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6365號建議的答覆

2019-07-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19-07-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于會文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的建議”,由我部會同財政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將其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壓倒性位置,要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誠如您所言,危險化學品風險是長江經濟帶面臨的突出風險之一。您提出的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我們將認真研究吸納,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工作。
  一、關於加快立法進程、厘清職能職責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保護法立法工作。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抓緊制定一部長江保護法,聯動修訂水法、航道法等,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有法可依”。目前,長江保護法被列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類項目,納入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全國人大環資委&&起草長江保護法,發展改革委和我部等配合。已成立長江保護法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及起草專班,初步形成內部討論稿。計劃2019年內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加強風險防控是長江保護法的立法方向和基本原則,也是長江生態環境修復的重點內容,《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都對此進行了安排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將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誌性戰役之一。2017年7月,原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設立“嚴格管控環境風險”專章,規劃安排源頭防控、應急聯動、重點領域風險防範三項重點工作。2018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我部聯合發展改革委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的目標,要求“深化沿江石化、化工、醫藥、紡織、印染、化纖、危化品和石油類倉儲、涉重金屬和危險廢物等重點企業環境風險評估,限期治理風險隱患”。
  積極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格局。黨中央、國務院成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後印發《開展長江經濟帶化工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沿江化工産業污染防治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對重點工作建賬立單,逐項明確&&部門、配合部門,定期調度、通報進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開展督察,對8省市開展“回頭看”,進一步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倒逼落實。11省市也結合實際,認真落實化工産業企業整治任務。
  下一步,結合您的建議,我們將積極配合做好長江保護法立法工作,進一步明確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職責,把防範長江經濟帶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二、關於明確功能定位、強化區域合作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協調好上中下游關係對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至關重要。《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按照“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協調,推動形成“一軸、兩翼、三極、多點”格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實行分區保護,上游以生態修復與補償為主,統籌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以環保整改倒逼産業轉型升級;中游以“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為抓手,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下游協同實施生態補償,全力推進“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模式。我部將長江經濟帶作為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試點,指導支援11省市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4.42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經濟帶國土面積的25.47%。
  發展改革委聯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實施《關於優化長江經濟帶新興産業佈局的指導意見》,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引導構建分工有序、協同發展的空間佈局和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結構佈局,推動沿江地區新興産業高品質發展。發展改革委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禁止在長江干支流1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建、擴建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項目。自然資源部啟動《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嚴禁新增污染、高危、低效産業項目供地,推動沿江化工企業向化工園區搬遷。應急管理部實施《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産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實行就地改造、異地遷建、關閉退出等措施。
  我部積極推動在新安江流域開展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通過兩期生態補償,流域水質持續向好,連年達到補償標準。以此為基礎,2018年安徽、浙江兩省就第三期生態補償達成協定,試點轉向常態化、長效化。雲南、貴州、四川、江蘇、重慶等省(市)也陸續開展了生態補償機制探索。
  下一步,結合您的建議,我們將加快形成“負面清單指南+沿江11省市實施細則”的負面清單體系,優化完善《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儘快發佈“三線一單”成果並推動落地應用,依託新組建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和工作平臺,繼續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
  三、關於深化風險評估、開展源頭防控
  《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安排的八項主要任務,其中三項突出強調風險防範,分別是工業生態環境風險、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船舶港口環境風險。
  工業污染治理方面,我部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做好“查、測、溯、治”四項工作,推動建立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管體系;啟動“三磷”排查整治,對834家企業開展排查整治。深入推動“清廢”專項行動,摸排長江經濟帶2795個固體廢物堆存點,發現並掛牌督辦問題1308個,1304個已完成整改,完成率達99.7%;開展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推動實現園區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穩定達標運作。
  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方面,我部連續兩年開展長江經濟帶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清理整治工作。2017年排查319個地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發現環境問題490個,當年已全部完成清理整治;2018年,排查1155個縣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發現問題2673個,其中2669個問題已完成整改。目前,正以“千噸萬人”( 日供水1000噸或供水人口在10000人以上)水源地為重點,開展長江經濟帶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
  防範船舶港口環境風險方面,交通運輸部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長江幹線港口岸線管理的意見》,加強港口總體規劃環評和戰略環評,嚴格沿江化工碼頭岸線審批管理。印發《關於建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轉移處置聯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推動船舶污染物全鏈條閉環管理。組織開展全國內河重點水域港口碼頭“未批先建”專項整治,會同發展改革委和相關地方開展“非法碼頭”專項整治,對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港口碼頭依法取締拆除或規範提升。實施危險品船舶分級分類差異化管理,嚴厲打擊危險化學品非法水上運輸行為。
  下一步,結合您的建議,我們將繼續做好工業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保障、船舶港口環境風險防範等工作,推進重點企業和區域環境風險評估、港口安全風險評估、危險化學品生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評估等工作,有效防範化解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
  四、關於完善應急體系、強化部門聯動
  突發環境事件是生態環境系統面臨的三大風險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健全跨部門、跨區域環境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備案系統。國家建立環境應急物資儲備資訊庫,省、市級政府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企業環境應急裝備和儲備物資應納入儲備體系”。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我部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在環境應急管理方面先行先試。組織開展長江流域突發環境事件跨省流域聯防聯控調研,研究制訂《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重點指導地方建立突發環境事件資訊通報、研判預警、聯合監測、事件補償四個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涉危涉重企業和集中式地表水水源地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已基本實現預案備案全覆蓋。開展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地圖繪製,努力實現風險源、敏感目標、事件情景“一張圖”。組織丹江口庫區環境應急預案試點,針對重點河流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響應方案,加強應急準備,提高響應能力。目前正在組織環境應急預案電子備案系統和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及資訊庫建設。
  財政部高度重視危化品安全生産問題。2016-2018年分三年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47億元,依託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建設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和基地,強化安全生産基礎能力建設,引導地方在應急體系建設方面加大投入。交通運輸部在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要求,危險貨物港口企業建立生産資訊系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監管資訊系統;發佈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監管資訊化建設指南,推動建立省級安全監管資訊系統;指導長江航務管理局建設長江危險化學品運輸動態監管資訊平臺,整合沿線危險貨物港口和海事管理機構的相關數據。
  下一步,結合您的建議,我們將繼續做好危險化學品風險防控政策設計,推進長江經濟帶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繪製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地圖,建設資訊互通、資源共用的環境應急物資資訊庫,加強港口危險貨物和危險化學品資訊平臺建設,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應急演練,推動應急處置能力提升。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19年7月24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