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3-01-10 來源:人民日報

2023-01-10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重大成就、重大變革,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這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準確理解把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和重點任務,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刻體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繼承和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涵,對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容。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資源環境的壓力不可承受。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後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選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成為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已成為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同呼聲。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讓人民群眾親近藍天白雲、河清岸綠、土凈花香,在綠水青山中共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高品質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益趨緊。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客觀需要。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近年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彰顯了黨的領袖念茲在茲的人民情懷、生態情懷、天下情懷。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一)生態文明建設謀篇佈局更加成熟。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黨中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
  (二)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必須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1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相當於少用標準煤約14億噸,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億噸,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佔比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1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和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均居世界第一,並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過去1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
  (三)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顯著。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優良天數比例上升6.3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長江幹流全線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水體,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約1/3行政村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建成首批國家公園,建成首個國家植物園、種子庫,自然保護地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四)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建立並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實現兩輪31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督察全覆蓋,並對6家中央企業和2個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督察,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排污許可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建立實施。制定修訂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和行政法規,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
  (五)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會議發佈《昆明宣言》,提出設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篇章。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開展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肯定,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緊緊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重點任務舉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一)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要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記“國之大者”,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不動搖,確保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三)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強化陸海統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準,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
  (四)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緊盯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強化環境風險預警防控與應急。實行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監管措施,確保核與輻射安全萬無一失。
  (五)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的基礎支撐。要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執法監管體系,推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六)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要積極對外宣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讓生態文明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行動走向世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主動承擔與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堅決維護我國發展權益。積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邊國家合作,共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