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2023-02-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3-02-23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征程
——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2023年2月16日)
同志們:
  這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結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面臨形勢,安排部署2023年重點任務。下面,我講三方面意見。
  一、2022年和新時代1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就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一年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以及疫情持續反覆衝擊,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紮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新成效。
  (一)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認真抓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宣傳闡釋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辦件辦理。穩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建設,與中宣部共同編寫出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並召開出版座談會,連續4年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不斷完善總書記重要批辦件辦理督查工作機制,通過重要批辦件的辦理,有力引領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水準有效提升。出臺《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指導意見》,研究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目標指標體系,指導開展美麗中國地方實踐。堅決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組織完成全國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誠信檔案專項整治,共清理“空殼”單位1851家、“挂靠”工程師1003名,推進刑事司法銜接,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印發《關於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數據品質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制定印發企業(發電設施)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核查技術指南,構建資訊化監管平臺,加大碳排放報告品質專項監督幫扶及督辦問題整改力度,依法嚴肅處罰一批弄虛作假的技術服務機構和重點控排企業。
  多措並舉支撐服務穩住經濟大盤。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出臺貫徹落實紮實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實施細則和關於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審批,全年審批重大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煤炭保供、重大産業項目、海洋工程、核與輻射等項目環評共180個,如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環北部灣廣東供水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上海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等,涉及總投資超過1.9萬億元。全國共審批12.3萬個項目環評文件,涉及總投資23.3萬億元。建立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實施機制,組織開展第二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指導各地擴大有效投資。&&組建國務院穩住經濟大盤赴山東、內蒙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協調兩地重大項目和穩經濟政策措施落實落地。建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簽約項目環評臺賬,確保了2700多個項目如期完成環評手續。
  紮實推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導支援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建立健全生態環保協同工作機制,印發實施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開展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著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推動“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實落地,組織制定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嚴格“兩高一低”項目環評審批,加強督察執法,堅決遏制一批“兩高一低”項目盲目建設。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著力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技術方法和工作路徑。
  紮實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組織對5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展例行督察,受理轉辦群眾信訪舉報1.18萬件,絕大多數已辦結或階段辦結,公開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和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取得“中央肯定、百姓點讚、各方支援、解決問題”的顯著效果。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持續推動做好督察整改“後半篇文章”,第一輪督察和“回頭看”整改方案中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超過97%;第二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已完成近60%。組織開展督察成效宣傳。繼續&&攝製2022年度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共交辦地方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34個。
  引領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發揮主席國領導力和協調力,全力推動COP15第二階段會議各項工作。會前組織召開近40次主席團會議、100多場不同層級的雙邊和多邊會議。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向大會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為大會成功注入強大政治推動力。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公道正義立場,推動大會通過了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歷史性地描繪了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歷史性地決定設立“框架”基金,歷史性地納入遺傳資源數字序列資訊(DSI)的落地路徑,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藍圖、確定了目標、明確了路徑、凝聚了力量。這是我國首次領導聯合國重要環境條約談判並取得成功,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布設“中國角”,舉辦30余場邊會活動,8個省份主辦特色活動,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功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得到參會各方的積極響應和高度評價。
  全力防範與化解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圍繞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排查生態環境領域各類風險隱患,分類制定應對措施。我部還直接調度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43起,有效應對貴州省盤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洗油泄漏次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等。與應急管理部建立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廢棄危險化學品等危險廢物風險集中治理。完成全國1萬餘座尾礦庫環境風險排查。積極推進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
  有力保障核與輻射安全。落實黨中央關於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的重要要求,充分發揮核安全工作協調機製作用,完成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力量,增加一線監管人員編制。強化核安全文化建設,成立中國核安全與環境文化促進會。妥善處理臺山核電廠燃料棒破損問題。頒發6台核電機組建造許可證、2台核電機組運作許可證。全國55台運作核電機組、17座在役民用研究堆、19座民用核燃料迴圈設施安全運作,在建核電機組和研究堆建造品質整體受控,未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INES)2級及以上的核事件和事故。批准核電廢物近地表集中處置場運作,持續推動電子輻照加速器專項監督檢查,組織完成國內首批乏燃料公海鐵聯運,完成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等電磁輻射項目環評審批。全國輻射環境品質總體良好。圓滿完成《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第七次締約方大會履約任務。
  (二)強化系統觀念,統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
  持續推進藍天保衛戰。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新增25個城市納入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支援範圍。累計完成2.1億噸粗鋼産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4.6萬餘個揮發性有機物(VOCs)突出問題整改。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力度,全面加強柴油車環保達標監管,連續五年開展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督促6家車企實施環保召回。嚴格秸稈禁燒管控。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納入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的企業達到35.5萬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開展10輪次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指導地方精準發現並解決各類環境問題3.2萬餘個。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配額管理。印發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持續推進碧水保衛戰。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國辦印發《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轉發《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動方案》,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國累計排查24.5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16.6萬餘個,31%完成整治;長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9成以上,推動解決2萬多個污水直排、亂排問題,完成黃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監測。