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曉霞: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

2024-03-11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4-03-11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包括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珠三角9市的灣區,在我國發展大棋局上是重要的一子。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寄予厚望。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曉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將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打造國際一流美麗灣區。

  美麗灣區是外在美、內核美、支撐美的統一

  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為高品質發展的典範,是國家部署的重大戰略。

  徐曉霞介紹,生態環境優美、發展綠色低碳是構建國際一流灣區的重要內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專門單列一章部署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提出要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粵港澳大灣區。

  談到對於美麗灣區中“美麗”二字的理解,徐曉霞認為,其表像是生態的清潔優美,本質是發展的高品質,內在機制是制度的現代化,概括起來即為外在美、內核美、支撐美的統一。

  結合實際,徐曉霞認為,廣東省建設國際一流美麗灣區有著明顯優勢。從外在美看,大氣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連續9年全面達標,PM2.5濃度連續5年優於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劣Ⅴ類斷面全面清零,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92.3%,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18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23年的64.7%。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3年獲評“優秀”等次。

  從內核美看,廣東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僅為全國的40%左右,單位GDP碳強度累計下降50%以上。全面完成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3%,公交電動化率超過98%,高品質發展的內核驅動力日益增強。

  從支撐美看,廣東省生態環境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健全,省、市、縣全面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全覆蓋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碳普惠、碳金融、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政策制度日益完善。

  以合作、創新推動美麗灣區建設

  為全國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先行模式,打造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這要求廣東省抓住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的重要機遇,對標國際一流美麗灣區的目標,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帶動作用。

  徐曉霞告訴記者,廣東省創新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工作路徑,建立部省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工作機制,積極推動構建由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參與的“1+3”合作機制,讓“合作”成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建設的關鍵詞。

  灣區環境品質提升行動中,以PM2.5控制為主線,推進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確保完成粵港雙方訂立的2025年和2030年減排目標。環境健康守護防控行動中,聯合港澳建立“無廢灣區”建設協調溝通機制,共同探索區域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模式。綠色低碳發展試點示範行動中,聯合港澳開展碳標簽互認機制研究與應用示範,推動珠三角城市、園區、企業層面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創新。

  除了合作,現代環境治理的創新同樣重要。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推進聲環境品質自動監測系統及水質監測、新污染物監測、碳監測等系統建設。“我們還在推進深圳市環境污染強制性責任保險、國家環境健康管理等試點建設,支援廣州南沙、深圳福田開展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徐曉霞説。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建設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三地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存在差異便是體現。

  徐曉霞介紹,港澳地區在監測網路、評價體系、管理方式等方面與內地差異較大,且三地在創新空氣品質評價、跨區域協同處置固體廢物、聯合開展海洋執法和應急處置、港口航運資訊互通等方面的銜接對接還需進一步探索。

  徐曉霞表示,將從三方面推進,真正做好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一是進一步拓展深化部省共建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合作內容,爭取更多生態環境領域國家試點在大灣區落地實施。

  二是在原有粵港、粵澳生態環保合作的基礎上,推動建立更加緊密務實的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聚焦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建設目標,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海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固體廢物協同處置等重點領域的合作。

  三是創新推動重大戰略平臺示範先行。以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為載體,率先探索試行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推動三大平臺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和交流合作,強化綠色金融、綠色貿易、綠色能源、綠色技術、環保産業等領域國際合作,實現高水準互利共贏。

  溫笑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