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圖書由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選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攻堅克難的30個生動案例,充分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現將這30個案例予以編發,供大家學習借鑒,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引言】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摘要】
鎮坪縣在經歷“山上砍樹賣棒棒、地下挖礦賣煤炭、河道建壩賣水電”的艱難探索中,一直面臨著既要解決政績考核、歷史問題、項目建設、群眾陋習等重重矛盾,又要突破綠色空間、綠色招商、綠色産業互動發展的難解之局。
2013年以來,鎮坪縣在踐行“兩山”理念上,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立縣為根本的美麗經濟之路。堅定綠色決策,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變為“養山吃山、養水吃水”。優化綠色空間,把“山水風光好,家園美如畫”作為發展第一品牌,森林覆蓋率保持88.6%、南江河水質常年保持II類以上、優良天數保持350天以上。實施綠色招商,建立生態準入負面清單,以優異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綠色投資。發展綠色産業,以生態旅遊引入綠色消費,靠綠色市場開發特色産品、升級全域産業,通過多渠道實現生態強縣、綠色富民。2018年,成為安康市第一個整縣脫貧摘帽縣。
美好生態是貧困山區的核心競爭力,發揮優勢關鍵在人、在思路,找到結合、選準路徑、集中發力,是脫貧發展的擇優之選。
【 關鍵詞 】綠色空間 美麗經濟 脫貧攻堅
一、背景情況
鎮坪地處陜西省最南部,轄 7 鎮 58 村,總面積 1503 平方公里,總人口 5.96 萬人。這裡山好、水好、空氣好,綠水青山賦予了這方土地豐富的生態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 88.6%,南江河水質保持在II類以上,空氣品質全年優良天數 350 天以上。年均氣溫 12.1°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與綠水青山、豐富資源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鎮坪的貧困:20 世紀 80 年代,全縣努力只為一口飽飯;直到 2013 年,仍然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建檔立卡貧困村 43 個,佔行政村總數的 74%,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5673 戶 16099 人,貧困發生率高達 32%。
為了改變“坐擁綠水青山,深陷貧困泥淖”的窘境,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縣域發展“棒棒經濟”,財政用錢靠木頭、群眾掙錢靠砍樹,生態急劇惡化。少了樹、蓄不住水,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洪災頻繁:縣城在 1998 年一半被淹;2000 年洪災致全縣 2.1 萬人受災,2 人死亡、3人失蹤,農作物受災 2.2 萬畝、絕收 4400 余畝。鎮坪從生態宜居之地變成“十年九災”,洪水“一夜漲上來、一天消下去”,人們“談雨色變”,一場大雨就是一次災難。