加強長江流域磷污染綜合治理,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實施長江經濟帶和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推動1900余家工業園區建成2100余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解決了400余個污水管網不完善、違法排污等問題。啟動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持續推進“清廢行動”。鞏固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果,推進縣城及縣級市黑臭水體整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國累計劃定19633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推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實施入海河流水質改善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動。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一灣一策”精準落實1682項重點任務措施,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行動,強化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發佈首批26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持續推進凈土保衛戰。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指導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實施124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部署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累計將1744個地塊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持續推進13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21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全國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600多個畜禽養殖大縣完成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在26個地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與治理監督指導試點,將15個城市納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900余個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完成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在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印發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將14種類新污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白河硫鐵礦污染治理和“錳三角”地區錳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不斷加大生態保護監管力度。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出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印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方案,完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年度人類活動變化監測。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出臺《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的指導意見》。印發《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技術指南(試行)》,完成10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成效監督評估。授牌命名106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生態工業園區)和5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授牌表彰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和“2020—2021綠色年度人物”。
  認真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制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作,截至2022年年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億噸、成交額104.75億元。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發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編制2015—2020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組織23 個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發佈第四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會議取得于我有利成果。
  (三)深化改革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準
  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國5.2萬名執法人員統一著裝,生態環境執法執勤車輛統一標識。印發《關於推動職能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編制《生態環境部權責清單》。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新增賠償金額40億元。出臺《關於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指導意見》,累計將344萬餘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範圍。實施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修訂《生態環境統計管理辦法》。深化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第一披露週期將有8.5萬餘家企事業單位依法披露環境資訊。
  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推動黃河保護法、黑土地保護法出臺。配合全國人大環資委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組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法系列宣貫活動。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標準工作方案,發佈80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印發“十四五”環境健康工作規劃。
  有效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水準。聯合最高檢和公安部,連續3年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2022年各地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案件805起、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32起。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9.1萬份,罰沒款數額總計76.72億元。持續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全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達標率超過99%。搭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監管平臺,不斷推動衛星遙感、無人機、走航車等“空天地”一體化高科技裝備綜合運用。探索對4.5萬餘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分類監管。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全國大氣、水、土壤、海洋等監測網路體系運作總體平穩。成功發射三顆生態環境衛星,積極探索“五基”協同立體監測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火電行業CO2自動監測數據與我部聯網。組織開展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試點、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監測試點。從嚴懲處未批停運、嚴重人為干擾國控站點等行為。
  著力強化資金支撐保障能力。會同財政部安排生態環境資金62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6%。建成生態環保金融支援項目儲備庫,引導金融機構授信金額達到1378.2億元。組織各地開展2022年資金項目監督自查,推動問題整改。對六省開展中央財政資金項目監督幫扶,督促指導各地規範資金使用和項目實施。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完成“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生態文明建設單元等多個展區籌展工作。深入落實“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成功舉辦2022年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國家主場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對六五環境日親致賀信。不斷完善例行新聞發佈制度。持續推動2101家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合作平臺。成功舉辦國合會2022年年會暨30週年紀念活動。舉辦第三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首次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等活動。認真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國際環境公約。
  (四)勇於自我革命,持續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紮實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制定印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方案,認真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全面”和“五個牢牢把握”,採取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基層黨組織理論學習、宣講報告會、專題培訓等形式,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
  持續深化政治機關建設。將講政治的要求貫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過程。深化中央巡視整改成果轉化,開展部黨組第八輪巡視,實現巡視全覆蓋。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學查改”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全面推進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建設“四強”黨支部。系統謀劃推進部系統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加強對年輕幹部的教育管理監督。
  持之以恒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集中開展以案為鑒專題教育暨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加強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常態化管理。制修訂生態環境部公務員辭去公職後從業行為限制清單。持續深化糾“四風”、樹新風,指導地方深入整治生態環保領域“一刀切”和“未立先破”等問題。持續精文減會,全年發文和會議數量進一步壓減。優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流程,持續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精準運用“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做好問題線索處置和執紀審查工作。
