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已于2024年7月10日由生態環境部2024年第3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佈,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2024年10月16日
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設置管理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四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和國務院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以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過管道、溝、渠等排污通道向江河、湖泊、運河、水庫等水體排放污水的口門。
本辦法所稱入河排污口設置,包括新設、改設或者擴大入河排污口。新設,是指入河排污口的首次建造或者使用;改設,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的排放位置、排放方式等事項的重大改變;擴大,是指已有入河排污口排污能力的提高。
第四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全國入河排污口設置和監督管理。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所屬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負責指導流域內入河排污口設置,承辦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授權範圍內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和監督管理。
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規定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入河排污口應當明確責任主體。責任主體負責源頭治理以及入河排污口的設置申請或者登記、整治、規範化建設、維護管理等。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單位均為責任主體,各自承擔的責任由所有排污單位協商確定。
第六條 入河排污口按照其責任主體所屬行業以及排放特徵,分為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其他排口四種類型。
工業排污口包括工礦企業排污口和雨洪排口、工業以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雨洪排口等;農業排口包括規模化畜禽養殖排污口、規模化水産養殖排污口等;其他排口包括大中型灌區排口、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排污口、規模以下水産養殖排污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口、農村生活污水散排口等。
第七條 編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等,應當充分考慮入河排污口佈局和管控要求。
開展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將入河排污口設置有關規定落實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第八條 國家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基礎性研究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鼓勵開展遙感監測、水面航測、水下探測、管線排查等實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整合和推廣應用。
第九條 鼓勵地方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入河排污口整治、規範化建設、維護管理等。
第十條 對在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中做出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按照國家或者地方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設置管理
第十一條 設置工礦企業排污口、工業以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報有審批權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審批部門)審批;未經批准的,禁止通過上述入河排污口排放污水。
第十二條 設置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入河排污口,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由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審批:
(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的;
(二)位於省界緩衝區的;
(三)位於國際河湖或者國境邊界河湖的;
(四)存在省際爭議的。
前款規定範圍外的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許可權,由入河排污口所在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並向社會公開。
第十三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套裝程式括申請、受理、審查、決定。
(一)申請。責任主體應當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前向審批部門提出設置申請。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可以委託其中一個責任主體提出申請。
(二)受理。審批部門對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
(三)審查。審批部門對受理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並可以根據需要,組織專家評審、聽證或者現場查勘。組織專家評審、聽證或者現場查勘,不得向申請單位收取任何費用。
(四)決定。審批部門應當自受理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准予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對准予許可的,頒發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決定書(以下簡稱決定書);對不符合許可條件的,不予許可並書面説明理由。決定書應當公開,供公眾查詢。
開展專家評審、聽證、現場查勘等活動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條規定的許可期限內。
第十四條 申請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建設項目依據文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
(一)責任主體屬於造紙、焦化、氮肥、化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製革、電鍍、冶金、有色金屬、原料藥製造、農藥等行業的;
(二)排放放射性物質、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
(三)污水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達到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確定的規模標準的。
前款規定以外的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應當提交入河排污口設置簡要分析材料。
第十五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責任主體基本情況。
(二)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域水生態環境現狀。
(三)入河排污口設置地點,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四)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
(五)入河排污口設置對周邊環境影響以及相關環境風險分析。
(六)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以及效果分析;排放放射性物質的,還應當論證放射性物質管控措施以及效果。
(七)論證結論。
(八)需要分析或者説明的其他事項。
入河排污口設置簡要分析材料應當包括前款規定的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內容。
第十六條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和簡要分析材料中還應當明確每個責任主體的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並區分各自責任。
第十七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技術單位開展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責任主體對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的內容和結論負責。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責任主體指定編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或者簡要分析材料的技術單位。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
(一)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
(二)在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內新建;
(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對流域水生態環境品質不達標的水功能區,除城鎮污水處理廠等重要民生工程的入河排污口外,嚴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設置。
第十九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的,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應當與排污許可證記載事項做好銜接。
第二十條 決定書應當記載下列資訊:
(一)責任主體基本情況。
(二)入河排污口名稱、編碼、設置地點,污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三)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特殊時段的限制排放要求。
(四)資訊公開要求。
(五)水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以及環境風險防範措施。
(六)水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排放放射性物質的,還應當明確放射性物質管控措施。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多個排污單位共用同一入河排污口的,決定書中還應當記載每個責任主體的入河排污口污水排放量,入河排污口重點污染物排放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特殊時段的限制排放要求,並區分各自責任。
第二十一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名稱、生産經營場所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聯繫方式等資訊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審批部門申請辦理決定書變更手續。對符合要求的,審批部門應當在十個工作日內予以變更。
第二十二條 設置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以外的入河排污口,應當在入河排污口設置前,向所在的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交入河排污口登記表。對符合要求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十個工作日內予以確認並登記。
已登記的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所屬行業以及排放特徵發生變動,符合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情形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
第二十三條 入河排污口不再使用的,責任主體應當自行拆除或者關閉入河排污口,並自拆除或者關閉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登出決定書或者登記表。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入河排污口資訊化管理工作,組織建立並動態更新入河排污口管理臺賬,加強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排查整治、日常監督檢查等資訊管理。
第二十五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範,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監測。水生態環境品質較差的地方應當適當增加入河排污口監測頻次。
第二十六條 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大對流域內入河排污口的監督檢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有關單位。
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的現場檢查,必要時可以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聯合監督檢查。
第二十七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對地方排查整治工作的指導。
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和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情況納入入河排污口管理臺賬。
鼓勵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規範化建設標桿工程創建,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第二十八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應當定期巡查維護排污通道、口門以及附屬設施等;發現他人借道排污等情形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並留存證據。
第二十九條 鼓勵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入河排污口日常管理維護。
第三十條 入河排污口監測採樣點、檢查井、標識牌等設置應當符合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規範化建設標準要求。責任主體應當按照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規定,在污水入河處或者監測採樣點等醒目位置設置標識牌。
第三十一條 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應當通過標識牌、顯示屏、二維碼標識或者網路媒體等主動向社會公開入河排污口相關資訊。
第三十二條 入河排污口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時,責任主體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依法向事故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同時採取應急措施切斷或者控制事故污染源,攔截、導流、分流事故污水並進行妥善處置。
第三十三條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公眾監督舉報機制,鼓勵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對入河排污口排污情況等進行監督。
第三十四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有違反本辦法規定行為的,有權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舉報。接受舉報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依法處理,並按照有關規定向舉報人反饋處理結果,同時為舉報人保密。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四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在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具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的保護區等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二)未經審批擅自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三)未按照決定書要求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四)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入河排污口的。
第四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決定書,入河排污口登記表等文書格式,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依法取得的同意設置入河排污口決定,本辦法施行後繼續有效。
第三十八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監督管理等涉及國家秘密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九條 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登記、監督管理,本辦法未作規定的,適用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的規定。
第四十條 本辦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