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環境日特刊-竹海深處探余村
時間:2017-06-05 文章來源:中國環境報 列印

  中國環境報通訊員王雯 記者晏利揚

  初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的余村,入目皆是美景。茫茫竹海掩映著村舍,青梅初熟,薔薇蔓繞。村道旁,白墻黑瓦的民宿即將竣工,幾個年輕人在腳手架邊忙碌著。

  “我們都是村裏的‘80後’,父輩原先在村裏的石灰礦工作。後來礦廠關了,環境好了,家裏就辦起了農家樂。現在遊客越來越多,就打算回村創業,將農家樂升級成高端民俗。”村民胡青宇介紹説。

  從塵土蔽日的採石開礦,到依山傍水的綠色經濟,12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此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余村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山鄉蛻變。在萬物並秀的時節,記者再次來到這座天目山北麓的小山村,尋訪背後的故事。

  總書記指明生態發展之路

  走進天荒坪鎮余村“美麗家庭示範戶”李俊賢家的獨門小院,濃濃的書香味撲面而來。李俊賢正在教小孫女唱余村村歌,稚嫩的童聲和著鄉音,樸實動人。

  千年銀杏,萬頃竹海,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相映荷花,幸福家園……

  “作為村裏的一名文化工作者,看著家鄉這些年巨大變化,我有感而發,寫了這首歌,希望將綠色發展的理念根植于每個人的心田。”李俊賢告訴記者。

  記者翻開李俊賢整理的一摞摞報刊文摘本,裏面是關於天荒坪鎮近30年的報道。一頁頁泛黃的紙張,打開了這座村落的記憶之閘。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作為安吉縣最大的石灰岩開採區,余村憑藉3座礦石山及一座水泥廠,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首富村”。80%的村民從事和礦山有關的工作,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度達到300多萬元。

  然而,千瘡百孔的山巒和灰濛濛的天空,也讓余村人飽嘗環境破壞的惡果。“煙塵漫天,開窗通風、室外晾曬衣服都是奢侈。果樹被厚厚的粉塵覆蓋,結不出果實,山筍也連年減産。”對於那段日子,林俊賢記憶猶新。

  200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生態省戰略決策的大背景下,安吉開展生態縣建設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對礦山水泥行業的治理。余村“村兩委”痛下決心,陸續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

  然而村裏的發展卻陷入困境:集體經濟收入斷崖式銳減,幾乎半數村民“失業”。出路在哪?

  正當徬徨之際,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調研時來到余村。同年8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上以筆名“哲欣”發表了評論《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提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迷茫中的余村人如醍醐灌頂。變奏的音符在田野阡陌間奏響,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余村開啟了生態發展的新篇章。

  書寫綠水青山新傳奇

  沿著村莊主路深入100多米,就是村裏最大的農家樂——春林山莊。時值旅遊旺季,前來就餐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山莊老闆潘春林正忙得不可開交。趁著休息的間隙,他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生態致富經”。

  20多年前,潘春林在礦山上開過拖拉機,又在水泥廠運過貨。礦山關停之後,村裏鼓勵發展生態旅遊,他抱著嘗試的態度,將自家3間空房整理出來接待遊客。

  “習近平總書記在村裏座談後,我就辦起了生態山莊。很多人問我,‘賣風景’真能賺錢?”

  面對當年的質疑,時間給出了答案。如今,走過12個年頭的春林山莊,已發展成響噹噹的農家樂連鎖品牌。隨著規模擴大,山莊與周邊農戶聯合經營,日接待遊客逾百名。

  “以前村裏跑的是拉礦石的大卡車,如今跑的都是旅遊大巴和遊客,發展的路子,真是越走越寬!”為方便日益增多的遊客,潘春林還和村裏人一同開辦旅行社、組建觀光遊車隊。

  青山逶迤去,金山還復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引領下,余村大刀闊斧重新規劃,小村被劃為生態旅遊、生態居住、生態工業3個區塊定位發展。環境變化帶來了勃勃商機,村裏辦起了農業採摘園,綠色有機果蔬成了城裏人的“香餑餑”。原來賣石頭的村莊,開始“賣”風景致富,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就是“把樹葉子變成了鈔票子”。

  推動美麗鄉村共建共用

  家家創業,人人幸福,處處和諧,村村優美。余村依託生態環境所改變的,並非一個村落自行發展的路子。它註定要超越傳統的鄉村發展模式,將綠水青山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落葉歸根,反哺鄉里,每個人都有濃濃的鄉愁情結,但該以什麼樣的産品作為切入

  點呢?”“品牌和銷售渠道如何建立?”“項目落地鄉村,如何規避風險?”

  余村文化大禮堂二樓“兩山”會址隔壁的教室裏,一場由頤居美麗鄉村服務平臺舉辦的“鄉村創客特訓營”正在進行。

  “我們以‘網際網路+’、共用經濟模式與全民創客思維,連接政府、鄉村合作社、投資商、鄉村創客與城市居民,讓村民變網商、村民變創客,促進村民就業與增收,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升級。”平臺創始人何玥介紹。

  今年45歲的俞金寶早年在村裏的礦山開拖拉機,從2013年開始經營“金寶農莊”,種有52畝的葡萄園。這次的特訓營,也讓他找到了新思路。“要升級,就要先從文化入手。我打算從葡萄文化切入,結合採摘、親子體驗,把農莊做得更好。”俞金寶笑著對記者説。

  在共建美麗鄉村潮流風起雲湧的當下,余村的美景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創客來這裡紮根。如何將余村的發展路徑變成可推廣的模式,帶動全國的鄉村從中受益?

  頤居美麗鄉村提出了“1+4+8”解決方案,以美麗鄉村大數據平臺為核心,以眾創空間、頤居草堂、美麗鄉村大學等為載體,提供鄉村規劃、人才培訓、品牌推廣、投資服務、技術服務、標準認證、農村電商、設計服務等8項美麗鄉村服務功能,打造美麗鄉村全産業鏈服務體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單靠一方政府、企業或個人,頤居要做的,就是‘帶人進,帶貨出’,為鄉村造血。”何玥説。

  如今,工業化浪潮中,惆悵的鄉村記憶已經遠去,人們在余村秀美的風光裏,品讀的不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智慧,還有中國鄉村的未來。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