  經過努力,2022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目標順利完成。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6.5%,超過時序進度0.9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內;全國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以內。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氮氧化物(NOx)、VOCs、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降低5.5%、3.7%、2.1%、6.8%,圓滿完成年度目標。
  回望新時代10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十年。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偉力彰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系統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二是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步履堅實。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配合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大力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城市環境治理結構轉型升級,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産業。10年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以上的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居世界第一,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鮮明底色。
  三是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成效顯著。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全國重點城市PM2.5濃度下降57%,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2020年至2022年連續3年,都降到世衛組織所確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階段過渡值以下,我國成為全球大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3.8個百分點,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長江幹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17.6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順利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提升。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健全生態監管制度,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全國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五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力推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平穩運作。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持續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累計安排資金超過 12億元人民幣。10年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5%左右,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
  六是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全面加強。貫徹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落實核安全法,高效運轉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實施核安全中長期發展規劃,核設施運作保持良好安全記錄,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保持歷史最低水準,全國輻射環境品質和重點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準總體良好。
  七是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強化生態環境安全意識,加大隱患排查力度,穩妥有序化解各類風險。持續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強化環境應急值守與應急準備,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切實做好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工作,做到醫療機構設施環境監管和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
  八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實行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按流域海域設立生態環境監管機構。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品質監測事權上收,基本建成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圓滿完成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任務。&&制定或出臺改革文件40余件,建立並深入實施排污許可、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制修訂30余部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等專項黨內法規。越織越密的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
  九是環境領域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成功召開COP15並推動達成“框架”,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里程碑。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幫助沿線國家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準。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十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思想引領更加有力、頂層設計更加完善、制度體系更加嚴密、生態環境基礎更加堅實。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傾注巨大心血,在關鍵時刻為我們撐腰鼓勁、加油打氣、指點迷津。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援的結果,是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不懈奮鬥的結果,離不開駐部紀檢監察組的監督、支援和指導。在此,我代表部領導班子,向生態環境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以及關心支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二、堅決扛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歷史責任
  黨的二十大就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制定了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國生態環境系統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深刻把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使命任務
  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全面回顧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歷程,深刻闡明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深刻論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明確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的一系列重大關係,號召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偉大鬥爭。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對於全黨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新征程上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總結了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重大成就、重大變革,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目標新任務、新舉措新要求。
  從新理念新論斷看。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容,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從新目標新任務看。報告在進一步明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基礎上,將“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列為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要求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從新舉措新要求看。報告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4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嚴、要求更高。
  這些重大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深謀遠慮,充分展示了黨中央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們要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密結合起來,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研究提出務實有效的工作思路、辦法舉措,推動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轉化為本部門本單位工作任務,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二)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全面、準確地認識形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轉換、疊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從經濟發展態勢看。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特別是去年受奧密克戎病毒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外溢效應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市場主體生産經營困難,經濟社會活動整體減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當前,黨中央因時因勢及時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今年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快速回升。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一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增速,可能盲目開工“兩高一低”項目;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可能鋌而走險,違規生産、違法排污。這些都必將帶來污染物排放增加,環境風險增大,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將持續加大。
