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2016環境日特刊創新篇:創新,推動環境品質提升

2016-06-06

2016-06-0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中國環境報記者 李軍

  創新的口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響亮。創新的步伐,從來沒有如今天這般鏗鏘。

  黨的十八大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創新,舉措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何讓頂層設計落地?唯有改革創新。以改革補短板,以創新謀發展。

  長期以來,對於環保領域很多“老大難”問題,一些地方或因循守舊不善創新,或瞻前顧後不願創新,或畏葸不前不敢創新。俗話説,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不能勇於實踐,永遠與創新無緣。創新驅動發展,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創新首先體現在思想觀念上。由總量控制到品質改善,更加注重群眾的獲得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新導向,是重要的環境管理理念和戰略的轉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2015年,環境保護部黨組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了系列創新大討論,在環保系統自上而下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提高能力,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提出務實管用的辦法解決問題,是創新的根本要求。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推動綠色發展,制度改革是動力,機制創新是保證。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發展空間佈局。經過一年的試點試用、地方和專家反饋、技術論證,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並在內蒙古等地開展試點,江蘇省更是在全國率先完成生態紅線劃定。全國絕大部分省(區、市)將這項工作列入省級政府任務。

  深化環評制度改革,完善環境預防體系。環境保護部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讓環評回歸本質,真正發揮源頭預防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動規劃環評落地;先後啟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戰略環評。指導江蘇省連雲港市組織開展戰略環評試點,探索區域污染物行業排放總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建設項目的事中事後控制。

  改革環境監測體制,強化品質監測管理。出臺《國家生態環境品質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關於支援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開展上收大氣國家直管監測站試點,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向公眾發佈實時空氣品質監測數據,開展第三方託管運營等試點探索,取得積極成效。

  改革監管方式,傳導環保壓力。中央環保督察在河北試點,從督企到督政,推動黨政同責落地生根。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為目的的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在過去一年備受矚目,環境保護部對33個市(區)開展環境保護綜合督查,公開約談15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各地對163個市開展綜合督查,對31個市進行約談、176個問題掛牌督辦,不僅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而且把環境保護的責任壓力層層落實、傳遞下去。對約談及掛牌督辦整改情況進行開放式督查,進一步強化督政效果。

  創新執法手段,嚴格環境法治。以《環境保護法》實施為標誌,環境法治達到新高度,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環保責任的落實,使其成為遏制環境違法行為的利劍。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開展環境保護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掛牌督辦,督促嚴格環境執法。

  健全基礎制度,改善環境品質。探索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證制度;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提高環境治理的整體性和有效性;完善環境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健全環境保護市場體系,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等試點,積極推進環保費改稅等。

  創新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創新的動力源於實踐,創新植根于實踐。基層的創新實踐既鮮活又實用。浙江率先實施全流域生態補償,河南對重點流域實行超標罰款和達標獎勵雙向補償機制,遼寧、江蘇、江西、河北、貴州等省分別開展不同形式的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山東、湖北等省針對空氣品質生態補償出臺專門辦法,效果已經顯現。四川出臺政策,對全省各市(州)政府環境空氣品質改善進行考核激勵,設立省級環境空氣品質激勵資金。

  山西、廣西、青海等省(區)開展了對下級政府的環保綜合督查;四川借鑒紀委巡視制度,探索建立環保綜合督查巡視制度。北京、內蒙古等十余省(區、市)也組織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試點。海南試點經濟社會、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多規合一”;福建三明發揮金融杠桿作用,嘗試生態環保綜合改革。

  這些生動的創新實踐,既為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注入了活力,也促進了地區轉型發展,同時也為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創造了條件。

  繼往開來展宏圖,改革創新譜新章。“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期。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