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接受《紫荊》雜誌專訪: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亮麗的底色

2022-11-30 來源:《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2022-11-30 來源:《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接受《紫荊》雜誌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將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亮麗的底色!
  十年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記者:十八大以來,我們明顯感覺到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請問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發生了哪些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黃潤秋: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十年,生態環境領域同樣如此,這十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十年。黨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走出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從思想引領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戰略部署來看,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可以説,生態文明建設的謀篇佈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也更加成熟。
  從改革舉措來看,改革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管理體制,建立和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河湖長制、生態保護紅線、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一系列制度。這十年間,我們制修訂30余部相關的法律法規,越織越密的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從生態環境品質來看,2021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國地表水I—III類斷面比例達到了84.9%。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我們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另外,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達到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很好的恢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生動展現。
  從綠色低碳來看,這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也從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去年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綠色越來越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底色。
  從國際影響來看,我國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歷史性貢獻。我們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去年,我們在昆明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發佈了《昆明宣言》。COP15第二階段會議即將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我國將繼續作為主席國,領導大會實質性和政治性事務。我們還積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重大成就、重大變革,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這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更加堅實、更加厚重、更加亮麗的底色!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
  記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哪些內涵要義?如何評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意義?
  黃潤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深刻把握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繼承和發展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實踐成果,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不懈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昇華和實踐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國內與國際等關係。就其主要方面來講,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
  一是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要心懷“國之大者”,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二是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依據。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
  三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不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四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裏、落實在行動上,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五是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宗旨要求。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讓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
  六是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七是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觀念。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八是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以法律武器法治力量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九是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力量。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十是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闡明瞭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倡議。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回顧新時代十年奮鬥歷程,我們深刻感悟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設專章從四個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全面部署。我們將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全力推動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在生態環境領域落實落地。在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在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方面,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記者:您還身兼另一個重要職務——COP15主席,在您看來,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形勢如何?為什麼要呼籲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黃潤秋: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諸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全球有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産品謀生,70%的貧困人口通過農業、漁業、林業等活動維持生計。生物多樣性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提供涵養水源、凈化環境、保持水土、迴圈養分等多種調節服務,為人類提供優質的生態産品,能夠抵抗並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2020年作為“愛知目標”的收官之年,全球僅部分實現了20個綱要目標中的6個目標,大部分目標未能實現。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評估結果顯示,全球有41%的兩棲類、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處於受威脅狀態,全球生物多樣性普遍受威脅的形勢還在持續惡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已累計超過6億人感染。大自然正不斷警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切實維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安全,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轉型和變革。
  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包容性和實踐性的理念,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問題無國界,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只有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平等協商,遵守國際規則,凝聚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合力,才能實現共贏、多贏,實現共建美麗地球家園的目標。
  記者:COP15第一階段會議于去年10月在昆明成功舉行,第二階段會議即將於今年12月在加拿大舉行。中國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了哪些貢獻?
  黃潤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的破解當前人類發展面臨困境、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重大創新理念,充分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視野和天下情懷,充分彰顯了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歷史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項工作,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一是健全體制機制與政策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從法律、制度和各項規劃等多方面部署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法治建設,近10年來,制修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為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作為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基本形成。
  二是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與遷地保護。積極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式設立5個國家公園,首個國家植物園揭牌成立。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確定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在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以及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17%的“愛知目標”。不斷建立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近年來,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已突破8000隻,112種我國特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完善就地與遷地保護體系、創新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中國實踐,為全球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恢復生態脆弱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是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與污染治理。編制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2012—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國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生物物種提供良好棲息環境,有效緩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推動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協同發力,對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和大自然生命力、不斷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促進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命名1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不斷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雙贏”模式,推動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綠色産業發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産品體系。各地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中蜂養殖、中藥材種植、特色農林産品等産業,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注重以自然承載力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五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宣佈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與多個國家建立合作與對話機制。中俄跨境自然保護區內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野生東北虎在保護地間自由遷移;中老跨境保護區面積達20萬公頃,有效保護了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COP15第一階段會議成功舉辦,尤其是會議達成《昆明宣言》,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和決心,為推動達成兼具雄心與務實平衡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繼續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引領作用,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持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COP15第二階段會議,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構建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 |《紫荊》雜誌2022年12月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