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建議”,由我部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覆如下:
一、關於做好系統施策頂層謀劃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2022年11月,我部印發《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參考指標(試行)》,依據科學性、引導性、針對性、可行性原則,設置地表水環境品質等6項指標,聚焦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突出問題,推動河湖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12月,我部發佈《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將2573個水體納入清單,指導地方合理安排美麗河湖建設工作任務和時序進度。2025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6部門印發實施《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將群眾身邊的小微水體等納入保護與建設範圍,明確建設要求。
二是堅持依法治污。水利部指導各地建立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在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同時建立健全“河湖長+警長”“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強化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推動解決一批涉河湖重大問題,形成河湖管理保護強大合力。我部持續指導各地建立流域跨界水污染事件聯合執法機制,督促落實聯防聯控機制協議,積極探索形成經驗。
下一步,我部將加強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有機結合,指導地方推動落實《行動方案》各項舉措,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二、關於推動污水治理協同增效
一是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我部發佈《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出臺排查、溯源、整治、規範化建設等13項技術指南,細化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管”工作要求。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作維護的通知》等文件,督促指導各地加快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科學實施沿河湖旱天直排生活污水截污管道建設,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持續提升污水收集效能。配合交通運輸部建立調度通報機制,對長江經濟帶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或處理裝置建設改造、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定期通報,壓實屬地責任,督促整改。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關於全力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收官戰的通知》等文件,指導各地以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處理效能為重點,推動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建立健全“返黑返臭”防範機制。
二是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我部定期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推動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印發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等文件,明確重點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要求,將加強就地、遷地保護措施和野生水生動物救助等工作列為重要任務。配合財政部等部門持續指導推進甘肅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三是加強生態流量保障。我部印發《黃河流域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落實情況監管評估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相關單位在山西、青海兩省選擇3處水利水電工程開展評估試點,定期與水利部門共用河湖斷流情況。水利部組織制定《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明確河湖和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確定與保障工作的具體要求。對156條(個)跨省重點河湖、253個河湖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目標實時監測預警,健全生態流量監管機制。
下一步,我部將指導各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推進建設各美其美的美麗河湖。
三、關於依靠科技賦能智慧治理
我部深入實施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二期)項目,推進聯合研究科技創新成果總結凝練,在53個駐點城市持續開展水生態調查與評估、突出水環境問題精準解決、重點水域水質改善科學溯源等研究工作,支撐長江大保護。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第一期)聯合研究,在沿黃9省(區)26個城市開展科技幫扶行動,為駐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業園區污染防治、環境風險應急等提供科技支撐。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5年度指南中,部署研發高通量水環境核酸自動採樣及保存設備、藻類密度原位高頻智慧化監測預警技術與裝備,開發流域尺度的水體動態變化、河湖緩衝帶自然植被和人類活動動態變化智慧識別預警技術,建立受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彈性閾值核算方法,構建以生態完整性理論為核心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推動提升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水利部將AI智慧遙感識別模型投入應用,利用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實現河湖全覆蓋監控。持續完善全國河湖遙感平臺、河湖長制管理資訊系統,匯集6大類200萬條資訊,破除“數據孤島”,實現對河流、湖泊及河湖長等資訊的動態管理,全國河湖管理範圍向量數據、岸線功能分區、涉河建設項目、河湖地物資訊上圖。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地方積極運用科技力量,以智慧化監管為抓手,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進一步破除“資訊壁壘”,全方位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推進河湖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四、關於釋放生態紅利共治共用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2025年1月,我部聯合中央社會工作部印發《“美麗中國,志願有我”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實施方案(2025-2027年)》,推出美麗河湖志願行動等品牌項目,引導公眾以志願服務形式積極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推出“美麗河湖”特色專題專欄,在六五環境日等重要節點,強化美麗河湖宣傳,提高公眾對河湖保護的責任意識。
二是創新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我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開展首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支援各地依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實踐路徑探索,發佈兩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形成“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等4種“兩山”轉化路徑,為不同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功能定位區域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探索提供豐富的參考樣本。
下一步,我部將充分發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示範載體引領效應,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模式,並做好典型經驗宣傳推廣,提升公眾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生態環境部
2025年7月25日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5年7月29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