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3380號建議的答覆

2022-09-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9-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王建宇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利用空間大數據資訊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建議”,由生態環境部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協辦。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構建高效、和諧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我們贊同您提出的“利用空間大數據資訊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建議。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計劃報告如下。
  一、生態環境監測及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開展情況
  (一)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生態環境部積極探索空間大數據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初步構建了覆蓋面全、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用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綜合運用遙感、無人機、地面走航、地面監測站點等手段開展立體監測,以生態品質監測評價為總抓手,重點開展大氣環境、水環境、自然生態、溫室氣體、土壤與固體廢物等五類衛星遙感監測,實現了對大氣、水、土壤等各類環境要素的全覆蓋監管。
  (二)推進監測數據智慧應用
  2022年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方案》,推動相關省份開展監測數據智慧應用先行先試,優先選擇13個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區域特色、參與意願較強的省份開展智慧監測試點工作,按照“國家統一架構、地方負責建設”的工作思路,有機銜接生態環境部綜合管理資訊化平臺,瞄準行政區域內突出環境問題,推動智慧監測應用,探索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智慧監測技術、標準、應用和體制機製成果,實現標準的規範統一、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應用場景的開放共用。以參與試點的江蘇省為例,建設江蘇省PM2.5網格化監測系統,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工業、人類活動、污染源密集度等多要素空間分佈情況進行篩查,使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交叉技術,抓住污染“關鍵少數”來源,篩選出污染貢獻約佔全省80%的熱點網格1993個,實現“精準佈局”。
  (三)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資訊化能力
  2020年11月,生態環境部編制了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制定了“十四五”期間監測資訊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意在有效解決監測數據資源分散、資訊系統孤立、決策支撐不足、創新應用匱乏等問題。在“十四五”生態環境資訊化建設項目中,將環境監測作為重點建設內容,通過建設全國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監測分析系統、全國“三水統籌”數值模擬分析系統、全國環境品質監測綜合業務系統等七個業務系統,推動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感知手段日益豐富、監測數據的智慧化採集、匯交、融合能力顯著增強,實驗檢測技術、品質管理和智慧分析能力高效提升,監測資訊化標準體系更加協調統一,國家-省-地市跨級跨部門監測數據互聯互通、監測應急監管業務協同、監測資訊資源開放共用程度向更高水準發展。
  (四)強化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治理
  “十四五”期間,長三角三省一市地表水國控斷面將由“十三五”時期333個增至628個,基本實現流域內主要河流和地級及以上城市行政區域全覆蓋,水質自動監控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聚焦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重點開展了氣態污染物衛星遙感監測、溫室氣體衛星遙感監測、太湖巢湖水華遙感監測、農業面源污染遙感監測評估以及長江經濟帶部分試點危化品搬遷改造企業地塊監測等工作,有力支撐了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
  (五)加強長三角區域數據資源共用
  2019年5月,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印發《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資訊共用方案》,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會同江浙滬生態環境和水利部門,啟動共用平臺建設,目前實現實時共用的自動監測站達到87個,初步實現水文、水質、水生態和重點污染源等9類資訊的跨區域、跨部門常態化共用。
  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落實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發(2019)21號,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對“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高水準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分別作出專章部署,明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共同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監控的平臺”。經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發改地區(2019)1686號,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明確“統一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監控‘一平臺’,實現資訊互通、結果互認、平臺共用。”
  按照《規劃綱要》和《總體方案》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規劃編制、項目審批和投資安排等方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予以傾斜,特別是加大對示範區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項目支援力度。與此同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聯合印發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25)》(發改高技(2015)2429號),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已初步建成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組成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空間資訊獲取能力明顯提升。利用空間大數據資訊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是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具體措施,有助於充分發揮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效能、有效提升區域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能力水準。
  三、水污染防治資金保障和科技支撐情況
  (一)加大資金支援
  2016年至2021年,中央財政分別支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水污染防治資金6.85、34.47、35.40、59.61億元,用於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已支援實施無錫市新吳區蕩東片區水生態修復工程、長潭水庫緩衝帶生態修復工程、祁門縣水源地提升與規範化建設工程等1200余個項目。2022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長三角區域的資金支援力度,已分別下達上海、江蘇、浙江、安徽2022年水污染防治資金(提前批)1.23、7.80、4.26、7.52億元,用於開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
  (二)強化科技支撐
  “十三五”以來,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等重點專項中,部署長三角地區水安全保障、國家水資源立體監測體系與遙感、長三角沿海典型城市群格局-品質-生態服務功能一體化的城市群生態安全監測、評價與管理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提出了長三角地區水安全保障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實施“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動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積極謀劃和儲備項目,配合財政部加大對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資金支援力度,推進長三角區域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持續加強空間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力建設,綜合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和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提升空天地生態環境立體監測能力,為污染防治、生態品質評估、生態破壞發現、生態紅線監管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深入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和《總體方案》,按照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相關部署,積極支援利用大數據資訊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的相關工作,為整體提升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協同監測治理水準積累經驗。一是充分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的示範&&作用,對符合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發展要求和中央投資支援方向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項目予以積極支援。二是加強統籌集約、強化綜合應用,加快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作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提升空間資訊獲取能力和綜合應用水準,滿足行業和區域重大應用需求。
  科技部將繼續推進相關研究項目的部署實施,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大氣、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和“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專項,圍繞智慧流域構建和管理體系創新,建立基於衛星遙感、雷達和移動設備的高效、低成本、網格化、智慧化觀測感知網路,形成流域空天地一體的“三水”融合智慧感知、評價和監管技術體系。發展大氣環境多要素觀測大數據採集、耦合同化和綜合分析技術方法,研製多維度、多尺度區域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實時動態和組網監測技術與裝備。系統開展生態系統多元數據融合、生態大數據挖掘等技術研發。為長三角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9月24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