鎮坪縣城歷史洪災情景(作者提供)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之後,小水電開發、煤礦經濟相繼成為鎮坪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10 年間全縣開發建設水電站 13 個,總裝機容量 11 萬千瓦,成為鎮坪 GDP 增長的核心動力;小煤窯一度高達 93 個、煤炭産量達到 45 萬噸,煤礦稅費佔縣財政收入最高年份達到 35%,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堵河建壩賣水電、挖山採礦掙煤錢”副作用逐漸顯現:水電開發“財政稅收少、群眾就業低”;煤礦經濟雖然富了財政,也帶來了部分就業,但是對山、對林、對生態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凸顯,少數煤礦甚至成為地質災害隱患區,煤礦就業安全隱患大、職業病症多,又成為農村特困群體的重要根源之一。
結束“木頭經濟”,鎮坪産業選擇藥、畜主導。然而中藥材發展,局限于“種”,受制于“銷”,最終在市場風險下導致“天麻風波”,全縣藥農天麻無處賣、貸款還不了、經營普遍虧,藥材産業成為群眾的謹慎之選,規模化種植落入低谷。2007 年,鎮坪主攻“生豬一縣一業”,“鎮坪模式”養豬産業迅速崛起,最高峰時全縣規模化養殖場達到 50 余家、標準化養殖戶達到 1800 多戶,然而豬肉價格週期波動,交通不便導致成本過高,形成小場淘汰、大場集約,規模化養豬轉為企業為主、農戶淡出,養殖糞污處理也逐漸成為農村突出矛盾。
最令人深思的是,20 世紀 90 年代初鎮坪曾率先在安康市解決了吃飯問題,1998 年之後就因為幾次特大洪災重新跌回貧困的泥淖。2000 年 6 月 25 日,鎮坪縣特大洪水沖毀了洪石河沿線大部分村莊,洪石鄉上游的五棵麻柳樹擋住上游衝下來的樹榦和雜物,形成堤壩迫使洪水改道,護住了洪石鄉。“五棵麻柳樹護了一鄉人”讓鎮坪人切身感到:生態不僅是增收的基礎,更是守護一方發展、抵禦自然災害的堅實屏障。
二、主要做法
為徹底改變“靠山吃山不養山,靠水吃水不護水”的發展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鎮坪確立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的發展路徑,探索美麗經濟富民強縣之路,2014 年縣委縣政府出臺《關於堅持生態立縣推進美麗鎮坪建設的意見》,縣人大通過《關於加強資源保護實施生態立縣的決定》,有序根治生態問題,厚積生態基礎,走上了生態立縣的新路,2018 年成為安康市第一個整縣脫貧摘帽縣。
(一)堅定綠色決策,守護綠水青山
摒棄以生態為代價的舊路子,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子,鎮坪縣委連續 6 年組織專題大調研,發展美麗經濟、拒絕負面 GDP 成為共識,然而,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思想到“養山吃山、養水吃水”的決策落實,始終矛盾重重。
1. 突出矛盾,解決的主體誰來擔當?在落實綠色守護的決策中,鎮坪堅持“領導抓、抓領導”的辦法,最重要的事由主要領導抓實,最突出的矛盾由主要領導上手。縣委書記主導建立農村環保基金,為綠色發展奠定制度基礎、經費保障;指揮最突出的生態執法,解決全縣最尖銳的生態違建拆除。縣長主抓生態經濟招商,在大資本等招商工作中提供全程服務;主抓生態經濟脫貧攻堅,督導到鎮、到村、到戶、到人;主抓最突出的生態問題,堅定地為執法部門、執法人員撐腰站臺,在河道生態管理、森林保護執法、重點問題整治上達到了明顯效果。
2. 在新的思路之下,縣域考核怎麼辦?水電投資一直在全縣 GDP增長中佔據重要地位,礦産開發一直是工業增加值的核心指標、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按照過去的考核指標體系,新的思路調整與舊的考核體系矛盾尖銳。2014 年,省市將考核分為迴圈經濟發展區和重點生態保護區,鎮坪申報列入重點生態保護區的考核,由主導考核 GDP 變為主導考核生態環境和生態經濟指標,加大相關考核指標權重。省市對鎮坪的考核指標全面調整,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成為省市對鎮坪考核的核心指標。與省市對縣考核的變化同步,縣委、縣政府迅速調整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比重由 10% 調整為 20%,加入生態經濟考核指標,用考核的杠桿推動生態立縣政策的落地。同時,建立幹部“實績檔案”,用“帽子”推動縣域經濟綠色轉型發展。
