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關於政協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0256號(資源環境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

2025-07-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5-07-24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農工黨中央:

  你們提出的“關於儘快提升水環境精準科學治理水準為綠色高品質發展擴充環境容量的提案”,由我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國家數據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一、關於科學評估環境容量,支撐分區分類施策

  (一)優化水功能區劃與監督管理。統籌水域功能保護和水生態環境品質改善需要,完成水功能區斷面與地表水國控斷面融合,實現水功能區與國控斷面“一張網”“一套數”,監管效能大幅提升。嚴守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科學確定“十四五”改善目標,按規定開展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考核。

  (二)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研究。為評價區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判定水環境承載狀態,2016年以來,我部組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6家單位開展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研究工作,經多次院士專家技術諮詢,建立了基於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多維度的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編制完成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技術方案》。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試點工作的函》,在江蘇省常州市、江西省贛州市、山東省淄博市等6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

  (三)組織完成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2020年以來,根據流域水質考核目標要求,綜合考慮指標數據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可獲取性等特徵,在試點縣(區)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指標體系和方法,將《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中除水溫、糞大腸菌群和總氮以外的21項指標均納入評價範圍,制定印發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試行)》,組織地方開展市、縣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相關成果納入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下一步,我部將持續深化水功能區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應用,為生態環境管理和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關於強化“三水”統籌,推進流域系統治理

  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重要水體保護治理要點,系統推進包括長江流域在內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庫保護治理,著力推動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防治為主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出臺《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明確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河湖生態系統健康水準。編制發佈《河湖生態緩衝帶保護修復技術指南》,引導各地合理規劃河湖濱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建立健全水生態環境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定期開展全國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精準識別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工作滯後地區,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水利部加強生態流量管理,先後出臺了《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計算與泄放設計規範》《水庫生態流量泄放規程》《河湖生態環境需水計算規範》等技術標準,基本形成了面向河湖和新建、改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確定、泄放等技術標準體系。組織各流域機構制定171條跨省河湖、416條省內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重點河湖生態流量目標實現全覆蓋。逐河(湖)制定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管理,嚴格生態流量泄放要求。2022年以來,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穩定在90%以上,有效保障河湖基本形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深入實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指導地方加強河湖基本生態用水保障,強化工業、農業、生活各類污染源治理,推進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衝帶建設,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不斷提升水環境系統韌性,支撐流域水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三、關於建立數據共用機制,提升精準治污水準

  (一)完善數據共用機制。2024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統籌推進政務數據共用,有序推動公共數據開放,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2025年1月,國家數據局開展公共數據“跑起來”示範場景建設工作,先後發佈三批次共70個重點建設的示範場景,覆蓋流域生態治理、海洋經濟、防洪應急管理、內河航運管理等眾多方向。我部建立數據共用與發佈機制,在官網上發佈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實時數據,並定期發佈生態環境品質狀況報告。依託全國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臺和國家數據共用交換平臺,將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工業廢水污染源手工監測、生態品質指數等數據資源分批次納入國務院部門數據共用責任清單。同時按照應聯盡聯的原則,實現地方環境空氣、地表水、海水、地下水、噪聲等各要素監測點位數據與國家聯網共用。水利部不斷完善水質水生態監測體系,加快構建與國家水網相匹配的現代化國家水文站網,初步構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四位一體的同步監測體系。持續開展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監測以及全國重點水域的水生態監測。積極推進水環境監測數據共用,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地下水水質監測數據及評價成果。

  (二)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型研究。我部組織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積極推動研發跨介質綜合治理“環境腦”軟體智慧系統,形成支撐京津冀生態環境精細判斷—精準施策的科學工具。針對水環境模擬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開發從山頂到海洋全過程多要素跨介質的流域水生態環境系統模型,面向美麗中國的“三水”統籌治理與優化調控,建立水資源動態保障、水環境精細化管控和水生態安全決策支撐的綜合決策支援模型。

  下一步,國務院有關部門將貫徹《政務數據共用條例》,推進政務大數據共用,加快建立依據部門職能的監測數據匯交和共用使用機制,研究出臺不同系統數據傳輸的規範標準,從工作機制和技術手段兩方面打破資訊“孤島”,加強部門協同,實現部門間數據資訊的融合共用;積極抓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標誌性成果和生態環境領域大科學裝置部署建設,強化人工智慧數字技術研發,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水準。

  感謝你們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5年7月24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