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關於政協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459號(資源環境類030號)提案答覆的函

2024-07-29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4-07-29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范社嶺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提案”,由我部會同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誠如您所言,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創新和發展,是關係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近年來,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以下簡稱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推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取得積極進展。您提出的建議,對於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關於“加快審查審批,提高行政效能”

  自然資源部不斷加快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審批,推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動態更新機制。一是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的審批程式等,加快推進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報批。北京、上海總規于2017年已經批復;截至5月,全國26個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已經由國務院批復實施,其所轄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均已編制完成,正抓緊按程式報批。二是正研究制定生態保護紅線動態調整機制,對《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自然資發〔2022〕142號,以下簡稱142號文)提出的因國土空間規劃“五年一評估”、自然保護地調整、油氣探轉採、國家重大項目新增圍海造地用島等情形,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動態調整的有關程式和要求。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繼續指導各地加快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審查報批工作,研究出臺生態保護紅線動態調整機制。

  二、關於“明晰部門職責,落實守護責任,形成多層次閉環監管網路”

  (一)逐步厘清各方責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明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理工作負總責。142號文明確,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嚴格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監督;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要做好生態環境監督工作;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重點抓好自然保護地的監督管理。三部門指導26個省份結合實際情況,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細則文件,壓實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2022年,我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進一步細化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的具體職責。

  (二)持續健全重要生態空間法規制度

  我部積極配合國家林草局,推進《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我部出臺了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人為活動遙感監測、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生態破壞問題線索處理處置和整改銷號等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規範。國家林草局出臺《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等部門規章,制定自然保護地監督監測、明查暗訪、人類活動問題核實查處整改等政策文件,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三)不斷凝聚重要生態空間監管合力

  一是2017年以來,我部聯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等相關部門,持續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有力推動了生態破壞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截至2023年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絕大部分重點問題已完成整改,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有效保障。2023年,三部門聯合開展違規侵佔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問題排查整治專項行動。二是國家林草局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和林草資源日常監管,落實林長制考核。2020年以來,組織開展41批次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2022年開始,持續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主動發現、及時查處各類破壞自然保護地範圍內草原違法行為;2023年,通過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共發現疑似違法使用各類自然保護地內草原項目236個,涉及草原面積266公頃;2024年,開展非法侵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設公墓問題排查專項行動。三是我部指導各地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年度評估,組織開展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遙感監測,通過實地核實、認定、通報生態破壞問題,推動壓實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責任。2023年,生態保護紅線內共發現1106個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圖斑,初步認定225個生態破壞問題。四是我部和自然資源部分別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對侵佔生態保護紅線、嚴重破壞生態問題和違法違規審批用地用礦用海問題進行督察,督促地方政府整改,適時通報涉及侵佔生態保護紅線的重大典型問題。

  下一步,三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協調,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監管機制,強化執法監督。一是按照中央有關工作部署,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基礎上,深化完善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和管理的制度性安排,進一步壓實地方責任,明晰部門職責,形成部門協同合作、上下多級聯動的工作機制。二是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管理納入在編的生態環境法典和國土空間規劃法,將成熟可行的管理規定法治化,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執法依據。三是充分運用資訊化、智慧化手段,及時發現、嚴肅查處違法違規佔用生態保護紅線等行為,築牢生態保護安全底線。

  三、關於“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監測監控和使用維護體系”

  2020年以來,我部先後印發實施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生態狀況監測、基礎調查、數據品質控制、保護成效評估和自然保護地人為活動遙感監測、生態環境調查觀測、生物多樣性觀測等十余項自然生態保護標準規範,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管標準體系。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也起草了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勘界定標和自然保護地監督等技術指南和標準規範。

  我部建成並啟用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支撐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人為活動“雙月”遙感監測、生態破壞問題會商、保護成效評估等業務工作;研發並啟用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為自然保護地人為活動線索的下發、地方核查、填報、審核、臺賬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資訊化支撐;2024年,有機融合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系統,進一步優化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完善臺賬管理、問題核查、保護成效評估等管理模組,持續提升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能力。自然資源部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年度自然資源監測內容,定期分析生態保護紅線內空間利用情況,夯實監管的數據基礎;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體系,運用大數據等手段,通過關鍵技術創新,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評估預警的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水準。

  下一步,我部將進一步完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持續開展重要生態空間常態化監管,重點做好生態破壞問題監督監測和保護成效評估工作。自然資源部將依託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設,逐步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監測評估預警的資訊化、智慧化水準,推動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逐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監管鏈條;充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加強項目選址與生態保護紅線範圍比對,強化源頭管理,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內建設項目用地用海用島審批。三部門將繼續深化部門間資訊共用,為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監管和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四、關於“健全生態紅線保護考核追責機制”

  我部將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情況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明確考核指標和評分細則,並將“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發現的重點生態環境問題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重要參考。

  下一步,三部門將持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相關的考核機制,推動將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4年7月29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