3. 落實生態立縣,過去招商形成的問題項目怎麼辦?水電開發、重點煤礦和大型生豬養殖企業,都是鎮坪曾經的招商成果,在特定發展階段是在“邊批、邊建、邊改”的寬鬆環境中建成,驟然收緊政策,該關的要關、該停的要停、該改的要改,企業、部門、鄉鎮顧慮重重。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鎮坪堅定地開展生態修復,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工作:為縣城水源保護,關停小電站;為保障禁養區劃定,整體拆遷禁養區內的烏雞繁育基地、農業産業園區、生豬養殖基地等大型畜禽養殖場;劃定生態紅線時,頂住壓力不繞彎,堅決關閉拆除採石場;2015 年以來,對過去水電開發解決生態基流問題實施專項改造提升工程 8 項、總投資 350 萬元,有效改善南江河水系生態流量問題。
4. 生態保護優先,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怎麼辦?交通問題一直是制約鎮坪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高速公路也是鎮坪人民最期盼的項目,平鎮高速公路初期方案,總投資 78 億元,但是線路方案與生態保護存在衝突。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就要調整路線方案,增加建設投資,造成通行收費的基數上升,並延遲項目開工時間與建設週期。面對全縣發展最緊迫、最期盼的高速公路,縣委、縣政府與省高速公路集團反覆優化方案,自 2015 年 7 月開始,到 2016 年 8 月最終完成調整,共計調改線路方案 4 處,增加投資 3 億元,延遲開工 10 個月,但最大限度保護了生態,特別是避開化龍山自然保護區和重要濕地,減少道路橋梁跨河的次數,有效控制了生態損害。
5. 生態保護驟然加強,與群眾的落後傳統、陋習矛盾怎麼辦?治理農戶傳統養豬存在的面源污染,森林禁伐、山上禁挖、林間禁獵、河道禁漁,禁止的都是千百年來鎮坪農民維持生計的傳統方式。鎮坪堅持以法治改陋習,把毒魚、炸魚、濫採濫伐、私挖亂採和環境保護違法行為列入公安機關打擊範圍,處罰一批、拘留一批、震懾一方。嚴厲執法震動全縣,公平執法樹起威信,群眾習以為常的“野生動物上餐桌、保護植物進花盆,生産污水進河道”現象得到徹底整治,生豬養殖污染治理得到群眾的接受與理解,原先顧慮的群眾問題,逐漸在理解中消融,全縣沒有一起因執法引起的陳情案件。
(二)優化綠色空間,厚積發展基礎
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美麗經濟為載體的富民收益,普通的生態標準難以實現市場需求,唯有“山水風光好、家園美如畫”的一流生態空間,才能創造一流的生態紅利。鎮坪以創建為抓手,持續推進各類創建工作,用創建壓力提升工作動力,以創建促改革,讓説法變成全縣共同動手的做法,2014 年以來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中國長壽文化之鄉、省級平安建設示範縣、省級園林縣城、省級生態縣、全省綠化模範縣、省級詩詞之鄉。
1. 劃定政策紅線,優化自然空間。將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各級水源地保護區、生態脆弱地區劃入生態紅線,嚴格加強保護。為解決部分縣區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和土地資源問題,安康市打破了行政區劃限制,在安康市高新區劃了一塊“飛地”,為生態縣區和土地資源稀缺山區發展工業。鎮坪縣把工業經濟集中到安康高新區的飛地産業園區,採取“綠色産業放進來、龍頭工業飛出去”,縣境以內只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型産業,形成“安康飛地園區建工廠、縣內林下田間建基地”的發展格局,不僅解決了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提高了“山貨”“土貨”的附加值。