  從氣候條件看。歷史地看,每3—7年,我國氣候就會發生一次較大調整,也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切換。2020—2022年整體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有利於北方冷空氣南下,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總體有利。特別是2021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溫度持續下降,形成強拉尼娜現象。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赤道海水溫度快速回升,將從拉尼娜狀態轉為中性狀態。預計2023年秋冬季為厄爾尼諾影響,2023—2025年可能處於不利的氣候形勢場,易形成靜穩天氣,不利於污染擴散,將對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帶來不小壓力。
  從工作基礎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壓力依然較大。我國還處於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階段,産業結構調整和能源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難度不斷加大。二是生態環境改善基礎還不穩固。空氣品質總體受氣象條件影響大,2022年夏秋季臭氧污染凸顯,部分區域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渤海入海河流總氮濃度持續反彈,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藍藻水華、水生態失衡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土壤污染持續累積,嚴重生態破壞問題屢有發生,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依然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仍未根本改變。噪聲、油煙、惡臭等成為影響群眾獲得感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生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還不健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面源治理的科技支撐與需求還不適應,做到精準、科學防控還有差距。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發現問題、監管執法和應急能力嚴重不足,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與日益繁重的監管任務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處於新的動蕩變革期,烏克蘭危機延宕發酵,全球糧食、能源安全問題突出,産業鏈供應鏈遭遇嚴重衝擊,逆全球化思潮氾濫。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全球環境治理挑戰進一步加大。國際上環境問題政治化趨勢不斷增強,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公約談判鬥爭激烈,對我承擔生態環境國際責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我進一步提升履約品質和能力的壓力越來越大,應對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博弈任務艱巨。
  綜合以上方面分析,2023年以及未來幾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面臨更大壓力,部分領域存在較大風險,包括“十四五”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目標難以完成的風險,部分區域污染物排放嚴重反彈、生態環境品質下降的風險,發生突發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風險,氣候變化帶來的局部性突發性生態環境風險等。面對當前形勢,首先,我們要更好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力求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在全力支援服務好經濟企穩回升及平穩運作、做好環評要素服務保障的同時,守牢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即依法依規的底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把好“三線一單”、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等入門關以及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督察問責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其次,我們必須不斷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不斷提高對風險的洞察力、預見力,努力練就總書記提出的“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能力。要經常研判生態環境領域潛在風險,對本部門本單位各類隱患風險要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畫像,提前制定針對性措施,既防範“黑天鵝”事件,也防範“灰犀牛”事件,及時將各類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切實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三)以正確的策略和方法推動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總結2022年經濟工作,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對2023年經濟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會議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品質發展合力。會議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深刻認識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深刻把握生態環境形勢的階段性、特殊性、緊迫性,以正確的策略方法、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
  第一,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要踐行“六個必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自覺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實際行動踐行“六個必須堅持”,更好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我們履職盡責的本領,更好地指導我們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最根本的價值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保護是最具人民性的事業之一,是徹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事業。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工作首位,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二是必須堅持自信自立。這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立足點,也是道路問題。我國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摒棄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生産生活方式,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是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後治理的現代化老路的超越。我們要始終保持道路自信,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三是必須堅持守正創新。這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隨著時代進步不斷發展的開創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塑和重構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要求我們始終高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旗幟,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不動搖。創新要求我們持續加大技術、政策、管理創新力度,運用數字化資訊化等手段,不斷提升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水準和環境治理能力,推動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守牢底線、提供支撐服務保障。
  四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這是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方法論。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是要衝著問題去,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堅持問題導向,我們的工作就會走偏。當前,生態環境領域還存在不少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也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和頑固性、多發性難題。要增強問題意識,做到不僅善於發現問題,還要善於推動解決問題,做到問題不解決絕不松手。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敢於擔當、敢於負責,切實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打開局面的突破口,帶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整體提升。
  五是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是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方法論。生態環境既是一個複雜、多維、客觀的自然系統,同時也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多領域的社會系統,具有雙重屬性。從自然屬性出發,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強化減污和降碳協同,強化全流域保護和系統修復,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從社會屬性出發,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更好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工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六是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繼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第二,在戰略上,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錨定目標不動搖,對標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按照“十四五”深入攻堅、重點突破,“十五五”持續鞏固、有效銜接,“十六五”全面提升、根本好轉的總體部署,確保美麗中國目標如期實現。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要按照時序進度安排好全年全國及各地區約束性指標。
  第三,在方針上,要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方針。
  在精準治污方面,做到問題、時間、區域、對象、措施“五個精準”,這是我一直強調的。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這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精準治污水準,切忌搞“齊步走”“大撒網”,對穩定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在制定環保政策時要更好與經濟政策統籌,及時發現和糾正政策執行偏差。
  在科學治污方面,遵循客觀規律,強化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成因機理及內在演變規律、傳輸路徑和控制途徑的研究,有針對性地謀劃對策、推動落實。要鼓勵使用更多現代科技和資訊化手段。2022年夏季臭氧攻堅最大的收穫,就是繼續發揮“兩支隊伍”工作機制,開闢“線上+線下”兩個戰場,形成了一套遠端監督幫扶新模式,利用企業用電等多源數據融合,綜合運用“空天地”一體化高科技手段,在精準發現問題、上下聯動推動問題解決等方面取得較好成效。要進一步推進相關技術和系統拓展應用,形成資訊化助力非現場執法的應用範例,加強生態環境智慧監管。
