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9007號建議的答覆

2022-09-16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2-09-16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李長庚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雄安新區採用全碳管控政策率先實現零碳排放建設碳中和示範區的建議”,由我部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支援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範,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您提出的相關建議,對於我們開展相關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我們將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研究吸納。
  一、關於構建全碳交易體系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建設全國碳市場的決策部署,我部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探索和前期工作基礎上,從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數據管理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紮實推進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並於2021年7月順利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覆蓋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全國碳市場當前工作重心已從試點和地方探索轉向建立完善全國統一碳市場。為維護全國碳市場統一性,國家原則上不再支援地方新建區域性碳市場或碳交易相關平臺。
  自願減排交易機制是全國碳市場的抵銷機制,也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減排行動的重要制度創新。2012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發佈《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支援對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等項目的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核證後的減排量稱為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並可用於市場交易。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實施以來,在服務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碳市場配額清繳抵銷、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生態保護補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併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和運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碳普惠機制的探索實踐有利於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部支援和指導各地方深入開展碳普惠探索實踐,並取得積極進展。近年來,廣東、上海、北京等多個省市在碳普惠方面開展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探索實踐,通過普惠性獎勵的方式,對提高全社會減排意識,推動公眾參與碳減排活動,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碳減排市場機制。
  下一步,我部將持續強化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關技術規範。加快組織修訂《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和相關技術規範,組織建設全國統一的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加快推進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將相關碳匯項目開發為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並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可行性,深入研究碳普惠機制,支援各地方因地制宜開展碳普惠實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關於支援雄安新區綠色低碳發展
  工業和資訊化部高度重視雄安新區綠色發展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2021年11月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22年7月會同我部及發展改革委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優化重點區域綠色低碳佈局,推進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地區産業有序轉移和承接。二是大力推進區域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施《京津冀工業節水行動計劃》,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需要,開展節水技術進企業專項活動,大力推動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強工業用水管理。引導企業加大綠色化、智慧化技術改造投入,加快培育綠色發展動能。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産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建立雄安新區與周邊城市的固體廢物資源化協同處理長效機制。
  2022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優化城市結構和佈局、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建設、全面提高綠色低碳建築水準、建設綠色低碳住宅、提高基礎設施運作效率、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推進綠色低碳建造、提升縣城綠色低碳水準、營造自然緊湊鄉村格局、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推進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等系列重點任務,提出建立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計量體系、構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模式、建立産學研一體化機制、完善金融財政支援政策等保障措施。
  下一步,相關部門將落實落細《“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等各項舉措和目標任務,持續推動京津冀地區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零碳排放。同時,聚焦重點行業,圍繞高效、綠色、迴圈、低碳改造方向,統籌利用好中央和地方財稅金融政策,加快推進傳統産業綠色化、智慧化改造,助推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2年9月16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