2. 完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空間。突出身邊增綠,累計造林綠化6 萬畝,建成公路綠色長廊 120 公里,生態鎮創建達到 100%。縣財政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納入長期預算,按照 30 元 / 年 / 人創立“環保基金”,實現滾存使用。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 90% 和 99% 以上,實現全縣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全覆蓋。實施生態移民,把群眾從危險地段和生態脆弱地區搬出來,擺脫長期以來“受災—重建—再受災—再重建”的惡性迴圈,全縣累計搬遷 6529戶19220 人。良好的綠色空間,為鎮坪生態經濟創造了更富競爭力的基礎條件。
3. 倡導綠色鄉風,營造人文空間。鎮坪深入挖掘自身的長壽文化、鹽道文化和藥鄉文化,讓綠色鄉風成為重要的客源引力。以新民風建設為抓手,推廣“紅黑榜”宣傳,改革生態陋習,倡導生態新風:不燃放煙花爆竹,降低空氣、噪聲與垃圾污染;不大操大辦酒席,降低人情負擔、減少廚余垃圾;不濫漁濫獵、亂採亂挖,加速生態恢復,提升山鄉體驗。鄉風文明體現在生活,延伸到生産,曙河生態旅遊經濟示範帶內村村有“春晚”,臘味小鎮形成“長壽宴”品牌,興隆村形成“土地養生”民宿集群,陽安旅遊村“百年夫妻樹”帶來遊人如織;曾家鎮“插秧節”帶動春季消費、促銷秋收産品。綠色鄉風豐富了群眾的腦袋,增收了群眾的錢袋。
鎮坪縣農村現狀(局部)(作者提供)
(三)實施綠色招商,開發綠水青山
山區縣的自身發展實力不足,必須招商引資,彌補動力短板。鎮坪縣委、縣政府採取底線思維的方法,耐心守護生態山水,旗幟鮮明地提出:聚焦旅遊資源,招商中藥健康投資主體;聚焦迴圈經濟,招商綠色産業投資主體;聚焦綠色食材,招商富硒産品投資主體;聚焦生態資源,招商新型材料投資主體。
1. 加強生態審核,不要“冒煙”的 GDP。依託“巴山藥鄉”地道中藥材資源和土特産品的加工,將農林産品加工線“飛入”安康,有效解決了縣域生態環境問題。建立鎮坪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限制 11 類産業發展,禁止 3 類産業審批。停止了小水電審批,否決了碳化矽生産線項目、生物能源發電項目和電鍍鋅項目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型的項目,關停了水泥廠、膠合板廠、大理石廠、採石場、煤礦等一批不符合生態空間佈局和綠色産業發展的項目,調整了一批涉及自然生態保護的項目。特別是 2012 年 9 月否決水田坪電站,讓位飛渡峽景區開發,為美麗經濟舞起龍頭。
2. 突出招才引智,用“頭腦”帶動開發。中國藥科大學對口扶貧,四任扶貧副縣長都由學者擔當,在鎮坪建立博士工作站 1 個、中藥材研究所 1 個,引進制藥龍頭、藥旅融合龍頭企業各 1 個;通過本縣企業引進建立“南江河土著魚類保護開發”院士工作站 1 個;招募本縣在外成功人士,引進茶旅融合的“小石茶”、野豬馴養與特色餐飲融合的“深山來客”、鹽道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百品農業”,將“才”“智”貫穿于産業發展全過程。
3. 優化親商服務,做好全過程服務。一個落地項目、一名包聯領導、一個服務團隊、一套支援政策、一個考核辦法、一抓跟蹤到底。綠色招商,沒有讓投資客商望而卻步,優勢的生態空間、優質的招商服務進一步打動了優質大商,香港中宇基金投資飛渡峽,桂花能源投資南江湖,陜西水務集團投資水産品開發,普欣制藥、方圓制藥、振興藥業投資飛地建工廠、投資縣內建藥園。豐碩成果讓曾經的忐忑變成自信從容,讓鎮坪走入了優質資本加速流入的快車道。
林下馴養野豬(作者提供)
(四)發展綠色産業,兌現生態紅利
摒棄了“靠山吃山、山吃空,靠水吃水、水吃窮”的舊路子,就必須要有富民的新出路。優質的山、水和空氣無法直接賣,怎樣讓市場付費?鎮坪系統組織領導幹部、企業高層、鎮村能人走出山門“帶回路子”,用生態旅遊拉動市場生機、生態産業搞活全域經濟,轉化“綠水青山”,贏取“生態紅利”。
