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公示公告 > 公示區 > 往期公示

2025年10月22日生態環境部關於歧口油田群電力組網及自動化水準提升項目等2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擬進行審查公示

2025-10-22

2025-10-22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根據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式的有關規定,我部擬對歧口油田群電力組網及自動化水準提升項目等2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進行審查。現將擬審查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基本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5年10月22日-2025年10月28日(5個工作日)。
  聽證權利告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內申請人、利害關係人可提出聽證申請。通過來信提出聽證申請的,請同步電話告知我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2號 
  郵  編:100006

序號

項目

名稱

建設地點

建設

單位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

項目概況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

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聯繫電話

1

歧口油田群電力組網及自動化水準提升項目

渤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

海油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該項目擬在QK18-1WHP1平臺、QK17-3WHP2平臺實施12口調整井。QK18-1WHP1平臺實施5口調整井,其中3口生産井及1口注水井為利用預留井槽,1口為生産井轉注水井;QK17-3WHP2平臺實施7口調整井,其中4口為生産井,2口為先期排液注水井,1口為注水井,均為老井側鑽。擬新建1QK17-2PAPB平臺至QK17-3WHP2平臺長度約10.2公里海底電纜;擬在QK18-1PAPA平臺新增1臺透平機組,停用並拆除QK17-3WHP2平臺的新瀉雙燃料發電機組,對QK17-3WHP2QK17-2PAPBQK17-2WHP3QK18-1WHP1QK18-1APPQK18-1PAPA平臺進行自動化適應性改造。在QK18-1APP平臺進行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升級改造。項目採用水基鑽井液體系,天然能量開發方式。

主要環境影響及對策:1海水水質:影響主要來自施工期非油層段鑽屑、鑽井液排放以及海底電纜敷設産生的懸浮泥沙和運營期平臺生活污水排放。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水基鑽井液迴圈使用。非油層段鑽井液、鑽屑經檢測滿足《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GB 4914-2008)一級要求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污染物生物毒性 第1部分:分級》(GB 18420.1-2009)一級要求後排海。油層段鑽井液、鑽屑及不滿足排放要求的非油層段鑽井液和鑽屑收集後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平臺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後排海,生活垃圾(除船舶食品廢棄物外)收集後運回陸地處理。船舶機艙含油污水按照《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設備鉛封管理規定》鉛封後運回陸地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船舶生活污水、各類垃圾嚴格按照《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GB3552-2018)處理處置。生産垃圾經分類收集後運回陸地處理,危險廢物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洗井廢水就近進入生産流程,不排海。運營期含油生産水經處理達標後回注地層。2海洋生態:施工期敷設海底電纜及鑽屑、鑽井液排放産生的懸浮泥沙,會對海洋生物産生一定的影響。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海底電纜挖溝施工、非油層段鑽井液和鑽屑排放避開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特別保護期(425日至615日)。鑽井過程中嚴格控制非油層段鑽井液、鑽屑排放速率。通過增殖放流方式進行生態修復,最大限度減輕項目建設對海洋生物的影響。(3環境風險:主要為井噴/井涌、平臺火災/爆炸、船舶碰撞泄漏、平臺工藝管線泄漏、地質性溢油等。擬採取的風險防範措施:制定嚴格的井噴預防措施,配備安全有效的防噴設備和良好的壓井材料及井控設備;加強鑽時觀測,及時組織壓井作業;在鑽臺、泥漿池和泥漿工藝室等場所設置通風系統和烴類氣體探測器;由值班船對平臺周圍進行巡視,加強值班瞭望;配備壓力控制裝置和報警系統,實時監控壓力,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警處置。定期開展生産井和注水井動態監測,確保注採平衡。運營期定期對設備進行安全排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嚴格實施生産作業規程和安全規程;設置消防噴淋系統、二氧化碳滅火系統,關鍵場所設手提滅火器;選擇優質封隔器並及時更換損壞元件。發生事故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有效措施減輕事故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時進行處置並報告相關政府部門。

 

2

廣州港南沙港區五期工程陸域形成工程

南海

廣州南沙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

天科院環境科技發展(天津)有限公司

工程位於廣州港南沙作業區南部,填海面積247.5644公頃,擬形成人工岸線總長度為6103。建設內容包括圍堤工程和吹填工程及地基處理,不包括後續碼頭工程施工、圍堰拆除施工及成陸後陸上建設內容。

主要環境影響及對策:(1)海水水質:影響主要為疏浚取土及吹填溢流産生的懸浮泥沙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優化施工作業方案和時序;陸域吹填時在吹填區周圍設置新建圍堤、子圍堰,採用先圍後填順序施工;疏浚土直接吹填至圍堤內,不得臨時儲泥;吹填作業前及時封堵圍堤結構過水縫隙,避免泥漿外溢;場地內設置分割圍堰,延長泥漿沉降路徑,保證沉澱濾水時間;吹填過程安排專人進行監督管理;溢流口水門採用閘箱式結構,及時動態調整溢流口鋼水門箱閘板數量;溢流口外設置防污簾,出口處布設三層防污簾約300米;挖泥船周邊布設可移動防污簾約600米;吹填期間加強泥漿泵、排泥管、防污簾檢查維護。施工船舶含油污水根據《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設備鉛封管理規定》實行鉛封管理,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船舶生活污水交由專業單位接收處理;陸域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後用於道路灑水和綠化;固體廢棄物由環衛部門定期清運。(2)海洋生態:影響主要為填海永久佔用海洋生物棲息環境,以及懸浮泥沙濃度增加造成海洋生物資源損失,同時工程施工可能對周邊鳥類活動區域、中華白海豚造成一定影響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優化施工工藝和施工時序,嚴格限制工程施工和作業範圍,嚴格控制施工懸浮物影響強度和範圍;港池開挖及吹填施工應避開37月魚類保護期;挖泥船周圍設立不少於500米的監視緩衝區。設立中華白海豚觀察員,施工期加強觀察瞭望,發現後應立即停止施工或科學驅趕;中華白海豚繁殖高峰的敏感季節減少或避免施工;施工期間應對附近海域進行白海豚及印太江豚跟蹤觀測;制定白海豚應急救護預案;施工船舶船速限制在10節以內;在鳥類遷徙高峰期嚴格控制光源使用量。在萬頃沙西南角的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對佔用的紅樹株數按1:2比例補種本地種紅樹,濕地修護區面積約5.7公頃。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及跟蹤監測,根據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及時調整放流種類和規模等。(3)環境風險:工程環境風險主要為施工船舶碰撞事故造成的燃料油泄漏擬採取的風險防範措施:合理安排施工作業;劃定與施工作業相關的安全作業區;設置施工作業船舶警示標誌;嚴禁無關船舶進入施工作業海域,並提前、定時發佈航行公告;加強對船舶檢修和保養;避開在霧天、颱風和風力大於6級的天氣施工等。發生事故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有效措施減輕事故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及時進行處置並報告相關政府部門。

公眾參與:建設單位依法開展了公眾參與。

010-65645526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