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方快訊

3個履約週期碳配額交易量佔全國1/4 山東省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

2025-03-10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5-03-10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碳市場已運作3個履約週期,山東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電力企業總計300余家,企業數量與履約量分別佔全國的1/7和1/10,每個履約週期應履企業全部完成履約,履約率均為100%;碳排放配額累計買入量1.01億噸、成交額58.32億元,累計賣出量1.33億噸、成交額84.72億元,交易量佔全國的1/4。”

  3月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全省落實“雙碳”目標,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情況。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福棟在會上介紹,山東作為重化大省、燃煤大省,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決完成“十四五”碳強度下降目標、碳市場履約等任務,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管理模式,全省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

  充分發揮制度牽引力用好碳市場調節機制

  據此次新聞發佈會的資訊,圍繞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山東省出臺並實施重點領域配套工作方案,從能源、工業、交通、建築等多領域穩步推動節能降碳。

  2024年7月,山東省進一步修訂全國首個省級“兩高”項目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繼續為全省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和重大項目落地提供碳排放要素保障,服務70余個項目,減少碳排放量700余萬噸,在確保“兩高”項目碳排放總量只減不增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氣候效益多贏。

  山東省不斷完善碳足跡試點管理體系,開展城市、行業、産品碳足跡核算和標識認證、數據品質計量支撐等試點工作,為鋼鐵、輪胎、紡織等重點行業全流程降碳提供支撐,目前全省有224家企業獲得338張碳足跡認證證書。實施《山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35》,會同氣象等部門開展碳監測試點等工作。推動青島市、煙臺市、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3個城市(園區)納入國家首批35個碳達峰試點。

  山東省積極推進國家核證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2024年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重新啟動後,煙臺海陽市海上風電項目成功登記為全國首個核證自願減排項目。棗莊山亭區碳匯造林項目、威海市海上風電項目已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及資訊平臺完成公示。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徐本亮介紹,山東省作為工業大省、碳排放大省,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2024年年底,圓滿完成第三個週期(2023年度)履約工作,納入配額管理的發電企業268家,履約配額4.7億噸,企業數量和履約量均為全國第一。

  碳市場擴圍是推動行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著力點。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閆秀訓説:“在鋼鐵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方面,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設省內首個碳管理智慧管控平臺,自動採集數據,生成碳足跡報告、歐盟CBAM報告;還能模擬碳交易場景,實現碳資産智慧管理,相當於企業有了碳管家,賦能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

  形成場景多樣的碳普惠生態圈

  山東省進一步完善“人人減排、人人受益”的碳普惠機制,形成“省級統籌+地市創新”的立體化碳普惠發展格局,社會共建氛圍顯著提升。

  今年1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和省發改委聯合印發《山東省碳普惠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對自願參與山東省碳普惠試點工作的各類主體相關活動進行了規範和明確,進一步推動形成規則清晰、場景多樣、發展可持續的碳普惠生態圈。

  在省級層面,山東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通過“碳惠山東”平臺打造“公共機構碳小惠”子系統,已實現123家省直機關單位碳賬戶和1.3萬個個人碳賬戶註冊,開發了大型活動碳中和、零碳會議、綠色回收等9類低碳應用場景。

  在地市層面,濟南、青島等五市建成市級碳普惠平臺;日照市“碳惠日照”小程式創新推出綠色機關、零碳校園等22個場景,吸引11萬市民參與,累計完成57萬次減排行為;青島、威海兩市分別在低碳出行和海洋碳匯領域開展方法學創新研究。

  在國際合作方面,山東省充分利用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省部共建平臺,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相關工作。

  山東省還配合生態環境部舉辦多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研討班。聚焦長島國際零碳島嶼建設,支援煙臺市紮實開展零碳示範場景建設,爭取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樣板。

  周雁淩 王文碩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