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首次部市區三級聯合開展環境應急演練
重慶開展涪江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合演練

2023-03-31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3-03-31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報告!因暴雨鉻渣場附近山體塌方,山洪進入滲濾液池,滲濾液已排到外環境。請指示。”近日,一場貼近實戰、場景逼真、環環相扣的涪江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合演練在重慶市合川區、銅梁區、潼南區3個區同步開展。此次演練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合川區人民政府、銅梁區人民政府、潼南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多部門聯動檢驗“南陽實踐”經驗應用成果
  演練設置了發生險情、應急響應、資訊報告、市級響應、終止響應、新聞發佈6方面內容,涵蓋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各環節。
  事件模擬潼南區連日暴雨引發某企業渣場附近山體塌方,截洪溝堵塞,山水改道進入滲濾液收集池,導致部分鉻渣及滲濾液溢流進入外環境,威脅下游共5個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和安居城市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覆蓋人口約40萬人,是歷年來重慶市環境演練涉及飲用水水源地和人口數最多的一次。
  事故發生後,潼南區政府、園區、企業第一時間啟動環境應急預案進行處置,同時上報市政府、市生態環境局並向下游合川區、銅梁區預警,市生態環境局與銅梁區、潼南區、合川區政府迅速成立市區聯合指揮部,全力以赴處置險情。
  生態環境、交通、水利等部門協同聯動,依託合川區、銅梁區、潼南區涪江流域應用“南陽實踐”經驗工作成果,在涪江幹流採取關閉涪江航電樞紐閘門截斷涪江上游來水,關閉富金壩引水電站閘門攔截污染,利用涪江富金壩引水電站大壩、涪江高樓碼頭等現有空間設施採取加藥處置措施等手段控制重金屬污染。
  演練充分發揮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主體、專家支撐、社會救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製作用,經市、區聯合處置,成功避免了一起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充分檢驗了涪江流域“一河一策一圖”的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
  “此次演練具有極強的實戰性、針對性、協同性,對川渝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四川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負責人觀摩演練後表示,川渝兩地將繼續加強合作、共同發力,嚴格落實聯防聯控責任,強化環境隱患聯合排查,固化污染風險預警機制,深化流域環境應急準備,細化環境應急協同處置措施,優化環境應急資源共用體系,有效防範跨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共同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先進技術裝備齊上陣
  演練中,為在涪江上形成無死角的加藥帶,確保涪江受污染河段都能進行重金屬沉降,市區聯合指揮部專門調來無人機、水上霧炮船,對管線未能覆蓋的部分區域進行處置。5架裝載著重金屬捕捉劑的無人機騰空而起,多點進行噴灑。一場由陸上輸送浮橋加藥、無人機巡航噴灑、水上霧炮船投放的水陸空立體大會戰打響。
  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受理處(應急處)孫大武介紹,本次演練有50余家單位參演,共出動應急人員400余人(次),各類車輛60余輛、監測和救援船舶60余艘(其中無人船4艘)、無人機8架,動用了噴灑無人機、監測無人船、高性能環境應急監測車等先進技術裝備。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新型裝備技術逐漸被應用於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各環節,這些先進技術裝備比傳統設備更加便攜、快速、高效。”湖南省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負責人認為,重慶市這次聯合演練,充分説明在今後的應急工作中,先進技術裝備將會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工作快速反應能力,為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術支撐及效率保障。
  首次部、市、區三級聯合開展全流域環境應急演練
  “本次演練綜合歷史案例和現實可能,充分運用涪江流域‘南陽實踐’經驗應用工作成果,檢驗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環境應急關鍵一招,磨合了上下游、左右岸、多層級、多部門聯動機制,全方位展示了重慶應急指揮調度、資訊通報、協同聯動等8個方面應急處突能力,定位精準、針對性強。”生態環境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主任李天威現場觀摩時對演練給予高度肯定。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強調,全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此次聯合演練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妥善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夯實生態環境安全基礎,構築生態環境安全屏障。

  據了解,重慶自主開發建成的“重慶市環境應急系統”,實現了生態環境部/市政府、市生態環境局、區縣生態環境局、應急指揮車、現場單兵五級互聯互通。本次演練依託“重慶市環境應急系統”,科學決策、精準應對,通過音頻及視頻方式指揮調度、傳遞資訊,實現國家、市、區“三級五方”音頻及視頻互聯互通,以大數據、智慧化手段賦能環境應急處置,為推廣應用音頻及視頻遠端調度提供了有益借鑒。

  中國環境報記者 余常海 通訊員 程竹青 劉航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