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專題專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17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相關報道

《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正式發佈

2017-05-22列印本頁分享字號:【

  5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旅遊”。2016522日,雲南在全國各省率先發佈了《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以下簡稱《物種名錄》),全面清理了雲南省生物物种家底,為開展物種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奠定了基礎,該成果入選“2016年雲南十大科技進展”獎之首。經省政府新聞辦批准,2017522日,雲南省環境保護廳又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召開新聞發佈會,在全國各省率先發佈《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以下簡稱《紅色名錄》)。

  雲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高正文在新聞發佈會上説,雲南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同時,雲南也是全國旅遊大省、國際旅遊知名勝境。為促進旅遊産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雲南省始終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依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建設了一批以珍稀物種、熱帶雨林、高原湖泊、高山峽谷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項目,打造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香格里拉普達措高原濕地與草甸、麗江玉龍雪山冰川與森林、大理蒼山洱海等一大批知名景區。經國家旅遊局和環境保護部批准,成功創建了西雙版納野象谷、玉溪莊園、昆明石林和七彩雲南·古滇旅遊文化名城4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高正文強調,旅遊業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當前,雲南省旅遊産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陣痛期,生態旅遊將成為促進旅遊文化産業“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的重要突破口。生物多樣性是旅遊業的自然資本。就雲南而言,沒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就沒有旅遊産品的多樣性,就沒有旅遊業的輝煌。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保護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高正文説,近年來,雲南各級各部門採取了建設自然保護區,開展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保護、恢復等措施,一些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恢復, 部分物種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但由於資源過度利用、棲息地破壞、生境破碎化、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使眾多珍稀物種數量減少、種質資源流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當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對諸多物種受威脅狀況缺乏全面的了解,對物種的瀕危現狀不清楚,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評估物種的受威脅狀況,編制好紅色名錄,充分掌握物種瀕危現狀,從而提出有效的保護對策,對於推動《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的實施、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雲南省環境保護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于2016年啟動了《紅色名錄》編制工作,全面系統地評估雲南生物物種瀕危狀況。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孫航在新聞發佈會上説,本次評估主要依據國際公認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20013.1版)》《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使用指南(20108.1版)》和《物種紅色名錄標準在地區和國家的應用指南(20124.0版)》的方法和標準,確定11個等級(絕滅、野外絕滅、地區絕滅、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不宜評估、不予評估)對生物物種進行絕滅風險評估,並參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報告。本著客觀全面、科學審慎、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物種名錄》收錄的25434個物種為評估對象,另外增加了《物種名錄》發佈以來發表的具有明確評估等級的新物種或新記錄物種17個,總計評估了11個類群的25451個物種。其中大型真菌和地衣分別為2759種和1067種,高等植物19333種(苔蘚植物1912種、蕨類植物1363種、裸子植物115種、被子植物15943種),脊椎動物2285種(魚類619種、兩棲類190種、爬行類211種、鳥類949種、哺乳類316種),另外魚類有7個亞種按評估標準列為“不予評估”。

  評估結果為:

  絕滅8種:小葉橐(tuó)吾、幹生鈴子香、小葉瀾滄豆腐柴、單花百合、雲南刺果蘚、大鱗白魚、異龍鯉、滇池蠑螈,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3%

  野外絕滅2種:三七、杜仲,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1%

  地區絕滅8種:心葉猴耳環、閉殼柯、白背兀鷲、黑兀鷲、藍冠噪鹛、斑嘴鵜鶘、雙角犀、爪哇犀,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3%

  極危381種:巧家五針松、水松、貢山三尖杉、滇南蘇鐵、爪哇野牛、豚鹿、虎、林麝、金錢豹、西黑冠長臂猿、雙角犀鳥、綠孔雀、赤頸鶴、蟒、凹甲陸龜、斑鱉等,佔評估物種總數的1.50%

  瀕危847種:紅豆杉、多岐蘇鐵、高黎貢羚牛、馬來熊、滇金絲猴、眼鏡王蛇等,佔評估物種總數的3.33%

  易危1397種:岩羊、小熊貓、黑熊、灰孔雀雉、黑頸鶴、蟲草、松茸等,佔評估物種總數的5.49%

  近危2441種:赤麂、果子狸、白腹錦雞等,佔評估物種總數的9.59%

  無危:16356種,佔評估物種總數64.28%;數據缺乏:2991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11.76%;不宜評估:1013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3.98%;不予評估:7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0.03%

  高正文介紹,本次評估具體由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承擔,組織省內外200多位專家開展物種名錄審核、評估和編目工作。課題組在《物種名錄》的基礎上,先後經過了“工作組初評、專家會評和函評、終評”三個流程,專題諮詢了國內有關方面的7名院士和多名權威專家,多次召開論證會,編制形成了《紅色名錄》,並通過專家最終審定。這是一項艱巨繁雜的系統工程,匯集了雲南省內外相關領域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是迄今為止我省評估對象最廣、資訊最全、參與專家人數最多的一次評估,代表著雲南在該領域最權威的科研成果。

  本次評估不僅確定了每個物種的等級,還評估分析了物種的地理分佈、種群現狀以及威脅因素。可以説,《紅色名錄》不僅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填補了我國大型真菌和地衣紅色名錄空白,還糾正了現有相關名錄的一些錯誤。當然,物種調查和評估是一項漸進性、長期性的基礎工作,不論是去年發佈的《物種名錄》,還是今天的《紅色名錄》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成果,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還需要持續更新、不斷完善。

  高正文指出,《物種名錄》和《紅色名錄》的發佈,為雲南省各級各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規劃、編制物種保護計劃、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修訂重點保護野生物種名錄、提高公眾保護意識以及促進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大家要充分應用好評估成果,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加強科學考察和基礎研究,開展物種資源本底調查,進一步摸清物種資源的數量、分佈和受威脅狀況,不斷補充完善《物種名錄》和《紅色名錄》;嚴格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有關物種保護的相關法規政策,加強監督管理,加快推進《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進程,針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豐富、獨特而脆弱的特點,依法開展保護;依據《紅色名錄》劃分的11個等級,實行分類管理:對於被評估為“野外絕滅”、“地區絕滅”的物種,要採取人工繁育、離體保護等搶救性措施,亡羊補牢,逐步恢復其種群數量和規模;對於被評估為“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物種,要加強各類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新的保護區或保護小區,實行就地保護,就地保護難以奏效的,要實行遷地保護和離體保護;對於被評估為“近危”、“無危”等受到威脅較小的物種,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嚴格管理,防患于未然。

  高正文最後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的共同責任,事關韆鞦萬代的長遠利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需要大家盡心竭力,真抓實幹,共建聯防聯控、聯治聯保的長效機制,切實保護好我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雲南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環境支撐和源源不斷的自然資本。

  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環境保護廳有關職能處室的負責同志和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就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問題回答了媒體提問。

  據了解,為紀念“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除新聞發佈會外,雲南省環境保護廳還組織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講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等活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