1. 用生態旅遊拉動綠色消費。發展美麗經濟的路徑寬廣多樣,鎮坪縣立足自身條件,選擇了全域旅遊。一是堅持市場先行。面對周邊旅遊資源相近、客源市場相通的情況,把客源市場與體驗項目調研放到工作之首,不做閉門造車之舉。客源定位,首先放在重慶,其次在本省;目標定位,以區域獨有的氣候優勢打造避暑勝地,以長壽文化、藥鄉傳承和中國藥科大學聯縣扶貧的優勢,打造中藥康旅高地。二是強化規劃先導。在全縣開展旅遊資源調查,評估 5A 潛力旅遊資源 1 個、4A 潛力旅遊資源 10 個、3A 潛力旅遊資源 25 個。編制完成曙河生態旅遊示範帶總體規劃和南江湖、千山湖、林河、代安河等景區規劃以及飛渡峽景區提升規劃。探索“多規合一”,啟動曙河生態旅遊經濟示範帶中藥健康旅遊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三是發展産業集群。龍頭景區主抓飛渡峽,2015 年成功創建為國家 4A 旅遊景區,2016 年創建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成立國企龍頭鎮坪縣文旅投資公司,強化資源統籌與綜合開發。生態旅遊集群化,主抓“曙河生態旅遊經濟示範帶”,旅遊公路全面竣工,陽安、聯合、大樹、中壩 4 個旅遊村初具規模。南江河干流突出南江湖景區開發,紅石河流域啟動千山湖景區建設。旅遊服務體系突出車位、餐位、廁位、床位,竣工投用旅遊廁所 13 個,生態停車區 8 個,旅遊床位 2403 個。四是旅遊帶動富民。曙河流域發展形成旅遊村與農家樂集群,啟動建設重點旅遊村 6 個,農家山莊發展40 余戶,形成了産業協會,旅遊服務業由無到有、由有到優、由優到特,原始土坯房變成民宿開發的香餑餑,不起眼的綠色野菜變成遊客佳肴,高山馬鈴薯、高山玉米、高山蘿蔔和板栗等農林産品迅速轉化為上佳的旅遊食材。2015 年以來,全縣遊客流量年均增幅達到 20%、旅遊收入年均增幅達到 30%,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實現了富民興縣的目標。旅遊消費讓“農戶找市場”變成“市場找農戶”,群眾深切感受到美麗經濟的生態實惠,參與生態旅遊成為全縣群眾的爭先共識。
林下養蜂(作者提供)
2. 依託綠色消費搞活全域經濟。鎮坪農林産業雖然品種多、品質好,但規模小、成本高、運距遠,常常面對“貨到地頭死”的市場風險。綠色旅遊的崛起,把“縣內抓産業、縣外找市場”,逐步轉變為“客源市場進縣內、旅遊消費找産品”,用市場消費的力量引領經濟發展、産品開發綠色轉型。一是堅持科學認證。以龍頭企業主導,鎮坪黃連、馬鈴薯、烏雞認證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鎮坪玉米確認為高賴氨酸玉米;以政府公信力為支撐,全縣土壤完成含硒量檢測分析,確認中硒水準土壤面積達到 37.97%、高硒水準土壤面積達到 51.9%,平均土壤含硒量達到 0.6985mg/kg。二是引領産業轉型。崛起了一批林下種養的生態園區。振興藥業、普欣制藥形成了“安康飛地園區建工廠、縣內林下田間建基地”的發展格局,在共用集約化的污染治理設施的同時,延伸了農林産品鏈條。三是壯大集體經濟。面對全縣 58 個村88% 是“空殼村”甚至“負債村”的集體經濟狀況,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縣財政投入扶持資金 6380 萬元,制定了每村 110 萬元的支援集體經濟發展幫扶措施,通過“四水歸溏”方式,有效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注資扶持 58 個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集體經濟全覆蓋。四是優化産業融資。縣財政每年拿出生態産業獎補基金 1000 萬元。實行“縣長 + 鎮長 + 會長”,發展村級互助資金協會,每個協會注入財政資金50 萬元,2018 年底全縣互助資金達到 3089.6 萬元,會員總戶數 3994 戶,其中貧困戶 2853 戶。五是促進産業融合。業態培育初步形成了藥旅融合的飛渡峽中藥康養小鎮,茶旅融合的向陽春、小石茶産業園區,林旅融合的千山林業園區,農旅融合的馬鎮、平堡野豬産業園區和松香水稻體驗園區,漁旅融合的臘味小鎮、南江湖、千山湖庫區開發,工(業)旅融合的永康産業園區,新型業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六是創新市場行銷。通過“社會組織 + 貧困戶”模式,成功打造“媽媽的針線包”“爺爺家的老蜜蜂”“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微心願、獻愛心”等公益扶貧銷售途徑。中國藥科大學推廣綠色産品“長壽大禮包”,蘇陜合作推廣高山洋芋,一大批生態食材走出大山、暢銷營利。群眾在生態經濟的洗禮中驚訝地發現:最叫座的小吃,不是洋的,是土的;最吃香的雞肉,不是便宜的肉雞,是較貴的土雞;好賣的洋芋不是化肥種的大個,是自然生長的小個;最受歡迎的不是成本高的高熱量産品,而是低成本的綠色食材。市場啟迪讓廣大群眾更加信服綠色發展,更加豐富了經營的想法和辦法。
