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環境日特刊-築生態屏障 建美麗陜西
時間:2017-06-05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 列印

  自2012年陜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陜西省圍繞“山青、水凈、坡綠”目標,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嚴守生態紅線,維護生態安全,以系統思維、法治理念和科學決策實施一系列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舉措,綜合治理山、河、江、坡,持續推進生態建設,全省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好轉的可喜變化,全省生態環境正朝著“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目標穩步邁進。

  黨政同責

  築起生態紅線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最大的民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吹響“美麗陜西”號角到全面部署生態文明建設。陜西省委、省政府全面積極跟進中央決策部署,緊密結合陜西實際,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全省追趕超越的大局中統籌謀劃、全力推進,重點突出綠色先行,全省上下不斷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作用,聚焦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和農村污染治理、總量減排和環保體制改革等難點,全方位推進綠色發展,以創造新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態文化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2016年,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對環保工作做出批示340次。涉及關中大氣治理、秦嶺生態環境修復、土壤污染治理等多個方面。

  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陜西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提出,環境保護工作實行“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環保監管由督企向督政督企並重轉變。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承擔相應責任。

  鐵腕治霾

  空氣品質漸改善

  美麗陜西從健康呼吸開始。為全面改善關中城市群環境空氣品質,2013年以來,陜西省相繼出臺了“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和年度工作計劃,實施了以“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為內容的大氣污染防治。

  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監測網路建設方案,制定了嚴於國家標準的關中地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了陜西省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實行了冬季出土停工等創新措施。實行大氣環境資訊共用、應急聯動和聯合執法,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縣建成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

  此外,通過推進結構調整,關中地區嚴格控制火電、鋼鐵、水泥、傳統煤化工等新增産能,淘汰行業落後産能水泥485萬噸、鋼鐵132萬噸、印染6453萬米、造紙36萬噸,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任務。

  2017年,為切實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省委、省政府將今年的大氣治理列為環保工作的“頭號工程”,採取鐵腕措施強力推進。推出鐵腕治霾“1+9”方案,緊盯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專啃治霾“硬骨頭”,多措並舉,全面推進,打好鐵腕治霾攻堅戰。

  柔性治水

  江河清流展新顏

  長期以來渭河的水質污染、防洪等問題,一直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心頭之痛和工作重點。陜西省委、省政府把渭河治理作為建設和諧陜西、富裕陜西、美麗陜西的著力點,做出深度治理渭河的決策部署,啟動渭河綜合治理。

  在做好淘汰關閉治理無望企業、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這道“加法和減法”題的同時,陜西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力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的提標改造,力推關中産業轉型提速。

  漢江是國家和省內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自2012年漢江綜合整治啟動以來,累計完成投資42.5億元,建設堤防(護坡)313.8公里。

  通過淘汰落後産能、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濕地建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等多措並舉,渭河、延河、無定河等黃河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37.5%以上,漢江、丹江、嘉陵江等長江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保持穩定,各市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水環境品質提升取得新成效。

  今年,陜西省又全面啟動河長制,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胡和平任總河長。到2018年上半年,全面建立以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為生態治河提供制度保障。

  連片整治

  農村環境大變樣

  陜西省從2012年被國家列為第三批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試點省以來,堅持污染防治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覆蓋,全省形成了點上抓示範、線上抓提升、面上抓推廣的農村環境整治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本省實際的農村生態環保新路子。

  改善農村環境,不僅是修路種樹,靚麗整潔,關鍵是通過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達到農村人口環境意識的轉變,要內外兼修,整體超越。

  五年來,陜西省全面促進農村産業結構優化和環境品質改善,在全國農村環境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中,樹立起了陜西樣板。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1.31億元。在全省90個縣區997個鄉鎮5209個村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共建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工程2288處,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143處,建設垃圾轉机及處置設施152處,配備各類生活垃圾收集車2.01萬輛,建設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設施1797處, 受益人口近880萬。通過項目實施,一批危害群眾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的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特別是陜南南水北調水源區、關中渭河和陜北延河等流域,以及道路沿線、人口密集地區等示範區域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明顯提升、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逐步養成。

  五年來,納入國家“十二五”目標責任書的192個減排項目全部完成,二氧化硫、氨氮減排任務提前兩年完成國家目標任務,單位GDP排放強度比2010年下降50%以上;在全省開展2015年1月1日前“未批先建”和“未驗先投”環境保護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整頓工作,共清理整頓“雙違”建設項目5840個。

  五年來,陜西省系統施治,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進。制定《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陜西“土十條”),建立全省涉重金屬污染企業清單,調整優化了排污量統計核算體系。據環境保護部考核,陜西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圓滿完成並獲評良好,在全國14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省份中,陜西省排名第5位。

  五年來,陜西省強化環境品質監測,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建成空氣自動監測站143個,並已全部實施第三方公司運維管理;13個市(區)全覆蓋,並適時發佈空氣品質數據。全省深入貫徹實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完成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

  5月7日,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提出要把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措施牢牢抓住不放,做到發展與民生相互促進,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貫徹到工作方方面面,堅守穩定底線、安全底線、生態底線、廉政底線。要強化生態建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深入推進以護山、治水、育林、養田、蓄湖為主要內容的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馮永強 肖穎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