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政府資訊公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資訊公開

《求是》雜誌發表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同志署名文章《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

2020-06-01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0-06-01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良好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直接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很關鍵。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短板

  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和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重要且具體的部署。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大標誌性戰役,全力以赴推進各項工作,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要進展,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下降23.1%,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有7項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標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緊緊盯住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重點污染物(PM2.5)、重點時段(秋冬季)、重點領域(散煤燃燒和散亂污企業)等“四個重點”,持續實施秋冬季攻堅行動。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3年間交辦各類問題15.59萬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實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全覆蓋。86%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約7.8億噸粗鋼産能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深入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工業爐窯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大力推進“公轉鐵”。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老百姓明顯感覺藍天白雲更多了。

  作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濕地,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澱深厚。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西溪濕地的環境一度惡化,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受到明顯損害,水質一度跌至劣Ⅴ類,少數地方甚至魚蝦絕跡。2003年9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經過多年持續治理,西溪濕地核心區域水質達Ⅱ類水質標準,已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基地。圖為2020年4月1日,遊船行駛在西溪濕地水道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重點緊盯保好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治差水(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同時重點緊盯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3年多來,全國累計完成2804個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86.7%。全面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長江經濟帶95%的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渤海50條國控入海河流中46條水質達標,劣Ⅴ類國控斷面由10個降至2個。“十三五”以來新增完成12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任務。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的美好生活景象又回來了。

  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對受污染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實行分類管控,切實防範環境風險。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類別劃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紮實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29個省(區、市)發佈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堅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固體廢物進口量比2016年減少71%。篩選確定“11+5”個城市和地區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深化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專項整治行動,405家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從2020年開始公開污染物自動監測數據。全國累計排查涉重金屬企業13994家,實施重金屬減排工程261個,確保人民群眾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貴州省從江縣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對鄉村規劃範圍內長期無人居住的危房、廢棄禾倉等進行清理整治和復墾復綠,同時開展農戶衛生和村寨環境整治,做到鄉村環境乾淨、衛生、整潔。圖為2020年4月17日拍攝的貴州省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苗寨景觀。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並推動評估和勘界定標。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3年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重點問題5740個,已完成整改398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新增人類活動問題總數和面積實現了明顯“雙下降”。穩步推進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紮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開展重要區域、重點物種和遺傳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先後組織命名三批共17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5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兩屆共54個生態文明先進集體和87名先進個人。

  嚴格生態環境督察執法。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完成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覆蓋,並對20個省(區)開展了“回頭看”,共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15萬餘個;對6個省(市)和2家央企開展了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受理群眾有效舉報1.89萬餘件,目前已辦結或階段辦結1.6萬多件。依法推進執法監管,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開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不斷強化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等環境監管和服務措施,建立實施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精準服務企業復工復産,有力支撐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在工作推進中,我們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總結起來有“六個必須”: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環保不負青山,促發展不負生態;必須踐行“兩個維護”擔當生態環境衛士,以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調動全社會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理,協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推進制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制度體系;必須強化作風和能力建設,著力打造生態環保鐵軍,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準確把握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即以重化工為主的産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尤其是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增加。在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複雜形勢下,部分地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減弱、保護意願下降、行動要求放鬆的風險有所增加。特別是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企業加快復工復産,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並行推進,各地許多停擺、蟄伏的産能和産品生産短時間內集中快速恢復性增長,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反彈壓力。

  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並不穩固,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仍有較大壓力。區域性、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環境污染的源頭防控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品質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部分地區臭氧成為影響優良天數比率的主要因素,少數地區水環境品質改善程度不高,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壓力大。受疫情影響,一些調整改造、轉型升級和污染防治等工程任務有所滯後,企業用於治理項目投入、治污設施運作等資金保障難度加大。

  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突出,確保生態環境安全任務艱巨。大量化工企業近水靠城,涉危(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涉重(重金屬)風險源的佈局性、結構性風險突出,因安全生産、化學品運輸等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處於高發期。生態破壞現象在一些地區還比較普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突出。

  生態環境治理的經濟和法治等手段運用不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亟需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總體完成,但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尚未充分有效發揮。生態環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未得到有效激發,市場化機制還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單一,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運作水準總體不高。一些企業和部門法治意識不夠強,依法治理環境污染、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不夠,不少地方存在不知法、不守法、不依法的問題。

  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有待提升,環境履約壓力不斷加大。環境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相互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升溫抬頭,疫情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話語權不足、影響力不夠。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面臨與日俱增的減排壓力。消耗臭氧層物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排放等環境履約任務繁重。

  三、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目標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的“交賬”之年。1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和成效,明確要求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1月下旬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雲南、浙江、陜西、山西考察和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反覆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和拓展,傳遞了絕不能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放鬆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強烈信號。我們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指導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根本遵循,把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心中的“國之大者”,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綠色底色。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準的一個重要體現。圖為2020年5月23日,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走進北京市東城區西花市南裏東區,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為社區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之路不動搖,堅持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不動搖,堅持守住生態環保底線不動搖。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高品質發展。推進重點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支援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特別是當前要順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不斷優化環評審批與監督執法,精準服務企業復工復産。

  突出“三個治污”,紮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精準發力、科學施治、依法推動,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把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大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推動輕度污染天轉換成優良天,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持續推進長江保護修復、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標誌性戰役,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工作,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特別要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相關環保工作,做到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廢水及時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

  強化監管舉措,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繼續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優化和勘界定標。開展全國生態狀況2015—2020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準。全力做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積極探索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向金山銀山的經濟優勢轉化路徑。

  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環境風險。緊盯“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加大隱患排查,做到“五清”,即底數清、情況清、問題清、責任清、措施清,儘量將隱患消除在未萌狀態。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隊伍建設,落實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應急值守要求,確保快速、科學、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強化生態安全、生物安全、核與輻射安全等重點領域工作協調機制建設,繼續做好涉環保項目“鄰避”問題防範與化解工作,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深化改革創新,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準。推動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持續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和專項督察。加快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積極推進生物安全、長江保護等領域法律制修訂。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強化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嚴厲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來源:《求是》2020/11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