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關於政協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2627號(資源環境類185號)提案答覆的函

2023-07-28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3-07-28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你們提出的“關於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危機應對新發展格局的提案”,由我部會同科技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正如你們所言,全球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的兩大重要科學議題和挑戰,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已成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風險源。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面臨的生態安全問題不斷演變、生態壓力越來越嚴峻。生態安全作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與組成部分,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安全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2014年,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明確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之中,這是在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提升生態安全重要性的認識、破解生態安全威脅,意義重大。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切實維護生態安全、核與輻射安全等,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
  二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各類規劃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作為綱領性文件,指導國家中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納入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專節規劃了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工作。《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完整性、地理單元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通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設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安全格局。
  三是全面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風險防控。2021年1月以來,先後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等文件,從普查調查、政策法規、管理體制等方面全面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成立由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組成的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部際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
  四是強化監督執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相關部門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採取各類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的違法犯罪行為,有力維護了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部署開展“崑崙2022”、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整治行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等一系列專項行動。
  五是開展多邊國際合作,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2019年,我國與42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列為專題工作。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中明確寫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同時,我國積極參與亞太森林組織試點項目等國際合作項目,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GMS)下開展西南地區生態保護跨境合作,切實加強生態安全國際合作。
  我們高度贊同委員們提出的相關建議。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指導文件要求,認真研究借鑒,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相關規劃制定及實施。繼續指導各地區編制地方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認真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推動各項生態保護修復專項建設規劃,構建生態安全保護網路體系。
  二是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完成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評估,選擇重點區域組織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推動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基礎應用研究。圍繞建設宜居地球環境,探索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擾動下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環境系統科學理論,揭示污染物形成、遷移、轉化的能量流動和元素迴圈過程。圍繞生態環境品質改善,開展新形勢下污染成因與污染過程解析,為提高環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學基礎。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形成機理和演變機制、關鍵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對區域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生物多樣性分佈格局及維持演化機理、典型外來物種入侵機制等,預測未來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發展變化趨勢。圍繞環境健康風險防範,開展新污染物毒性測試、危害機理、計算毒理、暴露預測、環境歸趨、追蹤溯源、監測檢測以及對健康影響等研究,支撐環境基準的科學制定。加強生態環境危機事件的基礎研究,包括加強地質歷史時期已發生的重大生態環境危機事件的研究。加強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的檢測、預警與保護相關的基礎研究。
  感謝你們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3年7月28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