理條例》編制採砂規劃,減輕人類活動對河流核心區環境的影響。
 
生態修復前                生態修復後
  治理成效
  林芝市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推進尼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經過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及日常維護的“組合拳”治理,有效改善了尼洋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現狀,國控斷面水質穩定維持在Ⅱ類。實現重要江河水功能區達標。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魚類資源增至2目4科10屬,包括異齒裂腹魚、拉薩裂腹魚、尖裸鯉、黑斑原鮡等多種保護魚類和特有魚種。林芝市巴宜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雙稱號。此外,林芝市還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十三五”期間,11.43萬人次通過生態崗位受益,年每人平均增收3500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高原桃花節
  經驗啟示
  林芝市按照“建立管護機構、明確管護責任、落實管護經費、統一管護標準、嚴格管護考核”的要求,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治水體系,倡導聯動治水、全民參與,為尼洋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可為高原地區生態敏感水體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