  在依法治污方面,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推進、依法保護。當前,部分企業違法違規排污、環評監測數據造假等問題依然突出,同時地方依法治理生態環境能力還不夠強,政策執行中運動式、“一刀切”等問題時有發生,必須依靠健全和嚴格執行法律制度來加以解決。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防止粗暴執法、選擇性執法,助力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第四,在策略上,要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做好“六個統籌”。
  一是要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是實現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從源頭上、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的需要。要以結構調整、佈局優化為關鍵,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圍繞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生態建設等領域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區域、城市、産業園區、企業層面組織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推進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
  二是要統籌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PM2.5與臭氧有共同前體物VOCs和NOx。加大對VOCs和NOx的治理力度,降低臭氧的同時降低PM2.5,這是大氣污染治理向深裏走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協同減排、源頭防控,以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為重點,加強VOCs全流程治理;推進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大鍋爐、爐窯、移動源NOx減排力度。
  三是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健康的水體,不僅要有好的水環境指標,還應該有健康的水生態系統。要著力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流域要素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轉變。推動生態用水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進一步強化截污治污,有效控制各類污染源排放,推進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針對水源涵養區、河湖水域及其緩衝帶等重要空間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逐步恢復流域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四是要統籌城市和農村。城市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相互影響。既要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水準,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也要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鄉村生態振興。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資源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聚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緊盯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養殖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五是要統籌陸域與海洋。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裏,根子在陸上。要遵循陸海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內在規律,加強監測溯源,進一步厘清責任,構建完善區域—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以海灣為基礎單元和行動載體,協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和近岸海域水質改善,持續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海洋垃圾治理監管,推動建設“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
  六是要統籌傳統污染物與新污染物。當前,國內外廣泛關注新污染物治理。要以有效防範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為核心,遵循全生命週期環境風險管理理念,加強制度和科技支撐保障,健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通過開展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和評估,精準篩評出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科學制定並實施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措施,降低新污染物環境風險。
  第五,在行動上,要著力推進六方面工作。一是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二是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誌性戰役。三是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監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四是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牢牢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確保核與輻射安全萬無一失。五是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六是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三、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意義重大。今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為統領,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切實防範生態環境風險,不斷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穩定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助力經濟運作整體好轉,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具體而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踐
  分區分類探索美麗中國建設實踐。聚焦區域重大戰略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謀劃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支撐重大戰略區域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舉措。紮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加強美麗河湖、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開展2023年優秀案例徵集和宣傳推廣。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聯建聯防聯治,推動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深化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綠色低碳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高標準推進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二)紮實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全力支撐服務經濟運作整體好轉。貫徹落實穩經濟所有政策和接續措施,研究生態環境促進穩增長政策舉措。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持續加強落地應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重大投資項目環評服務保障。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開展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預儲備項目清單編制試點,研究出臺金融支援生態環保項目政策與措施,跟蹤指導並規範實施EOD項目,持續加大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監督力度。推進清潔生産審核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産業。
  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加強碳排放強度目標完成進度分析評估和預測預警,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轉變。做好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管理工作,研究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加快建立碳排放數據品質管理長效機制,紮實開展碳排放領域監督執法。制定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編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健全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體系,推動建立排放因子庫。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設試點,指導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建立項目庫。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紮實推進藍天保衛戰。推動出臺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行動計劃。著力推動天然氣管網、電網、熱力管網、鐵路專用線、廊道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礦山、港口碼頭、大宗貨物運輸企業推動電動重卡等清潔運輸方式廣泛應用。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穩妥推進重點區域平原地區散煤清零。高品質推進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進水泥、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推動鍋爐、工業爐窯綜合治理。開展重點行業VOCs深度治理。加強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及成品油全鏈條監管。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農業大氣氨排放控制試點。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和差異化管控。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組織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評估。做好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
  紮實推進碧水保衛戰。推動印發實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重點任務措施清單。持續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研究制定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強化長江流域磷污染綜合治理,深化長江經濟帶和沿黃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全面實施入黃支流消劣整治,推進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評價。組織開展2023年城市(含縣城)黑臭水體整治行動。研究出臺入河和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及配套技術規範,規範排污口設置審批。鞏固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準。強化重要湖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深入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紮實推進“一河一策”的沿海城市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因地制宜開展美麗海灣建設,穩步開展重點海灣專項清漂。加強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海洋垃圾監管。強化海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與應急能力建設。全面實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聯合開展“碧海2023”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
