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

2025-07-25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2025-07-25 來源:水生態環境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範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
  怒江州獨龍江是位於雲南西北部邊陲之地的跨國界河流,怒江州境內河長91公里,流經著名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地,是我國原始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也孕育了古老封閉、人口較少的“太古之民”獨龍族。
  突出問題
  近年來,流域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加劇,私挖亂採河道砂石、侵佔河道、擠佔岸線空間等現象時有發生。流域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能力滯後,生活垃圾未有效處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加重原生態河流保護壓力,流域綜合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脫貧前的獨龍江鄉                                        脫貧後的獨龍江鄉
  主要做法
  怒江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美”賦能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美”,走深走實走好一條民族地區人水和諧、生態宜居的綠色發展之路。
  一是加強法治建設,構建嚴密法規制度體系。頒佈施行《獨龍江保護管理條例》《獨龍江生態保護規劃》,推動獨龍江保護邁上法治軌道。實施《獨龍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劃定岸線功能區13個,明確人類活動正、負面清單。設立州、縣、鄉、村四級河長工作責任制,加強日常監管,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持續強化依法治水。
  二是紮實開展獨龍江保護治理和生態修復。建成河道生態堤防及護坡5公里,修復整治工程建設遺留痕跡1處,取締流域內非法採砂點2處,完成綠化美化1832.34畝,義務植樹1.68萬株,大力推行“以電代柴”,推動獨龍江鄉1142戶農戶使用電器炊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成鄉鎮及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7座,沿江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是統籌鄉村振興與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保生態、興産業、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打造美麗鄉村,建成綠色遊憩走廊2公里、衛生公廁93個,清理陳年水溝85公里,打造美麗庭院示範戶637戶,江畔村莊更加宜居宜人。著力培育綠色生態産業,以“不砍樹、不擴田”為原則,在獨龍江鄉5個行政村推廣種植林下草果8.5萬畝以上,帶動果農每人平均增收3400元,使草果成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有力推動産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實現“兩山”轉化和流域可持續發展。
  四是推進共建共治共用的全民治理模式。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傳承好獨龍族民族傳統生態文化以及“人與水相親,水與人相依”的人水和諧共生理念。將河流保護管理納入村規民約,獨龍族群眾自發推選河道管理員並開展常態化巡河。持續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克勞洛”鄉愁部落                                       “克勞洛”鄉愁部落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前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後
  治理成效
  獨龍江流域生態環境優美,水質常年保持Ⅱ類及以上,每年向伊洛瓦底江注入約54.8億立方米的優質水資源。流域生物多樣性趨勢向好,以獨龍裂腹魚為代表的特有魚類分佈範圍擴大、魚類資源增加,鳳頭䴙䴘回歸獨龍江畔。森林覆蓋率從2007年的89%增長到2024年的93%。農村污水治理率從0%增長到90%以上。積極探索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産業優勢的機制和途徑,林下特色種植養殖業和生態旅遊業獲得較大發展。獨龍江畔“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為美麗獨龍江增添新景。2018年,獨龍族群眾實現了整族脫貧,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1255元增長到2023年的1.8萬元,實現“一躍千年”。貢山縣獲得生態環境部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
流動的翡翠“獨龍秘境”
  經驗啟示
  怒江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的綠色發展思路,通過立法網,推進良法善治;定規劃,明確生態修復方向;促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振興;抓共治,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化作每一個獨龍族同胞的自覺行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産業發展共生共贏的新局面,可為民族文化獨特、原生生境良好、資源稟賦豐富的流域保護提供借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