林下種植黃連(作者提供)
在發展美麗經濟、加快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鎮坪縣域經濟排名由2015 年全省第 65 位進位到 2018 年第 30 位,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三年蟬聯全省縣域經濟監測爭先進位獎的縣,順利拿下全市綜合目標考核“三連優”和脫貧攻堅績效考核“兩年優”。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和平安建設“兩率兩度”排名始終位居全省前列,縣委縣政府工作滿意度抽查持續名列全市前列。2018 年,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 1.25%,成為安康市第一個整縣脫貧摘帽的縣。
三、經驗啟示
鎮坪縣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從綠水青山中孕育出金山銀山,而不是簡單地將綠水青山變賣成金山銀山,因地制宜確立“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産業富民、工業強縣”的目標,發展美麗經濟,既符合經濟規律,又符合當地實際,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給人啟迪。
(一)堅持保護優先是發展美麗經濟帶動脫貧攻堅的基礎
貧困山區往往經濟窮但生態富,美好生態是其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以生態為代價的發展道路,不能脫貧、只能致貧,美好生態與脫貧攻堅要實現互益互補、實現雙贏。鎮坪縣經濟發展的探索過程,充分體現了以生態環境換來的經濟發展只是一時的,生態破壞後修復的代價遠遠超過其帶來的經濟價值。貧困山區擺脫貧困要從綠水青山中找發展出路,就要守護好綠水青山這個根基。
(二)建立生態自信是發展美麗經濟帶動脫貧攻堅的前提
生態即是資本,保護生態不是阻礙發展,更不是脫貧攻堅的絆腳石,而是吸引優質資本的重要砝碼。越是貧困的生態區,越要有生態自信和生態定力,要以生態為砝碼,變招商為選商。鎮坪能引進優質資本投入生態旅遊,引進中國藥科大學投入中藥製造,吸引外出創業的本土人才帶著先進理念、創業資金和熱愛家鄉的情懷投入鎮坪的經濟發展,最大的依託就是鎮坪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就是生態自信。
(三)找準結合點是發展美麗經濟帶動脫貧攻堅的關鍵
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要摸清家底,看準市場需求,找準結合點,以迴圈發展的特色産業為路徑,在生態環境承載力允許的前提下延長産業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是美麗經濟推動脫貧攻堅的擇優之選。鎮坪發展歷程中的林下種養、生態旅遊即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結合點,既讓群眾增收致富,又變單方面“啃生態”為互補互益,實現共利。
(四)群眾增收體系的建立是發展美麗經濟帶動脫貧攻堅的核心
有以政府為主導的綠色空間、以企業為核心的美麗經濟、以群眾為基石的綠色鄉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才能持續健康發展。鎮坪縣委縣政府以生態立縣創下綠色空間,以生態旅遊、特色産業和飛地工業為核心,以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環環相扣,互相反哺,互動發展,最終使全縣經濟活起來、群眾錢袋子鼓起來,率先在安康市完成脫貧摘帽。
來源:選自《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生態文明建設》,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