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009號建議的答覆

2022-09-26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9-26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郭乃碩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稅體系建設的建議”,由我部會同稅務總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環境保護稅是以經濟手段引導市場主體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您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稅體系建設的建議對於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部聯合稅務總局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科學規範計稅方法,不斷完善徵管協作機制,加強涉稅人才培養,推動環境保護稅徵管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依法確定排污企業科學計稅方式
  您所關注的提升排污企業科學計稅方式,是完善環境保護稅計稅依據的重要基礎。我部聯合稅務總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有關規定,積極推動按照自動監測、監測機構監測、排污系數和物料衡算、抽樣測算等方法順序計算環境保護稅,並於2021年印發《關於發佈計算環境保護稅應稅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系數和物料衡算方法的公告》,進一步明確應稅污染物排放量四種計稅方法。一是屬於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適用我部發佈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中規定的排(産)污系數、物料衡算方法。二是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中未規定排(産)污系數的,適用我部發佈的排放源統計調查制度規定的排(産)污系數方法。三是不屬於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適用我部發佈的排放源統計調查制度規定的排(産)污系數方法。四是前述情形中仍無相關計算方法的,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制定抽樣測算方法。
  二、加強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保護稅有效銜接
  您建議將納稅人識別與排污許可管理相結合,這也是環境保護稅工作的政策著力點。一是將排污許可技術成果應用於環境保護稅計稅。為進一步規範因排放污染物種類多等原因不具備監測條件的排污單位應稅污染物排放量計算方法,我部先後印發70多個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以及200多個工業行業産排污系數手冊,並以公告形式明確其中的排(産)污系數、物料衡算方法可用於計算環境保護稅污染物排放量。二是加強排污許可管理資訊與環境保護稅資訊對接。我部將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資訊平臺與環境保護稅涉稅資訊平臺進行對接,實現了排污許可數據的批量推送與共用。截至2022年7月,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資訊平臺已推送環境管理數據約1億條,接收環境保護稅數據1.07億條,為依證納稅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加強部門間環境保護稅資訊交換共用
  您對強化稅務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資訊交換表示關切,這也是有關部門深化環境保護稅資訊共用應用的重點工作。2018年以來,我部聯合稅務總局先後印發《環境保護稅涉稅資訊平臺建設方案》《關於深化環境保護稅徵管協作的通知》,指導各地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改造、升級生態環境保護、稅務機關的業務系統,搭建資訊共用平臺,實現排污許可證、環保監測、環保行政處罰、稅務復核提請、環保復核意見、基礎稅源資訊、環境保護稅納稅申報、環境保護稅入庫等資訊的交換共用,完善常態化復核機制。截至目前,各級稅務機關和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協作機制,開展涉稅資訊共用,加強比對復核管理,實現了排污許可證等環境保護資訊與納稅人稅收申報資訊的常態化共用,全國納稅人戶數由2018年開徵初期的26.7萬戶增加至46.2萬戶。
  四、加強環境保護稅人才選拔和業務交流
  您關於加強環保人員和稅務人員交流和培訓的建議,非常切合當前環境保護稅徵管工作的實際。近年來,我部會同稅務總局加強人才選拔和業務交流,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稅工作的技術保障。一是加強環境保護稅人才培養。稅務總局選拔一批既掌握稅收政策,又熟悉環保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充實到稅務幹部隊伍。二是開展涉稅業務交流。我部安排業務骨幹、專家學者赴稅務總局開展專題培訓,提升環境保護專業知識和技能。部分地區稅務機關與同級生態環境部門互派幹部挂職,加強業務交流,深化了環境保護稅徵管協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環境保護稅配套政策,發揮環境保護稅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調節作用。一是推進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排放源統計調查制度制修訂工作,將更新後的排(産)污系數、物料衡算方法應用於環境保護稅涉稅污染物計算。二是積極探索環保資訊與納稅資訊聯動整合管理,加強稅源的精細化管理。三是優化環境保護稅涉稅資訊共用平臺功能,拓展共用數據範圍,增加數據交換頻次,提高數據共用應用質效。四是加強人才選拔和培養,提升環境保護稅業務幹部專業水準。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9月26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