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4726號(資源環境類361號)提案答覆的函

2022-08-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8-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趙進東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建議生態環境部在落實‘垃圾焚燒設施向公眾開放’中全面增加‘垃圾分類’內容的提案”,由我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您建議在設施開放過程中加強對公眾環境意識培養,建立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垃圾減量的理念,修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試行),對於執行較好的垃圾焚燒廠給予資金和榮譽獎勵,對我們引導公民自覺履行環境保護責任,推動形成人人關心、支援、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近年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建設
  2017年5月,我部與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環保部門、住建部門&&指導各地環境監測、城市污水處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危險廢物和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等四類設施定期向公眾開放。
  2017年12月,我部與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名單和印發〈環境監測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試行)〉等四類設施工作指南的通知》,供各地參照執行,並做好組織實施和宣傳工作。
  2021年2月,我部會同中宣部等5部門發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鼓勵排污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深化環保設施開放、設立企業開放日、建設教育體驗場所、開設環保課堂、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等形式,參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向公眾提供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服務。
  二、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取得成效
  2017年以來,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佈四批2101家向公眾開放單位名單。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已成為不同群體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新陣地。截至2022年6月,全國各類設施開放單位累計接待線上線下參訪公眾超過1.6億人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公佈的四批開放單位名單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共有489家。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單位通過開展垃圾分類、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等主題宣傳,履行企業生態環境社會責任,成為積極參與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
  三、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垃圾減量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和方式。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主要處理的是垃圾分類4個類別中的其他垃圾,通過宣傳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工藝,可以減少群眾對生活垃圾處理的疑惑和誤解。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是暢通公眾參與、消除公眾偏見、爭取公眾信任的關鍵舉措,發揮防範環境社會風險、化解“鄰避效應”的積極作用。環保設施開放為公眾提供一個了解環境資訊、參與環境治理、監督環境管理的平臺,保障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激發了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途徑。
  四、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我部組織開展了“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自2011年啟動以來,走進全國數千個社區,培訓垃圾分揀指導員10萬餘人。2002年生態環境部啟動“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2018年更名為“大學生在行動”,4年多來累計組織15萬餘名大學生走進全國2萬餘個村莊,普及垃圾分類收集、農村環境整治等環保知識,受益人次超過500萬。2019年以來,我部指導深圳等11城市和雄安新區等5個特殊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積極培育“無廢文化”。
  住房城鄉建設部指導各地結合生活垃圾分類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僅 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志願者人數達到 563.5萬,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志願服務行動和公益活動 13.7萬次,開展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的主題宣傳活動2.5萬次,開展校園知識普及和互動實踐活動10.3 萬次。2021 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發佈第一批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教育基地名單,共包括全國56個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及宣教基地。
  五、倡導選樹先進典型,資助環保設施開放
  2019年開始,我部聯合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評選,發揮榜樣示範和價值引領作用。2019-2022年,共推選確定付洪震等399位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新安江流域“生態美”超市垃圾兌換項目等43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北京朝陽環境有限公司等21家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通過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展示全社會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生動場景。
  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推進設施開放專項基金項目,投入300萬元,設立兩期“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NGO基金”專項基金。通過統一指導和資助,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的工作進程,同時促進地方環保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兩批共計26個省(區、市)的41家次(32家)環保NGO受到資助。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
  一是制定指導意見。積極組織開展制定《關於“十四五”深入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共分為總體要求、鞏固拓展開放領域、提升開放水準、保障措施4個部分16條內容。擬在第三部分提升開放水準中明確提出,緊密結合設施開放行業特點,重點圍繞人民群眾日常關切,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傳播減污降碳、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生態環保政策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制定和修訂相關行業設施開放工作指南;鼓勵各設施開放單位設計開發互動性好、參與感強的課程和活動。
  二是修訂工作指南。我部計劃今年完成《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試行)》的修訂工作,將在“開放內容”等部分增加有關“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污染物控制的積極影響”等相關內容,幫助公眾更好地認識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入爐垃圾品質控制”“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影響,培養公眾環境意識。同時,鼓勵垃圾焚燒企業加大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科學普及和宣傳,如設立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或場館、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知識講座、在講解員講解詞中增加垃圾分類相關內容等,倡導公眾正確認知垃圾焚燒廠的作用,建立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垃圾減量的理念。
  三是整合優質宣教資源。推動設施開放工作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基地、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教育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場館、環保社會組織等當地優質生態環境宣教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宣傳展示聯動機制,不斷擴大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品牌影響力。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8月23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