  紮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推進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源應查盡查、分階段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成效。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回頭看”。加強在産企業和關閉搬遷企業地塊土壤污染管控,強化品質控制和監督管理。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繼續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實施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工程與修復試點。新增完成1.6萬個行政村環境整治,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對不正常運作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分類整改。持續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強化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和監測評估。
  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進“無廢城市”高品質建設。深化鞏固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開展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深入推進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推動危險廢物重大工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力推進危險廢物資訊化環境管理。推動落實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組織完成首輪化學物質環境資訊調查,啟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深化落實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制度。紮實開展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治理“回頭看”和黃河流域尾礦庫綜合治理。持續推進白河縣硫鐵礦區、“錳三角”地區污染治理。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加強涉鉈污染源排查整治。
  (四)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開展“綠盾2023”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完成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評估,選擇重點區域組織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推動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規劃,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
  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嚴密排查和防範各類環境風險隱患,編制風險隱患清單並定期調度。強化“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提升預警預報和風險防範水準。深入實施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圖”,持續推進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健全跨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開展環境應急演練,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推動建立環境應急監測支援基地和跨境應急監測保障基地,加強環境應急指揮資訊化建設,推進應急實訓基地建設。按職責協調推進環保設備設施安全生産工作。
  (五)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持續提升核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進一步加強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設。修訂核與輻射應急預案,加快推進區域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立項建設,加強核與輻射監測網路建設,做好近海輻射環境專項監測。繼續加強核安全技術能力和監管隊伍建設,提升資訊化監管水準,推動構建與我國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化核安全監管體系。
  嚴格開展核設施安全監管。加強運作核動力廠、研究堆日常監管,深入開展新建核電機組、研究堆環評文件、核安全許可申請審批和建造、調試活動監督,重點做好臺山1、2號機組、防城港3號機組等首堆運作項目,以及國核示範工程、釷基熔鹽堆、醫用同位素生産堆等首堆建造項目安全監管。加強核燃料迴圈設施運作監督、核安全設備活動現場監督。推動經驗反饋體系有效運轉,強化對重要問題和共性問題處理。積極做好《核安全公約》履約工作。
  加強輻射安全監管。強化放射性物品運輸容器以及運輸活動、鈾礦冶和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監督檢查,加強核技術利用、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監管,強化重點項目環評許可及事中事後監管。推動歷史遺留重大核安全隱患治理取得實質進展。繼續推進放射性廢物治理、伴生礦廢渣處置和老舊設施退役,加強歷史遺留退役治理工作重點單位輻射環境監督檢查。
  (六)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
  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認真謀劃、適時啟動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繼續開展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拍攝製作工作。做好督察整改“後半篇文章”,切實推動有關職能部門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完善督察制度體系。
  提升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效能。既保持嚴的主基調,嚴格監督執法,又持續完善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推行審慎包容差異化執法。構建遠端監督幫扶新體系,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改善監督幫扶,有序、高效組織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強化監督。推進長江、黃河、渤海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繼續開展黃河流域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深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持續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開展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稽查。
  (七)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健全生態環境法規政策標準。推動海洋環境保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修訂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工作。推動研究出臺綠色金融、貿易和行業發展政策。加強生態環境標準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基準數據庫。組織實施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工作。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推動完善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完成企業環境資訊依法披露系統建設。推進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建設。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推動建立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修訂《排污許可管理辦法》,加強排污許可證管理和品質核查工作,強化依證監管。
  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制定關於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開展全國環境監測品質提升專項行動。開展好長江流域水生態專項考核監測,組織全國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與評價。深化空氣品質監測預報,加快推進地方監測數據與國家聯網共用。探索組建生態品質監測網路。提升衛星立體監測能力,深化碳監測評估試點。組織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加強噪聲監測工作,推動聲環境功能區自動監測站點建設。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支撐。制定科技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關於加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指導意見,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積極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項目立項,大力推進長江黃河聯合研究,高品質完成環境基準和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評估。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著力造就高水準科技人才隊伍。大力推進生態環境資訊化平臺建設。持續做好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深入做好例行新聞發佈工作。辦好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和全國低碳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等相關活動。繼續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積極推廣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品牌活動。不斷提升政務新媒體社會影響力。出臺環境信訪辦法,持續推動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及集中重復微信網路舉報。繼續做好涉環保項目“鄰避”問題防範與化解工作。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合作。全面深入參與氣候變化主渠道國際談判進程,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會議取得于我有利成果。履行好COP15主席國職責,推動“框架”實施。積極參與塑膠污染全球談判,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舉辦國合會2023年年會。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持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深入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宣傳闡釋,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全面打造生態環保鐵軍。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定不移打好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
  同志們,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使命激勵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穩中求進、踔厲奮發,全力完成好年度目標任務,以生態環境保護實際成效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